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

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937156
易之新,黃璧惠,釋自鼐
張老師文化
2008年3月05日
133.00  元
HK$ 113.05  







* 叢書系列:心靈拓展系列
* 規格:平裝 / 416頁 / 25k / 輔導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拓展系列


宗教命理 > 佛教 > 禪修















『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師,最偉大的心靈修煉經典』
-繼西藏生死書後,又一開啟智慧與慈悲的靈性巨著

☆二○○八年全新譯本,鄭振煌、趙可式、余德慧、李欣頻等心理界、學術界、宗教界、媒體界十四位名家強力推薦,《EQ》作者高曼感動推薦!
☆佛教徒必讀,對靈修有興趣者之必備案頭書。

你,是否曾好好愛過?
在我們所有的活動之下,深藏著對愛和愛之行動的渴求。

靈性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
當你擁有這種愛,就踏上了專屬於你的心靈幽徑。
這條心路允許痛苦穿透我們,碎裂的心將在此得到療癒。

  本書是美國內觀禪大師暨臨床心理學博士傑克.康菲爾德的半自傳實錄,也是靈性禪修領域的經典之作。康菲爾德認為許多人誤解靈性修行的真意,只是用來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難;許多人進入寺院、教堂和道場,只為了尋求特殊的效果,如狂喜狀態與超凡經驗。他認為人們需要勇士的心來直接面對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種苦痛和限制、快樂和可能性。這種勇氣會將各個生活層面納入靈性修行之中,那時靈性才能真正與生活整合。

  心理治療有如靈性修行的道路。康菲爾德主張結合禪修與心理治療,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並由心智的開悟轉向心的療癒。書中充滿靈性的撫慰,提供各類初階到進階的修行方法,也點出物化靈性與靈性團體的潛在危險。康菲爾德不但是個說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詩篇、哲語更為這本優美的靈性之書增添豐富的文學性。

本書特色

  ☆ 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師,最偉大的心靈修煉經典:作者康菲爾德是將上座部(小乘)佛教引介至西方最重要的禪修大師,本書是其代表作。書中反省一般人對靈性修行的誤解與迷思,重新將靈修帶進日常生活,為東西方讀者帶來莫大啟發。

  ☆整合現代心靈和心理的小百科:作者身兼佛學老師與心理治療師,另闢蹊徑,走出一條全新的心靈幽徑:結合東方內觀禪修與西方心理學,為玄祕的心靈境界和現代心理學搭起一座橋樑。

  ☆廣納各傳統靈修精華,鼓勵讀者走出自己的靈性道路:介紹各種傳統的靈修精華,包括南傳、藏傳佛教、禪宗、基督宗教、猶太教、回教、蘇菲教等,給予讀者開闊的視野。

  ☆作者經歷特殊,親身見證本書論點:本書為作者半生以來的修行史。他有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出家後卻又還俗,攻讀臨床心理學,正是本書的最佳見證。

  ☆將靈修帶進生活,直指修行弊病:作者置身靈性團體,卻能直指其中的弊病,提點讀者面對修行常見狀況的應對方法,以及選擇靈修老師等相關注意事項。

  ☆實用的冥想練習:書中附有簡易的禪修練習,由淺入深為讀者介紹靈性修行的各個階段。

作者簡介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成長於美國東岸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讀於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榮捷博士啟發而學佛。一九六七年畢業後,立刻前往東南亞修習,曾在泰國、緬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侶的訓練:在阿姜查(Achaan Chah)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馬哈希法師(Mahasi Sayadaw)、阿沙巴法師(Asabha Sayadaw)和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與印度教上師。

  他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是將南傳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進西方的重要老師之一。多年來,他致力於整合東方的靈性教導,使西方世界更能親近此一傳統。他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內觀禪大師、內觀學社(Insight Meditation)與靈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創辦者,還是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下筆如詩的作家。他擅長結合現代心理學與禪修思想,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著有《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圓明)、《佛陀的法音》(諦聽)、《原諒的禪修》、《狂喜之後》(橡樹林)等書。

譯者簡介

易之新

  開業醫師、文字工作者,譯有數本與超個人心理學有關的書,如《存在心理治療》、《聖徒與瘋子》(張老師文化),《超個人心理治療》、《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關係花園》(心靈工坊)。

黃璧惠

  政大教育系學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長發展心理學。曾任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為台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對超個人靈性發展、禪觀與心理的現代對話有持續的關注與興趣。

釋自鼐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亞洲文化語言客座講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一  如實知如實見 鄭振煌 005
推薦序二 靈性-體驗生命中偉大的樂章 趙可式 008
推薦序三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 余德慧 012
導 讀 心理治療有如靈性修行的道路 易之新 017

第一部 踏上心靈幽徑:基本法則 023

序 曲 靈性修行與心理治療的結合:我的親身經歷 024
第一章 我是否好好愛過  033
第二章 停止戰爭 046
第三章 坐定 057
第四章 必要的療癒 068
第五章 訓練小狗:觀呼吸 087

第二部 靈性生活的前景與危險 101

第六章 稻草變黃金 102
第七章 為魔鬼命名 116
第八章 困難的問題與固執的訪客 138
第九章 靈性的雲霄飛車:拙火與其他副作用 156
第十章 自我的擴展與消融:暗夜與再生 173
第十一章 尋找佛陀:一盞照亮自己的燈 199

第三部 擴大修行的範圍 211

第十二章 靈性生活的週期 212
第十三章 神聖之地,沒有疆界 227
第十四章 我是誰:無我或真我? 243
第十五章 慷慨與慈悲 263
第十六章 你無法獨自完成:尋找老師的帶領 278
第十七章 心理治療與禪修 295
第十八章 國王的新衣:老師的問題 305
第十九章 業:心是我們的園地 324
第二十章 擴大修行的範圍:不分彼此的心 344

第四部 靈性的成熟 369

第二十一章 靈性的成熟 370
第二十二章 偉大的樂章 386
第二十三章 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 398

附 錄 內觀禪修老師的倫理準則 407
譯後記 生命、心靈與文字共舞之旅 釋自鼐 412



推薦序一
靈性-體驗生命中偉大的樂章
趙可式

是歌,還是唱歌的歌者?

  在我們身旁,在世界上,我們隨時隨處可以發現有些人的生命如同一篇動人的樂章,如此美好,可以縈繞人們心頭,久久無法忘懷;有些人的生命卻聒噪刺耳,成不了譜。是歌曲本身,還是歌者的緣故?亦即是「人」有「好命」,還是「人」將「命變好」?

  人是「有靈性」的動物,因此才有「靈性修行」的渴望。「靈性修行」不再是修道者的專利,而是現代人追求的生命境界。現代人的生活或內心常被迫為諸多狀態所盤據,如:痛苦、欲望、悲傷、寂寞、恐懼、分裂、執著、妄想、懊悔、挫敗、誘惑、羞愧、憤怒、不滿足、逃避、困惑、無價值感、衝突、無意義感等。人們渴望有方法克服,有途徑能引領自己達到光明、整全、愛與覺醒的境界,於是東方或西方便出現各種法門,來協助這些渴望的靈魂,唱出自己生命的動聽樂章,在擾攘的外在環境中,也能平靜自己喧鬧的心靈。

開啟智慧與慈悲的心門

  本書作者傑克.康菲爾德是「內觀禪」(vipassana)的大師兼心理治療師。他天衣無縫地整合了西方心理治療與佛教禪修,創造出一套能夠學習並實行的「內觀禪修」,開啟智慧與慈悲的心門,使現代孤寂焦躁的心靈找到觸動生命核心的修行方法。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作者運用的「密集禪修」,用無數的小故事或禪學公案點醒迷惘的修行者。這部二十三章的巨著,面面俱到地介紹了內觀禪修的理論基礎與實務方法,各章末還附上「冥想練習」讓讀者具體修煉。這種教導人們找出轉化並觸動生命核心道路的修行方式,並不只限於佛教徒,任何宗教信仰者或無特定宗教的人士都可以修煉。作者是美國人,具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後又在佛寺出家成為僧侶,最後從僧侶生涯還俗,攻讀心理治療。這些生命經歷使他洞察普世人類的靈性需要,因而創作出如此佳作。書中引用了許多耶穌基督的教導,以及現代聖者印度德蕾莎修女的靈性蹊徑,更使本書具有普世價值。

  人類的痛苦常是「自我的」,例如戰爭,發動戰爭者不但承擔了仇恨之苦,也讓許多無辜者深陷苦海。書中有云:「真正的慈悲所具有的非凡力量,可以轉化我們遇到的痛苦。」而慈悲的開啟來自人們的「覺醒」,「覺醒」卻需要「靈性的修為」。靈性修行從覺察開始,經過覺醒,終至開啟了智慧與慈悲的心門。療癒與放下

  這是一個「受傷的世界」,人們心中經常傷痕累累,外表卻光鮮亮麗。我曾經問一位專治憂鬱症病人的精神科醫師:「您每天治療那麼多的憂鬱症患者,當您自己憂鬱時怎麼辦?」他回答:「我只好關起門,和著眼淚,吞服抗憂鬱的藥!」

  在靈性修行的過程中,人們能夠發現自己心靈深處的創傷。本書介紹的內觀禪修,能在四個領域培養覺察力,是覺醒與洞識的基礎,即:身體與感官的覺察、心與感受的覺察、心智與思想的覺察及管理生命的原則之覺察。從覺察到療癒,作者提出了五種有益的方法,即:放下、轉化能量、擱置一旁、想像的行動與在覺察中演出。這些靈修方法並不能一步登天,而需要每日做靈修功課,天天練習,就像運動員每天的例行鍛鍊一樣,直至真正的「療癒」,放下內在的戰爭,達到自由與愛的靈性修行目標。

從小我到連結後的大我

  本書最偉大的論述在於:「人類有一種共同的渴望,就是要超越自身的限制,連結到某種比『我』更大的東西,一種比『我的小故事』更大的東西,碰觸到一種能含融萬物的廣大生命體,如此才是靈性修行的真正目的,也才能在自己裡面發現和平與連結。」

  這段話點出「靈性的真諦」,人的「靈性」是「與天人物我的連結」。人如果天天往內心去舔舐自己的傷口,日日活在自己的「小我」中,便無法達到靈性的成長境界,就像小狗追逐尾巴,永遠只是在原地繞圈子。這也是世間有人做「靈性修行」一輩子,卻仍無法覺醒與開悟的理由,因為「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天人物我連結成一個真正的「我」。

追尋靈性生命者的必讀好書

  我多年來照顧成千上萬的臨終病人,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景象。有些病人平靜安詳,猶如天使般的形貌,在愛與自由中離世;有的卻在掙扎、恐懼、怨恨苦毒中斷氣。作者說:「靈性修行使我們與『死亡與再生』的奧祕有最親密的接觸,因為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活在許多『結束與開始』的連續過程中。」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靈性的修為在臨終時更能發現其平時下的工夫。這本書,是人人必讀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推薦序二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
余德慧

  首先觸動我為本書寫序的念頭有兩個來源,一是杏林心靈診所陳俊欽醫師在一篇文章談到「宗教與心理治療永遠脫鉤」的普遍趨勢 ,而本書在序曲便開宗明義提出「心理衛生專業需要整合靈性」。以前者的觀點來說,宗教本身就含有「自身絕對」的神聖信念,而坊間的心理治療則在一切皆為相對的情況,拒絕將宗教的「自身絕對」納入紅塵生態,使得宗教的「自身絕對」也被俗世相對化,而成為「信者恆信」的信心療法的一部分。當然,蘊含社會意識的心理治療專業能夠從聖賢業自行脫鉤,不再綁手綁腳,也毋需將聖賢角色往身上攬,確實有其現實的必要;但本書作者認為「精神病患往往會體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就如同禪修者面對自己的貪婪、無價值感、憤怒、妄想和浮誇」,因此精神病患不應只是藥物的受控者,還需要靈修。此處靈修並不等於宗教修行,卻具有宗教修行的內涵。雖然這兩個觀點對宗教採取不同的立場,結論卻沒有太大的差別。陳醫師主張「精神疾病的生態觀」,認為許多經疾病涉及其周遭親密他人之間的鍵結關係,不能只是從個體的病理矯治觀點妄下干預;本書作者則將「內觀」領入心理治療過程,進行深度自我修煉,也希望擺脫目前主流的藥物控制。

  從這個論點出發,我們的修行生活可以有兩層,一層是把肉體放在萬丈紅塵裡,吃喝玩樂與營生,一層放在靈性領域,讓身心安頓。這兩層能像五花肉般混合,不完全相容,也不全然互斥,而是透過相互的對照獲得自我修煉的資質,這一點與傳統修行大相逕庭。傳統修行主張棄俗求聖,只要純淨地安住在靈性層次,而與本書的做法有所差異:傑克.康菲爾德在緬甸叢林修行五年,返回美國結婚生子、攻讀學位,將俗世的心理治療加入靈性的元素,而產生一種新興的現代生活修煉。

  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新興的生活修煉?本書並未提供清楚的答案,但從近年來此股新興生活修煉的趨勢來看,可以從三層的運動循環來了解。現代修行與傳統修行不同之處在於:現代修行不再「直指性命」,換言之,傳統修行的意識型態是「拚死求悟」,希望用最精進、最勇猛的修持直搗黃龍、勘破生死,所以修行者往往得離開紅塵;現代修行卻主張俗世生活的必要性,對生活的食衣住行、性愛、生子、就業、養生都不刻意排斥,原因並非「什麼都要」的討便宜,而是有更深刻的理由。其主要論點有二:第一,現代修行沒有專一教門的神學論,也沒有明確的教門教義,即使作者修的是阿姜查的南傳佛教,這位現代修行人並不擷取其傳統形式,而只保留其內涵(觀處),這種「毀形取質」的做法已蔚為現代修行的共識;第二,這個理由比前一個更重要、也更深入,就是將「學習犯錯」當作功課,「清醒地學習犯錯的藝術,引導它們成為心的轉化力量」(本書第六章),這與傳統修行戰戰兢兢地避免犯錯、遵守戒律,完全基於不同的預設立場。傳統修行主張純潔、無垢、無欲,不沾貪、瞋、癡,並避之如蛇蠍;萬一不慎沾染,則自責萬狀,彷彿墜入無間地獄,甚至視之為沉淪。因之,傳統修行視俗世需求為賤斥之物;現代修行則以俗世的生發為對體的力量,透過相互較勁的力道生出修煉的精神力量。俗世的諸般作為是修行者的動力來源,如「懶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之後來報到,我們才有修行的必要。」換言之,現代修行將困境當作修行的滋養品,這不是浪漫的思維,而是所謂「真正的力道」的生發。現代修行受尼采哲學的影響,講究「真正的力道」來自逆境的阻抗,也就是「反力」的作用;不僅如此,有些修行主張進一步藉助黑暗的力量,如拉岡(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裡的顛峰欲物、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的負性(negativity)作用 。現代修行接受苦難的折磨並在其中轉識成智。這並非苦行,而是苦中行。苦行意識是自己去找苦頭來磨練自己,算是模擬訓練,而非實戰;「苦中行」卻是真正的苦集滅道的運作循環,苦難是動態的過程,它帶來的苦痛必須進入實修,這與一般僅動腦想像的修煉完全不同。苦痛的實修不再仰賴書本或教條,甚至也非任何冥想或想像的修煉,而是隨著苦痛的進程進入「真實本心」的運動,這才是實修。因此,走入黑暗是實修,而端坐禪室卻不見得是修行!

  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闡釋這點,令我頗為欣賞。他舉耶喜喇嘛在加護病房被藥物擊垮的臨終感受,「我的心靈像反對神的異教徒,我的話語如狂吠的老瘋狗」,唯其領悟到必須沉靜以對,才逐漸獲得安寧;鈴木大拙臨終前亦言,臨死的痛苦掙扎不是問題,修行人毋需羞恥。這與傳言的「臨終示瑞」的莊嚴法相完全相反,卻是道地的修行。

  修行可以如此令人動容,並不是因為修行者每天坐禪守戒,而是修行者的心能讓他自由地做任何事,而且充滿靈性的真實。在本書第十三章提到瑜伽行者維瑪拉.沙卡爾,她曾隨克里希納穆提修行,成為瑜伽師,但不久後又回到農村服務。她並不在乎自己是否以瑜伽師的身分修行,而是「當我看到農民沒東西吃而挨餓,沒有乾淨的飲水而生病,我怎能不停下來回應這苦難呢?」相對於這種令人動容的修行,則是徒具修行形式的「假靈性」:假借靈性逃避自己的弱點,或者沉溺於某種境界,無視眾生之苦。

  若要破除假修行,我們只消從日常生活中反省哪些部分缺乏慈悲喜捨,我們甚至可以從性愛中體驗慈悲、從營生賺錢中體驗喜捨、從最庸俗的工作裡察覺神聖,而不是事先分類哪些行為是修行,哪些不是。誠如前述,現代修行為俗聖兩者所纏繞,我們可以「無我」,也可以「有我」,兩者表面矛盾,卻都必須真實地實現,人才能覺悟。傳統修行過度強調「無我」而陷入空虛的概念,所謂「無我」的本質其實是諸種我的流轉,亦即各種的我不斷蛻變,我只處在蛻變的自由裡,我如潮汐般無常,這裡既有我、也沒有我,我只是「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來來去去,我的真如就如此般望盡千帆;是夢也行,是暮靄也好,是朝露也罷,是呼吸之間亦可。只有不以任何方式執著,或者如大圓滿(Dzogchen)教法的理論,讓本然之心安住在閒散的狀態下,就是修行的功夫。

  本書在區別修行的真相與假相方面有相當獨到之處。傳統修行蒙混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假修行,例如在喜捨方面,許多慷慨解囊的心思卻是自私自利,人們常送出去一些,然後冀望收回來另一些,表面上喜捨,骨子裡卻巴望別人的互報;表面上「眾生平等」,其實卻對他人缺乏關注的興趣;表面慈悲,實則濫情;表面隱居修行,實則放任自己的孤僻;表面普渡眾生,實則沽名釣譽。幾乎所有表面上看似修行的形式都可能是假相。作者清楚地區辨修行的真相與假相,其中一項頗值得玩味,即他主張「健康的自我」是修行的基礎。他認為如果沒有「健康的自我」為前提,就無法辨識所有的假修行,造成假修行的矯情、做作、浮誇、虛偽都會拗成修行的「特徵」。因此,他採取有限的慈悲觀,而非濫情的施捨。如此一來,他才能區辨慈悲與憐憫,前者內心溫柔,卻能堅定地對過分的事端說「不」;後者內心激動,無法說「不」,以致事端惡化。

  這是一本好書,若讀者因為誤解修行而對修行有所忌憚,本書可以幫你解套;若讀者曾被傳統修行綑綁得喘不過氣,本書可以讓你舒緩身心。順著全書讀下來,會讓人感到現代人能修行其實是最幸福的事,比起醫學上建議的「心理衛生」習慣或通俗的「心理健康之道」,其高明不知凡幾。當我們靜下來,內心通透,比起那紅塵裡的吃喝玩樂,可以想哭,可以想笑,充滿了自由。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