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後山鯨書
9789575227432
廖鴻基、金磊/攝影
聯合文學
2008年2月04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Designs 1+2 套書【贈台灣版限定典藏對開資料夾】
漂流監獄
內
容
簡
介
每一隻鯨豚都是海這個夢的一部分……
當世人急於解讀鯨豚的神祕行動語言時,廖鴻基卻以詩化溫暖的文字,如此猜測著:
鯨豚不顧一切從海神窩底朝天神射去,是初生才有勁道,足以驚動海天父母;而他們的恩愛,是沒了呼吸,也願是相隨的影子;鯨隊的遊行隊伍,使海神可以夢遊,世界得以運轉;花紋海豚身上的神祕紋路,是眾神向世人傳達訊息的密碼;而沉潛前的跳躍,常伴隨「去吧,去祝麗的淺水灘奔波跳躍吧;當你懂得深潛,再回來我的身邊。」如此旋律;而鯨豚每趟來去,如花開、花謝,根本不需要理由。
如同「海王子」般,廖鴻基以神(海)、人(老船長與我)、使者(鯨豚)三者的對話,演繹一段段海上故事,自然的對話,正是生滅之道,讓我們一起學習尊敬、愛護天地派來的使者──鯨豚,乃至萬物。
本書特色:
.聯合文學二月份重點文學推薦書。
.本書全彩印刷,附有多張海豚精采攝影,是喜愛海洋、鯨豚迷必定收藏的經典。
.本書將製作6款鯨豚明信片,供通路書店櫃檯索取
.網路書店讀者購買有限量明信片組。
作者簡介
廖鴻基
一九五七年出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規劃及推動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漁船從事台灣遠洋漁業報導、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台灣海運報導、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及編著《台灣島巡禮》。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賴和文學獎、巫永福文學獎、九歌年度散文獎。
攝影者簡介
金磊
1978年生。中國文化大學生物系畢,那時開始了解拿著相機在野外晃盪的樂趣。現就讀於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做的是跟鯨豚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蛇類研究。為墾丁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喜歡山、喜歡海、喜歡四處走走看看,用相機把所看到都記錄下來。目前正努力讓自己成為一位專業生態攝影工作者。
E-mail: bio-ray@yahoo.com.tw
blog: blog.yam.com/bioray
序
推薦序1
那訊息仿若天機 郝譽翔
──讀廖鴻基《後山鯨書》
我熱愛大海,從骨子裡就愛。
我曾經旅行過許多地方,城市、沙漠、高山、海島……,但只有大海,海的氣味,海的密度和觸感,都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我的體內了,或者說,它根本就是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吧,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大海便要浮現出來,召喚著我,回到它的懷抱裡。
唯獨大海,讓我感到不可抗拒的思念。
不過,奇怪的是,以前的我,並不知道自己喜歡海。如果知道的話,我可能會選擇去當一個海洋生物學家,而不是文學系的教授。但我又是如何發現自己和大海的神祕血緣呢?十年前,我來到了花蓮,居住在這座濱海的小城裡,才開始有機會去親近海,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搭上了多羅滿的賞鯨船,由廖鴻基負責領航出海,並且解說。那一次,我們運氣並不是太好,除了飛魚以外,並沒有看到任何的鯨豚。不過,看到與否,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發覺搭船並不可怕,而海洋又是如此的遼闊美好,讓我為之著迷、瘋狂。
海洋彷彿有一種神祕的韻律和節奏感,就如同是人類的心跳,而當我發現,自己的呼吸和脈搏居然可以與海的節奏相互應和時,我幾乎感到自己的四肢無限地延展開來了,與大自然和諧地融化在一起。而在那一刻,我簡直以為,我是一隻自在優游在大海中的魚,或是一座安安靜靜、風雨不驚,漂浮在海洋之上的美麗的島……。
*
從那以後,我便愛上了搭船出海。
我曾經多次搭乘賞鯨船,也曾拜託廖鴻基,帶領我和學生們一起出海。日後,我開始學習潛水,也特別喜歡住在船上,一住就是八、九天,住到不想下來。換言之,我對於船和大海的熱愛,其實是在花蓮、在廖鴻基的引領下,被無意中開啟的,而也是從廖鴻基的書中,我才逐漸學會了以海洋的角度,去觀看台灣這座島嶼,並且耐心注視海面的變化,傾聽海洋萬物的吐納和聲息。當在大海之中,與魚群、鯨豚相遇時,牠們那從容不迫又奧妙神祕的姿態,往往令我驚嘆,震懾到無法言語。而牠們所生活的世界,又是如此地深不可測,相形之下,人類只能算是地球上一個魯莽無知的幼兒罷了。
也因此,我一直是廖鴻基的忠實讀者。透過文字,我追隨他航行的軌道,從花蓮、台灣島巡禮,直到遠洋大港。我本以為,他的航線將會繼續延伸到更遠的異國他鄉了,但沒想到,這一次,他又選擇回到了最初的起點:花蓮,清水斷崖,島嶼東部的邊緣,在這一片地理位置上雖然距離台灣人很近,但在心理位置上,卻是距離非常遙遠的神祕海域中,廖鴻基寫下了從最初到如今,他與鯨豚之間的美麗相遇。在這本《後山鯨書》中,廖鴻基拋開了科學的語彙,也突破了《討海人》、《漂流監獄》的憂鬱、困惑與掙扎,他以充滿詩意的靈巧之筆,純粹之眼,描刻鯨豚之美,而那美竟是如此透淨、靈犀,於海洋之中倏忽來去,彷彿是神的使者靈光乍現,挾帶著某種自天上而來的、令人費解卻又至關重要的訊息。
而那訊息,恐怕已經超越了科學所能解釋的範疇,因此它更像是一首詩,需要我們謙卑地聆聽。
《後山鯨書》寫出了台灣島嶼邊緣的盎然生氣,但它的結尾,卻也是令人無奈感傷的。從鯨豚、曼波魚到海中的所有生物,島上的人們似乎只在一味地消費牠們。假如,人類都認定牠們是經濟的資產,故可以盡情地捕食、濫殺,而從無一點敬畏之心的話,那麼,我們最終將會換得的,便是一個死氣沈沈、靜默無聲的地球罷了。但假如,我們可以從此多學到一點謙卑之心,而不再視自己是萬物之靈,便對其他的生物予取予求的話,那麼或許,我們就會有了一座很不一樣的島嶼。
*
關於海洋,我雖熱愛,但只是一個連起步都還算不上的初學者。我仍然在摸索,學習如何與海洋的生物接觸,並且也經常懊惱於自己的莽撞和無知。我很慚愧自己缺乏耐性、毅力,雖然已在花蓮教書多年,卻遠不如我的同事吳明益對於花蓮山川的考察,更遑論如廖鴻基一般,為台灣的海域長期投注的莫大心力。廖鴻基經常讓我想起了珍古德,或是《迷霧森林十八年》中研究非洲高山黑猩猩的黛安.佛西,他們都不是學院訓練出身,但是對於生物的瞭解卻往往不亞於學者。或許,在動物的世界中,人類的知識不過就像是一隻掉落在黑暗太空中的手電筒,而那光芒是何等的微弱啊,故不妨收起學術的傲慢,或是科學的自信吧,感受性的文字雖然抽象,但是它的真實度和真誠度,恐怕要更甚於一些冰冷的數據。
我始終不能忘記,幾年前,我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Miline Bay潛水,住在一艘小船上,每天傍晚,小船便會駛回到同一個海灣歇息。每當船要駛入灣內時,便會出現一大群約莫百來隻的海豚,快速地跳躍在海面上,朝我們而來,然後穿梭環繞在船的四周,一路伴隨著我們回到海灣。那群海豚從來沒有爽約過,而牠們的臉龐也總是帶著快樂的笑,興奮地迎接我們歸來。不過,每當我跳下海去,想要追尋牠們的身影時,卻又是不可復得了。
德國籍的船長說,這群海豚已經住在海灣多年,牠們最喜歡追逐船隻的浪花,但卻從不許人主動靠近。
聽了船長的話,我仍不死心,果然,不管是背氣瓶,或是游泳,有時分明看見牠們閃亮的身影,就出現在前方的海面上,但我奮力游近,卻又在一轉瞬,就失去了牠們的蹤影。於是我潛入幽暗的海水中,前方幾乎什麼也見不著,那無邊深邃的藍與黑,環繞著我,令我恐懼,也令我無力,但我知道,牠們應該就在那兒了,我伸出手向前,但卻在剎那間忽然瞭解到,原來這片海洋是屬於牠們的世界哪,而我呢,頂多只不過是懸浮在邊緣的邊緣罷了。
懸浮在邊緣的邊緣。我遺憾地望著深深的大海,超過海面以下三十公尺,人體就幾乎不堪負荷水壓,但鯨豚不然,牠們卻可以潛到海底不知多深處,而在那裡,黑暗無光,卻是充滿了各種奇妙的生物,但人類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我體悟到了自己的侷限,但也莫名地感到激動了起來。因為,就在與海豚交會的一瞬間,這個世界已經非常慷慨地、並且充滿善意地,向我展現了它無比的容量,它寬宏的氣度,以及它不可言喻的美。它並沒有要粗暴地征服我,只是無言而溫柔地,告訴了我些什麼,那些話語,正如《後山鯨書》中所言:
地籟寫在土地上,天書飄在空中,鯨書,當然刻於鯨背、馱於鯨身。
來自遠方那座蒼翠小島的許多訊息,攜於遊行隊伍中,一趟趟繞境洄游。
那訊息仿若天機,肉眼可見的一筆一劃,全是密碼。
推薦序 2
海神的信差 許悔之
二○○一年底的某一天下午,我正開車在臺北市建國高架橋上,手機的鈴聲響起,一接起來,是廖鴻基。
那時,他正隨遠洋漁船而行,停在新加坡港。我從忠孝東路匝道口而下,感覺到這位老朋友並未遠行,「要保重!」我在電話裡提醒他。掛掉電話之後,我開始想像他在航行中可能遭遇的風景、生態,以及廣闊無止盡的碧藍或湛藍的海,有時候帶著枯躁、沉悶或者孤獨。
一九九六年「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劃」進行的時候,我曾經隨著廖鴻基他們出海,遭遇並目擊了鯨與海豚──那海上的巨人和精靈,鯨豚以無比奧祕啟示了我,或神奇或雀躍,但我也隱約知曉,海,比這些更為複雜深沉。
研究計劃的觀察、心情和啟發,鴻基以一篇又一篇精采的文圖呈現,逐一刊登在那時我所主編的報紙副刊上,我藉此填補了我所缺席的出航,以及眾多和鯨豚遭遇的神祕神光,而廣闊的太平洋,宛若一大面湛藍的鏡子。
一九九七年,這些令人讚嘆的文字和攝影,以《鯨生鯨世》為名出版,這十年來,影響廣遠,除了眾多的篇章選入各種讀本,幾乎所有的高中國文課本,都收錄了鴻基《鯨生鯨世》中的文章,這位高中畢業的漁人作家,現在像一位五十歲的海王子,已然是臺灣本土書寫的倉廩中,閃耀不已的黃金穀粒。
《鯨生鯨世》的心境是雀躍的,筆調是擬人的,十年前的鴻基充滿了感性與激動,將他的「海上鯨奇」書寫成篇,力透紙背,為我們展現「海洋臺灣」的奇瑰和美麗;十年來,他不斷地出海、遠航、寫作,為臺灣又留下了眾多光燦的海洋書寫。鯨豚依舊出現在後山的花東海域,愈來愈多的遭遇和出沒紀錄,現在的廖鴻基是怎麼看待鯨豚呢?
十年後,鴻基以《後山鯨書》呈現出他對鯨豚和海洋更深沉的敏感,不止於海上初遭遇的激動和興奮,《後山鯨書》是鴻基思維海、面對鯨豚的美學之書、哲學之書,我以為,這是一闋交響詩,媲美德步西的《海》。
思維的沉穩豐厚,音韻帶有華美,文字看似素樸其實無比考究,彷若有一海神,與鴻基彼此心領神會,為鴻基示現了海的愛與死,生滅之間無言的意志。
啊!原來海洋也是一堪忍世界,原來海洋可以是修行的道場。
那無言的意志,原來超乎美麗或醜陋,超乎善惡,是一種生的驅動,鴻基詮釋了海洋身心靈的狀態,面對海,鴻基變成了容格(Carl G. Jung),鴻基考掘了海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每一隻鯨豚都是海這個夢的一部分;有一驅動之力,恍兮惚兮,無以名之,強名曰:海神。
揭露海神的訊息,而海神並不言語,後山的鯨豚是海神的信差,為鴻基解讀摩斯密碼;堪忍世界、五濁惡世,那些海上的巨人和精靈告訴我們:去發現,便可以擁有美麗!
定稿之後,我和鴻基相約喫飯,飲酒。一貫安靜的他,突然告訴我一件事。
《後山鯨書》初稿完成的那一天,我打了行動電話給他,他恰巧沿著海岸騎摩托車,騎了非常非常遠的路。
當時他正想起這本書的結尾:
你們感覺到祂眼裡憂傷但感恩的光。
然後,祂慢慢仰起頭,久久凝望著自己的海面。
「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從來沒有寫一本書像這樣過。」
我想起有一回坐廖鴻基的車,沿臺十一線藍色太平洋而行,他的若有所思:「海洋不能預約,只可期待。」
是啊,書寫如此,生命亦復如是;而最美麗如鯨豚如海,海神知道那莫名的悲哀從何而來。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