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佛的慈悲化現為觀世音菩薩(Chenrezig)的形象,他也被稱為「觀音」(Kuan Yin)、「?音」(Kannon)(譯註:日文稱法)和「觀自在」(Avalokiteshvara)(譯註:梵文,發音為「阿瓦婁克得須瓦惹」)。我以每日為基礎,進行觀世音菩薩的禪坐修持,如此一來,慈悲便能引領我的生活。儘管如此,單單祈求觀世音菩薩讓我們的心變得慈悲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修習諸如《菩提道次第》(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藏文稱Lam-rim)、說明轉化心念(Thought Transformation),或稱「修心訓練」(Mind Training;藏文稱Lo-jong)的典籍,和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藏文稱Bodhicharyavatara)等這類珍貴書籍中所介紹的分析性或省思性禪修方法。這些禪修方法在幫助我開展任何我所可能具有的慈悲感時,一向具有特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