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經濟博士,專長於競爭政策、企業購併及反托拉斯法等,現任LECG顧問集團歐洲分公司董事會副主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客座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師。曾發表八十餘篇學術論述,並創辦市場平台動力策略顧問公司(Market Platform Dynamics),專門幫助觸媒事業或組織開發可獲利的產品、客戶和事業策略。在諮詢顧問領域,他協助全球頂尖觸媒事業制定長期成長與獲利策略,為數位媒體、高科技、行動通訊、金融服務和軟體產業的公司高層主管提供諮詢服務,幫助他們掌握產業、市場、技術變化帶來的機會。
伊凡斯和舒馬蘭奇這兩位經濟學家率先研究雙邊事業(two-sided businesses)的新經濟學,並就此一主題發表廣泛的學術與企業文獻,已出版合著《看不見的引擎》(Invisible Engines: How Software Platforms Driv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 Industries)和《塑膠貨幣革命》(Paying with Plastic: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Buying and Borrowing),後者被譽該相關主題的「終極天書」。
關於多邊型企業,我用音樂演出做個詮釋:上個世紀,一場精彩的音樂表演是一流的古典樂手加一流的指揮家(都是競爭門檻),把聽眾找進來音樂廳,產品制式化,消費者也很聽話,對於只有這樣的選擇也還滿足。新的世紀,商業競爭像是爵士音樂會。爵士演出的好壞,不只是樂手與編曲,跟場地的燈光氣氛、聽眾的回應、動線安排、現場供應的啤酒都有關係。門票可能很便宜,但琴酒(Gin)也許是廠商贊助的,爵士樂團也不在乎門票收入,只是為了在那邊錄音以後賣CD到唱片行。這個爵士俱樂部,只是為了站穩它是「best jazz in town」的名號,白天時可以出租場地給時尚名流辦派對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