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企管碩士羅爾.布萊恩是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董事(資深合夥人)。過去30年來,他廣泛地談過與寫過策略、組織和金融服務。布萊恩經常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專欄版撰文,在無數期刊上發表過文章,包括《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和《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在內。
克勞蒂亞.喬伊絲(Claudia I. Joyce)
畢業於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企管碩士)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的克勞蒂亞.喬伊絲是麥肯錫公司的負責人以及金融服務與策略實踐的核心成員。她的作品刊登於麥肯錫知識網(Knowledge Web)以及《麥肯錫季刊》。
當我們在從事本書的研究時,借助了其他眾多思想家的成果。我們的研究帶領我們重溫了經典,像是艾弗烈.錢德勒(Alfred Chandler)的《策略與結構》(Strategy and Structure)和《規模與範疇》(Scale and Scope)、安東尼.杰(Antony Jay)的《管理與馬基維利》(Management and Machiavelli),以及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我們大量閱讀了彼得.杜拉克的著作。我們也發現約翰.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和亞德里安.伍爾得禮奇(Adrian Woodridge)所寫的《公司的歷史》(The Company)格外有助於了解公司組織的歷史是如何與時俱進。
接著我們看了幾部近期的著作,其作者都在思考企業組織的未來。其中包括約翰.羅伯茲(John Roberts)的《現代公司》(The Modern Firm),艾力克.貝哈克(Eric Beinhocker)的《財富的起源》(The Origin of Wealth),湯姆.戴文波特(Tom Davenport)的《思考型工作者》(Thinking for a Living),哈洛.李維特(Harold Leavitt)的《從生存到升遷》(Top Down),以及湯瑪士.馬龍(Thomas Malone)的《企業大未來》(The Future of Work)。
我們也把本書裡關於組織的想法限定在那些從事「思考密集活動」的勞工身上。對於所有的分析,我們都是以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所採用的定義為準。美國勞工統計局把這類勞工定義為,在工作時需要主觀判斷及解決問題的人。在本書中,我們把這類勞工統稱為「專業人員及經理人」。當然,在現實情況中,所有的勞工都要思考,而「思考密集」與「勞力密集」的職務也無法定義出明確的界線。但往往令人討厭的現實情況是,在大部分的公司裡,大部分的職務只需要用到每位勞工一小部分的思考能力。我們的希望是,假如本書所描述的方法變得普及,它能使愈來愈多的勞工發現,他們在自己的職務上大大地增進了對思考能力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