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朝後期出現了天圓地方說:圓形的天之下,有著延展開來的方形大地。結果圓變成自然和宇宙的代表,方形則成為代表超越動物領土的人工境界。不論如何,漢字本身的方形結構可說是含括了多樣意涵的一種宇宙圖形文字。心理學家榮格(C.G.Jung)認為,人的心靈體驗其根本可以用「形狀」:圓、方形、十字、螺旋來表示。這些形狀是人類在思考時最容易聯想到的代表典型吧。俄國心理學家拉札列夫(P. I. Lazarev)在利用聲音的刺激產生的殘留影像實驗中,據說如果提高聲音的振動數,從某個振動數開始,殘留影像會從圓形轉變成四方形。不用說這似乎是一種聲援榮格的原型說的實驗。果然,圓形和方形與知覺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書將收集到的520個圖案,依造形的相似度分成81組圓形和四方形,然後再將這些相似且有著前後演變關係的圖形再細分,歸類成九個章節。有以二十世紀前半的前衛藝術為主的圖、和具象詩相關的圖、十九世紀末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圖案,還有日本的陰陽道、或是以螺旋為主的迷宮,每章都具有象徵性意義,如以不同的弱低音旋律吟唱著。各章的英文名稱則和弱低音有著相同的調性,以極鬆散的調性貫通連結在一起。但是,第一章的開頭介紹俄國畫家馬勒維奇(Kazimir Mal?vitch)作品中最完美的圓形和四方形。就像馬勒維奇所期盼的,這些圖案如被當成「神聖圖像」(Ikon)受到崇拜,也不會令人驚訝,其所隱蔽於內部的形狀,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形狀」之極致。圖案號碼處加上★號者則幾乎都是在六○年代就被完成的具象詩。雖是閒談,具象詩的「具象(具體)」其實並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從荷蘭風格派(De Stijl)的杜斯伯格( Theo van Doesburg)提倡的「具象藝術」(konkrete Kunst)而來的。它所要表現的藝術形式,不再只以自然界已有的事物為主,而是更進一步地呈現一種不受限於任何色彩和形態,純粹表達自我視覺圖像的具體表現,且為了和「抽象」有所區別,才以「具象(具體)」稱之(詳細內容請參考書末向井先生的解說)。更深入地說,因為「具象(具體)」(concrete)、「超現實」(surreal)、「達達」(Dada)都是抽象的詞彙,後來的人皆以其既存的印象繼續延用之,但如試圖加入創新的概念,讓原有的價值觀被改變,或許也會令人感傷。和具象詩運動淵源極深的日本前衛詩運動推動者北園克衛在六○年代末提倡「造型詩」(plastic poem),他是當代具有重要地位的先驅人物。此外,八○年代初,Techno band和塑膠(plastics)出現,「plastics」有著希臘文「可以創造出任何形狀的東西」的原始意義,這個概念成為最先進的意象開花結果,因為和「塑膠袋/乙烯基( vinyl)」一樣很便宜,立即地蔓延並被廣泛使用。但是,到了二十世紀末環境問題浮上台面,「plastic」滑落到最不可信任的極惡劣地位。本世紀以來,現代的最大特徵如果說是持續不斷地大量生產以至淹沒了地球的話,現在這種惡劣的現狀,以顛覆的角度來看,要以完全是邊緣者的「plastic」概念再度成為前衛宣言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