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羅托斯基留給後世最大的資產,就是「貧窮劇場」及「走出劇場,直指生命/創作」。葛氏自稱是表演者的老師,致力於發掘「無作者的行動」(action without doer)的可能性與方法,以及從「無為狀態」到「無我行動」的藝術法門。他對藝術的精神性探索,啟發了無數藝術工作者,影響力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我們為何關心藝術?為了跨過我們的邊界,超越我們的限制,填滿我們的空虛──實現自己。這不是種狀態,而是種過程:在﹝創作或欣賞藝術﹞這個過程中,我們裡面晦暗的部份會緩緩地變成光明剔透。在這種與自己的真實(truth)的奮鬥中,在這種剝除生命的面具的努力中,劇場由於其運用到全身的覺感,對我而言,一直似乎是個充滿挑釁的場域。藉由觸犯各種理念、感情和判斷方面的陳腔濫調,劇場可以挑戰自己和觀眾 ──這種冒犯由於乃形之於人的呼吸、身體和內在的脈動,結果更形尖銳。這種對禁忌的挑釁和逾越會產生震撼,叫面具剝落,使我們能夠赤裸裸地獻身於某種不可說而卻隱含著情欲與慈悲(Eros and Caritas)的東西。
時光荏苒,葛氏辭世轉眼已經要十年了。去年年底欣聞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已經頒訂2009年為「葛羅托斯基年」(the Year of Grotowski 2009),以茲紀念葛氏逝世十週年,葛氏接掌「十三排劇坊」50週年,以及「波蘭劇場實驗」解散25週年──藉著這個機會,讓《神聖的藝術:葛羅托斯基的創作方法研究》再版好麼?沉吟之間,書林出版社的蘇經理?隆大力贊成,勘誤之外,也建議將書名改為《從貧窮劇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原因之一是原先的書名《神聖的藝術》常常叫現在的書店人員把書擺錯地方,對愛書人不夠友善。我從善如流,只希望葛氏的先知卓見可以更清楚方便地普及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