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為什麼-企業人思考筆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226791
甯高寧
御書房
2007年8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Perusal _trend
* 規格:軟皮精裝 / 320頁 / 普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erusal _trend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思考造就自信.睿智.從容
這是一本企業菁英撰寫的書籍
企業家會親自寫書嗎?有,但很少。一旦親自動筆,內容就有著旁觀者少能觸及的當局者思考深度。面對偌大的市場經濟,經商者透過什麼樣的思索點,得以安穩掌舵,安抵成功的彼岸?
論星巴克為何「將心注入」?評傑克?威爾許如何「堅信抉擇」?作者避談商業理論、直抵本質核心,從人與人、企業與企業,擴點成面地兼及微觀與宏觀的論述。一流企業家省察問題的視角,提供了牽動全局的細節探索。
解惑的,不僅是商業經營,還有更全面的人生態度與哲學。進入商界,先從進入企業菁英的思考開始。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來了。」這本書讓我們學會問『為什麼?』
作者簡介
甯高寧 Profile
中糧集團董事長
曾獲CCTV評為“年度十大經濟人物”
美國《Fortune》雜誌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
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
1986年,加入香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1999年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2005年任中糧集團董事長。
作為中國在香港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領導人,作者率領華潤集團在內地掀起了一連串並購浪潮,橫跨房地產、啤酒、零售、電廠等產業,目標均直指“行業領袖”地位。
接掌中糧後,作者又啟動了新一輪的戰略轉型,系統重建和文化塑造,試圖把這一大型企業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序
為什麼
為什麼同是在資訊產業大行其道的時代,做晶片和做軟體的企業賺錢,而做個人電腦組裝的企業不太賺錢?
為什麼做8寸線和12寸線晶片的企業賺了很多的錢,而做6寸線以下的晶片企業只能賺很少的錢?
為什麼手提電話的運營商大都賺錢,而手機的生產組裝廠卻不太賺錢?
為什麼固網電話的市場份額被移動電話搶去了不少,而3G移動電話運營商還是很少賺錢? 為什麼中國很少生產電視機時,電視機是高利潤產品,而中國大量生產電視機時,電視機的利潤變得很低?
為什麼同是在航空業,生產飛機的企業大都盈利,而航空公司卻很少盈利?而且整個(美國)航空運輸行業歷史上統計是虧損的?
為什麼美國70%的航空公司都申請了破產保護?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在油價大幅上升時仍然賺錢?
為什麼同在海運行業,經營碼頭,特別是經營貨櫃碼頭一直都有很好的利潤,而經營航運的船公司利潤常常大幅波動?
為什麼旅遊是個大產業,旅遊的消費越來越大,可世界上沒有出現大的旅遊集團?
為什麼同是地產行業,發展商大都賺了錢,而建築公司利潤卻不多?
為什麼家庭裝修是個大產業,可很少有大的家庭裝修公司出現?
為什麼辦公傢俱公司可以辦很大規模,而家用傢俱公司卻做不大?
為什麼世界上有不少大的服裝銷售公司,可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服裝生產企業?
為什麼有品牌的企業找人加工產品那麼容易,而生產企業想創立自己的品牌那麼難?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多少年前就明白要創立自己的國際品牌,可多少年後這種現象仍沒有改變?
為什麼沒有特別大的農業種植企業,卻有很大的糧食加工貿易企業?
為什麼各種各樣的餐館遍地都是,可只有麥當勞等幾家餐廳變成了世界級的企業?
為什麼同是在保險行業,財產險的公司波動很大,而人壽險的公司卻很穩定?
為什麼銀行業商業信貸的盈利在減少,而消費信貸的盈利在增加?
為什麼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可中國企業的平均規模卻沒有與此共同成長?
為什麼物流行業發展這樣快,可除了UPS、聯邦快遞(Fedex)等幾家企業外,沒有真正的大型企業冒出來?
為什麼同是在電影行業,發行人、製片人和演員名氣都很大,而電影故事的作者卻好像被人遺忘了?
為什麼世界級的零售企業越來越大,消費品的生產商越來越無奈?
為什麼零售商在不遺餘力地推動自有品牌?而生產商卻越來越難創自己的品牌?
為什麼網際網路的網路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很大,可給它們提供硬體的企業卻受惠不多?
為什麼這些問題可以隨著思緒沒完沒了地寫下去?為什麼答案總是似是而非,而且不斷變化?
為什麼馬克斯一百多年前可以證明資本不斷轉移,各行業利潤趨於平均化,而今天看來資本轉移是越來越容易了,可各行業利潤平均化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為什麼……
編輯人語
這是一本企業菁英撰寫的書籍。
企業家會親自寫書嗎?有,但很少。一旦親自動筆,內容就有著旁觀者少能觸及的當局者思考深度。面對偌大的市場經濟,經商者透過什麼樣的思索點,得以安穩掌舵,安抵成功的彼岸?
論星巴克為何「將心注入」?評傑克?威爾許如何「堅信抉擇」?作者避談商業理論、直抵本質核心,從人與人、企業與企業,擴點成面地兼及微觀與宏觀的論述。一流企業家省察問題的視角,提供了牽動全局的細節探索。
解惑的,不僅是商業經營,還有更全面的人生態度與哲學。進入商界,先從進入企業菁英的思考開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