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科學大哉問:從宇宙到夢境,20個令人驚嘆的科學旅程

科學大哉問:從宇宙到夢境,20個令人驚嘆的科學旅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581570
陳雅雲
臉譜
2007年8月05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3*23.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科普漫遊


自然科普 > 應用科學 > 科技史/理論









數百年來每個人心中的疑問,科學家投入畢生之力不停思索,
他們會很快找到答案嗎?

  「好奇是科學家的重要詞彙」,也是「我們在探索物理世界奧妙的秩序時,心中產生的反應」。

  對大多數人而言,「好奇」也是一個重要的詞彙;只不過一般人得以答疑解惑的機會似乎比科學家來得少。
本書的目的正是提供讀者這類機會:回答每個人幾乎不時會思考的問題。

科學之所以刺激,部分原因在於小問題的答案經常激發出更重要的大問題。

  本書提出的二十個大問題,特色在於它們是每個人心中的疑問,畢竟我們都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未來又會如何結束(如果有這一天的話)。還有讓我們得以討論這一切、人類獨有的語言又是如何產生的?

  有許多大問題相當實際,因為如果科學打算探究宇宙的開始,卻不想解釋我們戀愛的過程與原因,也不想探討我們能否(以及如何)消除飢餓與痛苦,實在說不過去。

  針對每個大問題,書中先由資深新聞工作者進行簡短的介紹,說明問題的概況、爭議、過去找到的答案及當前的論點,再由適任的專家提供最可靠的答案。多位當代傑出科學家在書中提出不同的見解,探究前人如何解決特定的問題,努力尋求解答,而且有些問題的答案已近揭曉。

  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已經大幅進步,但科學卻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計畫,我們提出的問題愈敏銳,研究愈具挑戰性,也愈讓人想知道答案。

【20個科學大哉問】

1. 神存在嗎?
2. 宇宙如何開始?
3. 時間是什麼?
4. 意識是什麼?
5. 思想是什麼?
6. 夢是什麼?
7. 智力是什麼?
8. 語言如何演化?
9. 我們是由本性或環境決定的?
10. 男性與女性有什麼差異?
11. 人為什麼戀愛和結束戀情?
12. 什麼因素引起攻擊性?
13. 干涉自然是對的嗎?
14. 我們能根除疾病嗎?
15. 我們能免於痛苦嗎?
16. 我們能消除飢餓嗎?
17. 我們仍在演化嗎?
18. 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存在嗎?
19. 世界末日是什麼情形?
20. 生命的目的何在?

編者簡介

哈里特.史淵(Harriet Swain)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專題副主編,亦為《歷史大哉問》(Big Questions in History)一書主編。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oeo
/ 台灣苗栗
2008.02.19看oeo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善哉善哉!「科學大哉問」
文/oeo
一直認為,「提問」才是科學科技的靈魂,也是科幻哲思的旨趣,而「解答」,則是科學生命的一種展現!從一個文明村民的角度而言,個人有時甚至會認為現今許多「高科技」的發展方向顯得無精打采,只不過像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例行公事」,越辦越大的「流水席」而已。例如醫學倚仗最頂尖的人才、最頂尖的研究、最頂尖的資源大步邁進,但市井小民如果得了「罕見難症」,它往往顯得束手無策,如果患了「普通疾病」,它又常常難改「醫病不醫人」的態度;電腦科技單是處理速度,就從八位元、十六位元、三十二位元、六十四位元…不斷蓬勃發展,軟硬體大廠的廣告很炫很酷,但有沒有人去問對整體使用者而言,或對使用者整體而言,耐用性、穩定性、速度、安全性、友善度到底有無達至一個更高的平衡?相關技術是否到底有讓大家「更好用」了沒?簡單來說,電腦幫人們提升工作效率,但為了解決電腦問題(例如中毒與垃圾資訊)而多出的工作與花費呢?一些專家學者會糾正你:唉,你不懂啦!問題是:科技的一項最重要成就不就是「造福人群」嗎?知識能夠架空常識,科技能夠敷衍人性,專業能夠背離情理嗎?
當然,對於科技的牢騷也不能發太多,否則最後會得到像是「銀河便車指南」當中:「(人類演化)當初爬上樹,離開海洋,就已是大錯特錯!」的無厘頭結論!但身為科技服務的大眾或是科學工作者也的確該常常提醒自己「學問學問」!「科學大哉問」(Big Questions in Science)這本書開宗明義就是從「問題」出發,難能可貴的,它更像是科普書籍的基本教義派,所提「問題」有些老套,卻是經典,有些龐雜,卻算博達,下列就是在本書中所提的二十道「科學大哉問」:
1. 神存在嗎?
2. 宇宙如何開始?
3. 時間是什麼?
4. 意識是什麼?
5. 思想是什麼?
6. 夢是什麼?
7. 智力是什麼?
8. 語言如何演化?
9. 我們是由本性或環境決定的?
10. 男性與女性有什麼差異?
11. 人為什麼戀愛和結束戀情?
12. 什麼因素引起攻擊性?
13. 干涉自然是對的嗎?
14. 我們能根除疾病嗎?
15. 我們能免於痛苦嗎?
16. 我們能消除飢餓嗎?
17. 我們仍在演化嗎?
18. 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存在嗎?
19. 世界末日是什麼情形?
20. 生命的目的何在?
坦白說,單是這樣的「分項問題」,在還沒細看內容之前,就具備了買書一探究竟強大的說服力,書中請了許多學者專家針對每一個提問作引言與評論,因為真正是來自「各路人馬」的報告匯編,成了它的缺點也是優點。缺點是有些文章較像是該領域的通訊文章或期刊報告,作者似乎並未「轉寫」成科普文章;優點則是能一次簡略閱讀從夢境到宇宙的科學大問與最新精采回答,真有一種說不出的「過癮」!
也因為是獨立的章節,閱讀時就可以按照自己偏好的優先順序跳讀不同的評論。例如我最先選擇的是第18篇: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存在嗎?有別於宗教與哲學,現代科學「做中學,做後論」的色彩是相當鮮明的。科學家「解答」的方式,一部份(例如傅利曼等人)採取的宇宙生物學方法,靠的是在活系統中尋找直接的證據,另一種方法則是「尋找外太空文明」,甚至有所謂計算銀河系文明數目的方程式(德瑞克方程式),由這個方程式推論,在我們這個銀河系中,應該起碼有五十個先進的生命形式,相當有意思!更有趣的是,人們(包括科學家)常常把「希望」與「真假」混為一談,而根據研究統計顯示,大約有80%的人「希望」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
在第19篇:世界末日是什麼情形?相對於科幻作品給了不計其數的發想,彗星撞地球、外星生物攻擊、氣候災變、世界大戰…,科學上顯示了更強調嚴謹證據與推理的論述與可能性的排序,按照加拿大學者約翰•萊斯理的看法,最該憂心的人類迅速滅絕的三種方式分別為污染危機、生物戰以及「真空場亞穩定性」的災難造成的滅絕,而去探討形形色色的「世界末日」,總是也將是科幻揮灑的空間。其他各章的答問中,也不乏給人為之驚喜的觀念與訊息。
總而言之,期待精采的科學與科幻,都寄望在精采的「提問」上,而無論「求解」的過程成為素材或是內涵,問題本質「深入淺出的探究與分享」,不也就是科學與科幻的最大動機與價值所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