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兩個顯著的問題經常出現在訪談中。首先是所謂「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之間的關係—前者為北美及英國主要哲學系所關切的重心,後者則至少到目前為止,在德、法等國居於主流地位。對此,我們可從溫貝托.艾柯(Umberto Eco)、史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希拉里.帕特南(Hilary Putnam)、理查.羅逖(Richard Rorty)和威拉德.蒯因(W. V. Quine)的訪談中,發現各種不同的見解。第二個經常被提及的議題是:研讀哲學史和處理特殊哲學問題(比如知識懷疑論或道德基礎等等)之間,究竟有著怎麼樣的關連性。無論在大學部或研究所的層級,哲學訓練通常都會針對相關主題,審視歷史中出現的偉大人物,包括兩千多年以前的哲學家,以及近年來最新的發展。但是,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哲學史對研讀哲學的相關性要比化學史之於化學的學習來得重要?對我個人而言,各受訪者針對此問題的多樣性解答,可說是訪問稿中最精采的內容之一(尤其是訪問艾勒森那篇,有非常詳盡而深入的探討)。
本書收錄的訪談內容涵蓋了許多不同的哲學領域。其中,政治哲學是個深具代表性的主題—哈威.曼斯菲爾德(Harvey C. Mansfield)、羅爾斯、羅逖和沈岱爾等人,談論的不僅是關於正義的問題,也探討了政治哲學與日常政治實務之間的關連性。其他領域包括心靈哲學、語言哲學、邏輯,以及蘇格拉底、康德、尼采、海德格與維根斯坦的哲學。卡維爾、艾柯、亞歷山大.內哈瑪斯(Alexander Nehamas)和寇納.威斯特(Cornel West)特別探討了哲學與文學之間的關係;至於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也出現在好幾篇的訪談中。上述受訪名單,顯示了一種折衷性的混合形態,而這正反映出不同時代參與《哈佛哲評》訪談工作的同學,有著多樣性的興趣與熱誠,而不僅僅局限於當代哲學界盛行的某種個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