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流浪的歷史

流浪的歷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47574
曹丹紅
達人館
2007年7月15日
127.00  元
HK$ 114.3  







* 叢書系列:Civilized History系列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0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ivilized History系列


[ 尚未分類 ]









  米蘭.昆德拉說:「一個想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的人是不幸的。」「流浪」並不代表浪漫和自由,而是意味著離開熟悉的故土,意味著不堪回首的昨天、顛沛流離的今天和沒有希望的明天。

  從中世紀被視作「天堂守門人」的「基督的窮人」到反秩序的無依靠者,從時而有小偷行為的沿途找工作者到依靠乞討在各節日活動穿梭的年輕人,這些流浪者引起的社會反應始終是雙重的,互相矛盾的。社會一方面提供施捨,試圖善意地提供重新融入社會的管道;一方面又透過苦役、禁閉等措施對他們進行無情的鎮壓。

  作者以時間為線索,介紹「流浪」在法國的演進,理性分析流浪現象產生的原因、各個時期的特點、當局對策、社會看法等。米蘭.昆德拉說:「一個想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的人是不幸的。」流浪者的的流浪不僅是地域上的,由於所受的排擠和歧視,更是精神上的流浪。

作者簡介

若茲.庫貝洛(Jose Cubero)

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本國人和外國人》、《艾格-莫爾特大屠殺(1893)》等。


前 言

第一章 中世紀早期:受保障的窮人
窮人和布道的傳統
大轉折
一個擁擠而動盪的時代
窮人以及得到拯救的富人
城市,窮人的彙集地
在蔑視和同情之間

第二章 中世紀晚期:真正的窮人和無益世界的人
大鼠疫的衝擊
凱芒和凱瑪娜
在流動與流浪之間
時代的災難
無業遊民
乞丐
貝殼集團的欺詐行徑
無益世界的人

第三章 16—17世紀:禁閉的嘗試
16 世紀短暫的復興
慈善機構世俗化的趨勢
在救濟與懲治之間
路易十四時期的大禁閉
總收容所的失敗
國王的大船,流浪者的苦役

第四章 啟蒙時代的回答
法律法規的狂轟濫炸
虛假的和諧
乞丐收容所
流浪:從博韋到貝阿恩
杜爾哥和啟蒙思想
面對遊民:新的描述
大革命前夕經久不散的恐懼

第五章 大革命:第一個福利國家?
乞討:一把無聲的銼刀
意欲「尊重窮人」的大革命
生存的權利,還是工作的權利?
經受考驗的大革命
救濟,工作的權利還是工作的義務?
瀕臨破產的救濟制度

第六章 19世紀:在道路的交叉點
第一帝國:法律的嚴酷性
第一次工業革命:流浪的人民
慈善派的回答
關於工作權利的論戰
第二帝國:驅逐這群「流浪的烏合之眾」
由潛在的乞丐走向勞動者
移民、行會手工業者、沿途打零工和到處找工作的人
總是「波希米亞人」!
農村:對遊牧民族和流浪者的吶喊!

第七章 20世紀:流浪者虛幻的結局
在全國範圍內享受權利的人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鎮壓勢力的減弱
向拒絕苦役邁進
大城市流浪者與無家可歸者
「三十年輝煌」時期的窮人
統計居無定所者的不可能性?
現代反乞討法令
結 論
持久性
新近目光的演變
譯後記 現實與浪漫的矛盾
附 錄 大事年表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介紹了「流浪」現象在法國的歷史發展,從中世紀一直談到現在。作者理性分析了流浪現象產生的原因,各個時期流浪的特點,當局作出的對策,社會對此的看法,等等。事實上,本書要分析的「流浪」並不是狹義的「流浪」,而是與之相關的一切社會問題,包括貧窮、乞討、遊牧、乞丐犯罪集團等。流浪和貧窮總是如影隨形,一部《流浪的歷史》就是一部窮人受苦受難、受排擠、受歧視、受鎮壓甚至受懲罰的歷史。「流浪」這兩個字並不意味著浪漫和自由,而是意味著離開熟悉的故土,意味著不堪回首的昨天、顛沛流離的今天和沒有希望的明天。昆德拉說:「一個想要離開自己熱土舊地的人是不幸的。」流浪者的不幸程度顯然要比昆德拉所說的這些人更甚,因為他們的流浪不僅僅是地域上的,由於所受的排擠和歧視,他們遭受的更是精神上的流浪,與四處都格格不入,無依無靠,偶爾才得到別人施捨的一點憐憫。

  因為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上遭受的痛苦,流浪者、乞丐們無疑是值得同情的。但是社會看待他們的目光卻是猶豫的、多疑的甚至冷酷的。從中世紀起,人們開始區分「真」窮人和「假」窮人。當「真?」窮人受到宗教和世俗權利庇護時,「假」窮人一開始就被等同于懶漢、流氓甚至罪犯,他們是革命運動中的投機分子、犯罪集團的主要成員,他們的罪狀大到挑起資產階級大革命,小到面目猙獰驚嚇良好市民。如果說流浪者如此的形象有一大部分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他們自己對此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從中世紀開始,由「假」窮人組成的流浪的個人或集團一直侵擾著社會。他們中的一些人「假裝身體虛弱,身上滿是帶血的傷口和各種皮膚病,在孩子身上纏上假繃帶,手裡拿著鐵器,頭上系著旗子,身穿沾滿泥漿又髒又臭令人作嘔的奇異服裝一直來到教堂:他們倒在最熱鬧的街上,或者他們能行乞的最大團體或人群中,口中或鼻孔中冒著精心製作的朱色或其他顏色的血——這是種很常用的手段——總之想方設法來騙取本該屬於上帝的真窮人的施捨:在行騙的同時他們還行竊」。對「真」「假」窮人的區分因此也成了統治階級採取反流浪措施的前提和基礎。然而,不管當局採取的是寬鬆的政策還是血腥的鎮壓,人們最終還是沒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流浪問題。隨著歷史發展,這一問題不停地變換著面孔,但它始終是困擾著法國社會的一大問題。

  通過對「流浪」這一社會問題的介紹分析,本書向我們揭示了法國社會的另一面,使我們對這個表面浪漫光鮮的國度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瞭解。同以往介紹政治經濟文化總體發展史的史書不同,《流浪的歷史》將著眼點放在「流浪」這一具體社會現象上,運用大量文獻資料,清晰直觀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在法國流浪」的圖景,透過這些圖景,我們可以觸摸到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在對現實的流浪有了深入的瞭解之後,我們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流浪並不值得企羨。現實與浪漫的夢想總是那麼不可調和。然而,生活總要繼續。我們在生活中逐漸認識現實,我們的不切實際的夢想逐漸在生活中破滅,在夢想破滅中又繼續抗爭,我們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