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健康從咀嚼開始

健康從咀嚼開始
9789861213408
上田實
達人館
2007年5月20日
77.00  元
HK$ 65.45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你是否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十分關心,卻常常忽略了口腔健康?對食物的營養或熱量斤斤計較,卻不願好好的細嚼慢嚥?
事實上,口腔與咀嚼,是維持人類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及機能之一,不起眼的咀嚼的行為,更對全身健康有著意想不到的影響。

  牙齒是健康之源,用餐時好好地咀嚼可以幫助營養的吸收,使身體強壯。忽視「咀嚼」,全身就會出現種種機能不全的現象。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常常是加工食品或過於精緻,甚至不太需要咀嚼也可以進食,長久下來,一旦全身調節的平衡崩潰,恐怕有引起預想不到的疾病之可能。


作者簡介

上田 實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齒學部齒學科
名古屋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
瑞典Goteborg大學留學 (第一個o上面加兩點)
現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專攻 口腔外科學 組織工程學 牙科植體學

校閱者簡介

韓良俊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衛生署口腔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專攻 口腔外科學

譯者簡介

賴志毅

高雄醫學院畢業
日本廣島大學補綴第一教室研究
臺灣大學臨床牙醫所碩士
專攻 口腔病理學


  大學時代的朋友住進失智症專科醫院,既非心臟病也不是癌症,年紀輕輕只有四十歲就得到失智症,真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我這位朋友曾在都市的繁華區開設事務所,是當地有名的建築師。在生活上他也是一個很有活力的人,打高爾夫球也常以半場低於四十桿而引以自豪。一向健壯的這位朋友開始感覺到行動異常的時候,是在一年前某一天,他與久違的朋友共進晚餐,可是第二天那位朋友打電話給他,才知他昨晚與誰共進晚餐的事,完全沒有記憶時,他的朋友感到真是莫名其妙。對於昨晚所吃的東西、餐廳的店名,也全無記憶。此症造成腦中的記憶喪失,就像是被橡皮擦擦過一樣,我的朋友得到的就是這種早發性老人失智症 (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 。

  這種疾病是腦內的神經細胞變性而失去功能,主要症狀是進行性的記憶障礙。距今約九十年前德國的精神科醫師阿茲海默( Alois Alzheimer,1864~1915)首先在學會,發表此病,因此以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命名。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美國前總統雷根宣布自己得到老人失智症,帶給人們很大的衝擊。此病的原因至今不明,更遺憾的是既無特效藥,也無法預防。雖有人認為此病與遺傳有關,但無法確定遺傳占多少分量。相反的,非遺傳因子發病的病例比較多。一般認為是否為環境因子或營養因子的某些影響所致?

  老人失智症先由忘記東西的輕微症狀開始,短時間內就影響判斷力及理解力、創造力等高層次的智能,繼續下去則發生人格的變化。尤其是超過六十五歲的高齡老人,比較容易得到。但四、五十歲的發病者也很常見。

  我常到醫院去探望這位朋友,有一天與主治醫師閒聊,聽到很多有趣的話題。例如,老人失智症患者與同年齡的老人比較,牙齒都是極端地糟糕,而且也很少使用活動義齒。有人假設,拔牙後沒有咀嚼,較容易得到老人失智症。果真有這麼一回事的話,那的確是大問題。

  前面說過老人失智症,目前還是原因不明。所以根本沒有治療的方法,只能注意日常生活之中的危險因子,而儘可能地除去不利的原因,此外沒有好方法。假使沒有牙齒也無法咀嚼,是容易誘發像老人失智症原因的話,對保護腦部,牙齒可是擔任很重要的角色。對牙醫師而言,這是一種極為嚴肅的課題。

  的確,長久以來都認為牙齒是健康之源,用餐時好好地咬可以幫助營養的吸收,使身體強壯。此外,從前就指出,原因不明的頭痛、肩膀痛、腰痛等,都可能與咬合異常有關。但是,咬合與腦部老化的關係,直到最近還是不太清楚。

  日本人向來輕視牙齒及口腔的健康。對於極喜好清潔的日本人而言,他們的口腔卻是骯髒的。大家以為口腔只是食物的入口而已,沒有人想到拔牙之後無法咀嚼的結果會對全身的健康有至大的影響。綜合最近的研究結果,終於明白所謂咀嚼的行為,對我們全身健康有著想像不到的影響。

  首先,須知咀嚼是切斷、咬碎食物後,將其與唾液混合成為食物塊,成為硬度、大小都容易吞嚥的作用。換句話說,這種機能對胃腸都有幫助消化、吸收的輔助作用。果真如此的話,一開始就給予柔軟、不必咬的食物或液態營養的話,應該可以保持腦部及身體的健康才對。然而事實上,一個人沒有咀嚼的話,全身就會出現種種機能不全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呢?本書的主題就是討論這件事。

  基本上,咀嚼是在腦部形成指令所造成的規律運動,此運動是由顎、口腔與顏面的知覺(Sensation)受器受到刺激,知覺訊息向腦部傳遞的表現。在口腔及舌的黏膜有很多感知味覺的化學性知覺受器(Sensor),感知觸覺或壓痛的機械性知覺受器,感知冷或熱的溫度知覺器,感受痛覺的侵害知覺器等等。所以在咀嚼之時,由於口腔內食物的物理性和化學性的刺激,大量的知覺訊息會向腦部傳遞。此一訊息量,與手腳及身體等部位而來的訊息相比,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這種知覺訊息不只傳到直接與咀嚼有關的大腦皮質,而且傳到與記憶情感形成有關的下視丘 (Hypothalamus)及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等腦部。再者,咀嚼時會引起唾液分泌,連續地咬會使唾液分泌增加。唾液腺可釋放血管擴張因子及神經成長因子等生理活性物質,由於咀嚼導致唾液分泌增加,使血流之中這些物質的濃度增加,這是很重要的事。

  相反地,沒有經過咬碎食物而攝取營養的話,全身的臟器調節就容易發生障礙。換句話說,像現代的加工食品,完全不需要咀嚼也可以用喝的方式持續進食,一旦全身調節的平衡崩潰,恐怕有引起預想不到的疾病之可能。

  反過來說,良好的咀嚼運動對全身的生理有良好的影響。這個事實,已陸續由研究數據顯示出來,例如,在運動的世界?,頂尖選手的牙齒排列即使不壞 ,但為了提高競技能力就做齒列矯正治療。因為一般認為有良好的咬合,運動能力也會提高。這樣看來,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子田徑一百公尺的金牌選手 Donovan Bailey (前世界紀錄保持者)口中果然裝著齒列矯正器,也是有道理的。

  日本是世界上少數長壽的國家。但是日本人牙齒的平均壽命也許是先進國家中最短的,這意味著日本是一個特殊的國家。也可以這麼說 在二十一世紀時,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國民必須使用活動義齒。也就是說最近的將來,國內(日本)會產生大量沒有充分咀嚼能力的銀髮族。這種事情的真正危機,現在幾乎沒有人發覺。

  我們對身體的健康都很關心,但是對口腔的健康卻完全不注意。咀嚼是人類過健全生活所必須,因為它有超乎想像的重要作用,這大概是錯不了的。而不是只有像癌與心臟病等致命的疾病,對我們才重要。身體有不明病名的不適,是現代人不安感的源頭。我認為像這樣原因不明的疾病中,有一些可能是咬合異常或無法充分咀嚼所導致。為了健康,希望大家知道口腔與咀嚼,也是維持人類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及機能之一,我寫這一本書,也正是期待能探討我們過健康生活的方法。


譯者序言

  全力以赴的翻譯這本口袋書。直覺地感到台灣國家牙科醫療問題的癥結,是由於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因素使然。從日治時代開始,以至於有正規牙醫師的養成,有段很長的空窗期,誠屬遺憾。加上台灣大學設系而不設院的錯誤決策,缺乏社會福利的思考,以至全民受害。

  同屬日本舊制國立大學的大阪大學,首先於綜合大學成立牙醫學院,在一九五三年就有平行於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牙醫學院附設醫院。以正式的大學教育而言,後來成立的高醫、北醫等兩校初期都是艱苦經營的。而且缺乏住院醫院訓練制度的大學牙醫學教育,也令人詬病再三。

  有個機會到廣島大學留學,感受最深的當屬各臨床科的臨床前實習,充沛的醫師群,各科大致上都達到一位醫師指導三名學生的程度。熟讀教室史,方知牙醫學與醫學是並駕齊驅的。

  台大研究所畢業後,有機會參加國際學會,方才開始研究東南亞諸國的牙醫教育,發現均屬英國系統,約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與制度,嚴謹而刻板。此後持續尋找答案,發覺牙醫學與醫學是不分軒輊的。

  試舉一例:就齒科補綴學而言,廣島大學補綴科的做法是,通常要求住院醫師必須完全負責處理一個患者,從臨床而技工,再從技工而臨床,把補綴物完成,裝入患者口腔中,爾後做各式各樣的術後觀察,此時方知微積分知識的必要性。由於此一獨特的訓練,方知牙體形態學細膩的要求,此點絕對非熟讀教科書,就能勝任的。相信國內普遍缺乏此一功夫。同樣屬於人體組織的醫療與復健,竟然有如此大的差距,實在是百思不解。

  正好是一九○六年,日本就有醫齒二元論的爭論,牙醫學竟然脫離醫學而獨立。譯者認為歐洲式的牙醫學教育是屬於醫學系教育後的課程 (Postgraduate course),似乎比較理想,美國的大口腔外科(開刀房手術者),也被美國醫學會(AMA)硬性規定須具醫、牙雙學位者,方得為之。譬如植牙手術時,就有必要獲知患者全身的健康狀況(一般內科)。簡單一個問題,為什麼眼科及耳鼻喉科(或耳鼻喉-頭頸外科)需要醫學系畢業生?牙科也屬於感覺器外科之一,請予以正面思考。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分子生物學,屬於牙科各學科的研究都已達到此境界。譯者大膽的假設,屬於牙醫學的健康行為及健康促進,是當務之急。

  還有國內尚未建立牙科助理人員,如牙科衛生士及牙科技工士制度,日本於今年開始,將這兩種輔助(auxiliary)人力,由二年學制升格為大學四年學制。顯然有其道理存在。廣島大學的例子,在齒學部內,成立口腔保健科,分別設置牙科衛生士講座及牙科技工士講座,每年各招二十名學生,競爭率平均約五倍。更進一步,還有碩士班課程的設立。此外,由於醫學社會學的闡述,一個醫學專業的良性發展,繫於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的長短及品質,深深期盼國內牙醫脫胎換骨,能夠建立起一個可長可久的訓練制度。注重群育與美育,最重要的是要重視過程的要求,而非只求結果而已。

  有好友說,牙科可能很少有醫療糾紛的。其實不然,只不過是沒有危及生命時,被厚道的國人給寵壞而已。植牙與矯正,在日本屬於兩種不同的高度先進醫療,我們卻很普遍。難怪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牙醫學院院長狠狠地說,台灣的牙醫制度落後美國有一百年之久。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然事實有待大家共同探討,釐清之。走筆至此,要說如何找牙醫師看診?我想先充實自己對身體各部分的瞭解,大概是錯不了的。這也是迻譯此書的本意。

  特別感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宗吉教授給予日文體育名詞的指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金盾教授審校。行政院衛生署口腔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大牙醫學系韓良俊名譽教授於百忙之中,監譯本書,謹申謝忱。完美的要求,無形的身教,是醫療倫理學的最佳典範。最後特別感謝書泉出版社董事長楊榮川先生及前醫護主編翁千雅小姐大力斡旋版權,使本書得以付梓。

  翻譯看似簡單,實則困難。譯註此書已竭盡所能,力求信、雅、達的境界。然而誤謬之處在所難免,尚祈諸位先進不吝指正為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