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第五屆臺北陶藝獎 成就獎 宋龍飛

第五屆臺北陶藝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034502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策劃
藝術家
2007年7月09日
127.00  元
HK$ 114.3  







* 規格:平裝 / 80頁 / 21*28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欣賞









本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得主宋龍飛之歷年陶藝評論選集
20篇的陶藝紀事,記敘20年的臺灣當代陶藝發展

  臺北陶藝獎成就獎設置的宗旨,在表揚長年致力於陶藝創作之教育、推廣、研究、發明、創造、美學、藝術性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為臺灣陶藝發展作出寶貴貢獻者。

  本屆成就獎得主宋龍飛先生(1936年出生),1960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早年追隨中央研究院院士凌純聲博士習民族學,並擔任凌博士研究助理。 1967年從臺灣大學考古系宋文薰教授習考古,先後參與發掘臺東鯉魚山、卑南史前文化遺址等。1969年底轉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歷任器物處、科技室、出版組組長及研究員,並擔任故宮文物月刊創刊主編,於2002 年退休。

  宋先生對推動臺灣現代陶藝一直不遺餘力,力倡「從傳統中創新」,1976年起以方叔、志匡、龍運來等筆名,發表文章數百篇,散見於報刊雜誌。1982年4月開始於《藝術家》雜誌推出「誌上陶藝展」專欄,並擔任主筆,連載長達二十餘年,獲「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評為1982 年最重量級的作者,是推動臺灣現代陶
藝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

  本書是宋龍飛的陶藝文章選集,收入宋龍飛於各報章雜誌中發表、評論當代陶藝與陶藝家的二十篇文章,選文前另附上兩篇專文,以作為宋龍飛陶藝評論之暫時註腳。



序文
縣長



館長序

五北陶記事
評審名單
得獎名單

專文
武夷山「傳說」 / 楊文霓
傳統與創新── 一個時代的創作議題 / 溫淑姿

宋龍飛文集精選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表現造形韻律美的陳實涵
重振陶瓷母邦聲譽的劉良佑
大匠不斲──談林洸沂的交趾燒
開拓陶藝遠景的曾明男
波瀾動遠空──記馬浩陶藝創作
陶藝大家談
臺灣陶藝界的播種者──林葆家
張繼陶的迷彩世界
為秋韻陶展補韻──遙想游曉昊陶展
從這一高峰到那一高峰的連寶猜
蔡榮祐十四年精品展
後新古典主義的楊文霓
從創新的文化傳統視角──看李幸龍的陶藝表現
小而美.精而巧 ──王惠民的陶藝品
燃燒東臺灣第一把火的李永明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陳佐導
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記邱煥堂教授的志業
評審感言──成就獎吳讓農
臺灣陶藝界的瑰寶──王修功

top


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序/ 游冉琪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經年累月不斷試煉的成果,競賽目的是為這些心血結晶,建構一個展演舞台,文化產業才能不斷發掘出新創意,並建立永續發展的立基。本館建館六年以來陸續承辦與創立的競賽,包括1999年成立的「臺北陶藝獎」(雙年舉辦)、 2001年「臺灣陶瓷金質獎」(雙年舉辦)、2006年「陶瓷新品評鑑展」(每年舉辦),以及2004年「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此四項專業陶瓷競賽,分別著重於陶藝創作、生活陶藝設計、陶瓷產品設計,以及國際陶藝創作的鼓勵與推廣,完成陶博館建構臺灣陶瓷文化內涵與胸懷國際的初步使命。

  「臺北陶藝獎」自2001年起設有成就獎、創作獎、主題設計獎三組,以引領並提昇臺灣現代陶藝發展為長期目標。從肯定對臺灣陶藝發展有貢獻的陶藝家或學者,以及鼓勵創新風格、技術,且能適切傳達新觀點或造形的作品,以此累積並建構臺灣現代陶藝發展的歷程與風格特色。我們期待「臺北陶藝獎」作為國內現代陶藝工作者進軍國際的預賽場域,在自己的國度中累積進軍國際舞台的實力,將臺灣陶藝的特色帶入世界的視野之中。

  本屆成就獎由資深藝評家宋龍飛先生獲獎,以肯定他對陶藝發展的貢獻;在創作獎方面,我們看到了更多新秀的出現,也看到陶藝家在創作上更大的企圖心;「主題設計獎」則承繼第四屆「陶與聲音」的主題,有了充分的醞釀時間,陶藝家激盪出更多巧思與創意,每一件作品都令人驚喜。本屆競賽的成果可說是豐盈滿溢,值得細細品味。

  獎項的設立寓在提供相互觀摩的平台,本屆順利地舉辦除了要感謝評審委員及本館同仁的協助外,陶藝家們辛勤不輟的創作及付出,更是充實臺灣陶瓷文化的最大關鍵,冀望「臺北陶藝獎」能持續為臺灣陶藝開創更開闊的視野。

內文摘錄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文
宋龍飛

  多數的人退休以後,都有自己的生涯規劃,我何嘗未有這種想法,我覺得人生在世,前二十年在求學,後 四十年把寶貴的青春給了工作,剩下的二十年應該留給自己做一些保養、調息的事情,也是應該的。機器 用舊了還要進廠維修、保養,更何況是人呢?本來要不要休息、要不要保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對我來 說卻是何其的辛苦?!何其的困難?!原因無它,因為自己太「好」面子了,口中永遠說不出一個「不」字,所以退休至今,反而比退休之前更加辛苦,更加操勞。許多朋友覺得過去不好意思求我幫忙的人,現在都開了金口,認為我退休了是我「空閒」的時代來臨,但他們何曾想過我的「生涯規劃」。我內人常說我對朋友永遠不會說「No」,所以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仍累著自己。

  我原本是學畫的,在學校的時候,我的老師廖繼春先生曾對孫多慈老師說:「這學生個性太強了,他的畫一筆也改不下去。」孫老師也同意他的見解。所以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的畫是沒有受到任何一位老師的指點,但廖繼春老師給我的油畫成績,卻使我非常地滿意與自豪,使我夢想日後也能成為一位畫家。

  1959 年美國新聞處來學校「選才」,挑選了十位頗具表現的青年藝術家,到南海路美國新聞處畫廊展覽一個月,旨在鼓勵這群年輕人,我毫不遜色地也名列其中,但畫展閉幕後,我像得了一場大病,怎麼都不願再提筆畫下去,我想當一個畫家實在太辛苦了,要日以繼夜地在畫室中拼死拼活地幹活,而且未來仍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在好友面前宣布,從此不再作「畫家夢」!我的老友吳耀忠笑著對我說:「老宋還是畫家,只是一個沒有作品的畫家。」他說得多幽默!多坦蕩!四、五十年來,我頂著一個沒有作品畫家的頭銜,孤獨地在藝術的「三界」中打滾。

  1963年我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在那裡我接觸到的人、事、物與在校所學迥然不同,真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在田野、在古物堆中,尋找蛛絲馬跡。因之,民族學、考古人類學以及平時乏人問津的類書、方誌、地理沿革誌都成了平日查閱、研習的材料。我生平遇到兩位好老師、好師長,讓我一輩子難忘。第一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民族學研究所創辦人凌純聲博士,他鼓勵我寫文章,其實我自幼就怕寫文章。但凌先生卻語重心長地說:「研究民族學的人只要忠實地、誠懇地將你所見聞到的事物,記錄下來就行了,文字無需求其詞藻的華美,我們畢竟不是文學家呀!」凌先生的這一番話,影響了我一生。一個很怕寫文章的人,竟也寫了四、五百篇文字,而且也靠這些文字獲得了不少獎勵。第二位是故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他是一位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幹的人,他找我主編故宮文物月刊時,他說:「你要把這份工作,當作事業去幹,不要嫌苦,自然會找到其中的樂趣。」打從我主編故宮文物月刊起始到放手交給別人,從沒有一天他說過滿意,儘管社會好評,但他也從不說滿意。有一天他叫我到他辦公室,他說你不要盡聽別人的讚美之詞,要多聽批評你的話,讚美你的話聽多了,會迷失自己,不知進取而不知改進。多聽一些批評的諍言,這樣才能找出缺點,知所進退,才有進步的機會。後來我才悟出了這個「不滿意」的啟示,我在《800字小語》書中寫到:「當你的上司對你的工作表示不滿意時,那僅僅是輕微的警告!如果他對你的作為,發出不滿意的表示時,那是向你提出嚴重的警告,假若能因此激發你的良知,下定『全力以赴』的決心,那是你施展抱負、展現理想、邁向成功最好的機會。」這兩位長官說的話語,使我受用一輩子,至今難以忘懷。更無巧不巧地使我闖進了現代陶藝的園地,當了二十餘年的園丁,我常笑人「把副業當作正業幹」,其實自己又何嘗不是呢!這是最近
我才發現的一項事實。

  2006 年底突然接到陶博館游館長打來一通電話,恭喜我說:「陶藝成就獎得主,就是你!」我才恍然悟出我也是把副業當正業幹的人,臺灣陶藝界有今天這般欣欣向榮的局面,是全體陶藝界努力的成果,我只不過是盡了一份穿針引線的力量,期待陶藝界有力人士向下深耕,培養人才。我的鼓吹只不過是個引子,陶藝家的響應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如今陶藝幾乎蔚為全民運動,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到安養院、監獄。陶藝展覽、研習課程普遍獲得各大企業的贊助,以及政府有關單位,如文建會、教育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等單位的關懷,加以藝廊、收藏家大批的湧現,使得陶藝未來的發展呈現一片大好遠景。宋.王微《敘畫》說:「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如此構成的「神」、「思」,便是指我從事陶藝這種工作,是基於自然的一部份,亦即是由「物」而達於「我」的一種方式。這次得獎不是初次,只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汗水無白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