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德語課

德語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0004
許昌菊
遠流
2007年3月07日
117.00  元
HK$ 99.45  







* 叢書系列: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館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作家余華說:「這本書震撼了我,讓我讀過以後不願失去它。」

  在易北河的一座孤島上,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題目是〈履行職責的快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盡忠職守、履行職責的一段往事。

  二次大戰期間,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並禁止他作畫。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戰後,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

  警察父親的偏執,使西吉得了恐懼症,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也終於被父親發現,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西吉在感化院中,不斷回憶起往事,作文越寫越多,甚至不願跨出囚室。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

  藍茨在書中鋪陳出一段宛如成長小說的心路歷程,審視瘋狂時代中被扭曲的人性、對立的父子關係,並分析批判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德意志最高品質的「履行職責」思想。《德語課》是藍茨的成名作,名列世界50大小說,也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



導讀

職責與罪惡感的矛盾◎臺大外文系教授鄭芳雄



德國小說家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 1926-) 的代表作《德語課》(Deutschstunde),屬於德國「戰後文學」(或稱「廢墟文學」Trummerliteratur)的經典之作,一九六八年出版後就成為暢銷書,其文學寫實對納粹德國社會心態的刻畫與批判,一時造成轟動,在德國受到讀者青睞的程度,凌駕葛拉斯的《錫鼓》,它的知名度甚至直追托瑪斯.曼的《布登布魯克家族》,及作者本人所崇拜的海明威大作《老人與海》,儼然成為現代德國文學的新古典。



由於這本書具有宣揚道德勇氣的教育意涵:其主題闡揚以道德情感對抗虛偽的理性(即對上級的盲目服從),描寫畫家基於藝術的良心職責,杯葛泯滅人性的專制命令,唾棄警察非理性地執行暴力政權所賦予的職責。因此,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這部小說經常被列為德國高級中學高年級的國文教材,影響所及,大幅提昇作者藍茨的文壇地位。



藍茨這位具有高度社會正義感和道德形象的作家,出身於東普魯士的馬祖里(Masuren,座落於現今的波蘭),政治意識型態與德、波混血的小說家葛拉斯一樣, 同屬於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化路線, 兩人都支持民社黨(SPD) 的德國政府於七十年代初所推行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而兩人也都隨著德國代表團,同赴華沙,促成德波邊界協定。



當時的《德語課》一書已發表,藍茨在文壇的聲望甚高,其個性沉默忠厚,行事和寫作風格,與在政壇到處幫民社黨助講、到處批評得罪右派保守勢力的激進派作家葛拉斯迥然不同,前者的小說世界裡,也沒有後者小說人物的怪癖、誨淫誨色、怪異隱喻、辛辣諷刺的特性。《德語課》一書沒有像藍茨這樣一個傳統作家的風範是寫不出來的。「傳統」這個字眼在現代社會固然已遭貶抑,但經由藍茨的堅持,卻具有身處後納粹社會撥亂反正的正面意涵。尤其在六、七十年

代學運方熾,在舉國學生批判納粹右翼復活的社會背景下,傳統價值觀有待釐清。



小說敘述者西吉被要求申論的作文題:〈履行職責的歡樂〉,這個「職責」(Pflicht ,又譯「義務」)概念原溯自康德的道德自律的「絕對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古典詩人席勒將之擴充為道德情感「對職責的喜悅」(Neigung zur Pflicht) 之倫理觀。經由黑格爾「國家哲學」的引申,以及普魯士提倡奉公守法之軍紀,導致納粹軍國主義濫權,扭曲「職責」的概念,要求國民對國家命令絕對服從。小說作者藍茨反納粹之道而行,將「職責」歸復到傳統「道德職責」的

本義。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角色,那就是畫家南森與故事裡第一人稱敘述者西吉的父親嚴斯,他們既是同鄉又是童年遊伴。已經成名的畫家南森,是位樂善好施、知恩圖報的人,他不但收養外鄉的孩子,也長年照顧當年對他有恩,而今落魄的畫家布斯貝克博士,甚至對嚴斯的子女也視如己出。嚴斯的大兒子在戰時自殘、從軍醫院逃出時,畫家幫助他藏匿,但後來當他落到親生父親嚴斯手中時,卻被冷酷無情地直接送回軍中。畫家與嚴斯小兒子西吉更像是一

對忘年之交。



嚴斯則是一個不講情面,只知服從上級命令之基層警察,他是德國最北端小鎮的警察哨哨長,出門執行勤務時一定先一絲不苟地打點身上所配戴的警察裝備。少年時期,南森曾經救起幾乎溺斃的嚴斯。可能就是因為這段往事,嚴斯總覺得在南森面前矮了一截,但他認為不能一輩子欠南森的恩情,「帳總有算清的時候。」而畫家在戰時無視管制燈火的指令,不聽從嚴斯的指揮,也讓「必須」執行法規的嚴斯恨得咬牙切齒。



戰時南森被禁止作畫,地方警察必須密切監視畫家的舉止,而嚴斯就是執行此職務的警員。當他要將南森的畫沒收時,南森脫口而出:「你想要﹃逮捕﹄這些作品嗎?」而嚴斯回答:「我無非是盡我的職責而已。」而嚴斯這種盲目地履行職責,南森的詮釋是「對自己別無指望」,而在西吉的眼裡是:「他從不忘記自己的任務,……無論在繽紛的春天,還是綿綿細雨中;無論在陰沉沉的星期日,還是在清晨或傍晚;無論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他總是在自行車上顛簸

,向自己命運的死胡同裡踩去。」



事實上,戰爭期間「柏林那些瘋子」需要外匯,南森被沒收之八百幅畫已賣到國外換取外匯,這些事實嚴斯也聽說了。但是戰後,不知是基於新仇舊恨,還是下意識地繼續執行任務,嚴斯將從前自南森處沒收的畫偷偷地運到海邊燒毀。當他燒畫時被小兒子西吉撞見,也使得西吉事後得了妄想症,看到某些南森的畫,就覺得畫中有火光,將被燒毀,「擔心圖畫被毀的恐懼」使他發生錯覺,認為必須將「受威脅的作品」偷走,移至到安全所在。南森的畫失竊,奉命要找竊

賊的也是地方警察嚴斯,於是視職責為天職的嚴斯又再度將另一個兒子攆出家門。



而偷畫的行為就是西吉被送到少年感化院的原因,有一天在感化院裡的德文課老師給了一個作文題目〈履行職責的歡樂〉,西吉回想他父親這一輩子就是在履行職責,頓時百感交集,不知從何下筆而交了白卷。事後自願在單獨禁閉室中花了數月的時間寫他的作文,寫下父親、畫家與他三人之間的故事。



作者在書中點出了納粹時期執法者心懷罪惡感,但又最喜歡掛在口中的藉口:「必須履行職責。」作者藉著沒收藝術家作品的荒謬行為,指出納粹政權的倒行逆施,身為警察的嚴斯為軍國主義蠱惑太深,泯滅人性(以及親情與友情),甚至在戰後仍執迷不悟,他的兒子西吉由於罪惡感得了幻覺症。作者想藉此打破德國人盲目履行職責的迷思。



這部小說人物雖然簡單,但是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極為精采,皆出自於作者精心安排,所以藍茨花費了整整四年時間,才完成這部鉅著。從以上故事內容來看,作者把敘述故事的主角安置在感化院裡,讓他以寫作文的方式,回憶一九四三年的往事,描寫戰爭中德國邊陲之地的小警員如何假借「履行職責」,淪為納粹的幫凶的過程。警員嚴斯之類的人物,不過是納粹時代其中一個小小的例證。以主角被罰寫作文作為引子,再將全篇故事鋪陳出來,此一杜撰情節是這部小說

的神來之筆。



綜觀德國的「戰後小說」,十之八九建立在回憶倒敘的框架上。譬如葛拉斯就是藉由《錫鼓》中的奧斯卡從療養院回憶過去的身世,才能「打開話匣」的

;他的《蟹行》(Krebsgang, 2003) 和《剝洋蔥》(Beim Hauten der Zwiefel, 2006),也都遵行回顧歷史、逆時針的倒敘手法。即或是英國女作家瑞秋?賽佛(Rachel Seiffert) 於二○○ 一年發表的戰後小說《暗房》(The Dark Room),也運用同一回憶、倒敘的技巧。而藍茨的《德語課》的小說形式則屬此一技巧的最佳運用。就文字敘述的可讀性和描寫的細膩度而言,這部小說較之葛拉斯小說那種跳躍式的敘述和刁鑽的隱喻,讀來更令人爽目。



《德語課》的道德形象反映作者平實而謙卑的為人及寫作態度,他的真誠,即使嚴苛的著名批評家M. Reich-Ranicki 也不得不給予高度肯定:「他從未背著讀者寫作。」因為他對讀者的真誠態度,使得他所寫的書擁有廣大的忠實讀者群;因為他生性緘默,故不造口業。他是「四七社」(德國文學社團)的成員,也是「四七社」的常客,但不參與批評,他只要以文會友,不願樹敵,因此,左右兩派、藍綠雙方都是他的朋友和讀者。根據統計,他全部小說作品,總共銷售量高達兩千五百萬冊,連享有諾貝爾光環的波爾和葛拉斯都望其項背。一九七二年《德語課》拍成電視劇,使得這部小說流傳更廣,迄今已發行二十五版,其暢銷魅力一直未減。



一九九六年藍茨七十歲誕辰,筆者和他曾有一面之緣,當時他到慕尼黑領取冉袍爾(Jean Paul) 文學獎。我剛好在慕尼黑大學作客一年,慕尼黑大學德國文學研究所教授Karl Stocker 邀請我一同參與盛會。會中藍茨先聆聽文學界Dieter Borchmeyer 教授(筆者就讀慕尼黑大學時的同門師兄)對他充滿學術味的頌詞,之後在面對臺下教授學者時,他謙虛表示自己對理論不很懂,並語帶諷刺地幽了一默:「不會寫作的人,才搞文學理論。」在演講後的雞尾酒會中,我不忘和這位滿臉敦厚的作家聊了幾句,特地向他表示,遠在臺灣的德文學界也在研讀他的《德語課》,不過因為還沒有翻譯,他這麼一部現代文學經典仍走不出學界的象牙塔,實在可惜。臺灣社會大眾曾經歷白色恐怖的專制統治,更需要此書所闡述的道德勇氣和文藝自由創作的精神,以期自省自察。如今,這本翻譯出版,滿足了臺灣學界多年的期待,實值得推薦。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9,共有9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6.01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本書的官方簡介是:「易北河的一座孤島上,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題目是〈履行職責的快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盡忠職守、履行職責的一段往事。
  
二次大戰期間,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並禁止他作畫。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戰後,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
  
警察父親的偏執,使西吉得了恐懼症,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也終於被父親發現,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西吉在感化院中,不斷回憶起往事,作文越寫越多,甚至不願跨出囚室。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


在我還沒有寫出本書的一點粗淺想法之前,必須要先強調這本「德語課」的閱讀難度相當高,她的文學氛圍相當濃厚,對於習慣「節奏明快故事」的讀者,這一定是本難以咀嚼的作品,所以要閱讀前請先衡量自己的時間與精神。

這本是德國中學生必看的書,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德國人的一個基本性格:「耐心紀律加枯燥無味」,有人說德意志民族與大和民族很像,不過我倒是覺得大和民族比較有趣多了,起碼日本還弄了幾個相當有聲有色的次文化如A片等;回當這本書,我從這本書思考到幾個層面:

一、父子的衝突:這位警察與兩名小孩反目成仇,因為大兒子從納粹的軍隊中逃兵,二兒子私下偷偷地幫忙被納粹禁錮的畫家作畫與藏畫;父子的衝突向來是悲劇中最愛用的元素,因為幾千年來不論東西方,這都是人類演變的自然過程,父子之間因為對人生的期許、對事務的經驗….之不同,自然會有這樣的衝突,而衝突過後不正代表了兒子的成長;然而,以本書這種因為對國家國族與意識形態的「價值觀」的格格不入所造成的毀滅性父子關係,正是用來強化,納粹德國的那一世代德意志民族的性格陰影,兩代人面對納粹的態度所產生之不同文化衝突。

二、德國對納粹的自省:這位警察只為了「履行職責」這種至高無上的德意志民族性。竟然可以幫忙納粹破害藝術,可以拋掉與畫家的友誼(這位畫家在年輕時還救過警察一命),可以把不執行納粹所交付的責任的兒子送到精神病感化院,而這個警察不論在生活上想法上等各方面不過只是一個德國北邊農業村的純樸公務員,他是有良知的,當他執行這些命令時內心是有掙扎的,但是,為什麼可以只為了責任而做出其實連上級都沒有明講的一些手段呢?我看過許多關於二戰的納粹之作品,為何那些聽著貝多芬巴哈莫札特音樂、閱讀著尼采與哥德小說與詩篇長大的高知識水準德意志軍官或公務員,有辦法如此泯滅人性,且覺得理所當然地執行破壞人權藝術甚至於大量屠殺無辜的猶太平民呢?為何執行命令的力量會蓋過親情友情與良知呢?作者藍茨沒有給正確答案,但卻很顯明的刻畫栩栩如生的人物,讓讀者自行去找到解答。

三、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之差異:本書會讓一般讀者難以咀嚼的地方在於「寫景」;文學是真實世界的呈現,本書用龐大到堪稱冗長的篇幅與文字去描寫故事發生的場景-德國北邊靠近丹麥邊界的易北河出海口一帶,我估計本書起碼花了至少十萬字在敘述場景,作者藍茨的文字畫面性相當地高,企圖用不斷描寫的德北蒼涼去提供小說人物與故事的舞台;西方小說往往會偏重在「外在的世界」而去演繹故事與情節,既然是外在世界,就必然會重視許多細節問題,因為外在的世界是客觀的,那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內心勾畫就較少見於西方小說與文學當中,尤其是熟悉東方文學的我們,我們所接觸到的作品經常是描寫「內在世界」,如內心的省思、感情的抒情等,外在的「物」只是用來陪襯作者內心的感情,或只是用來比喻某種意念的表徵,所以東方的文學中就沒有西方的純粹「觀物」,少了客觀就少了細節,少了細節的重視就沒有現代科學發展的溫床,難怪工業與科學的文明幾乎是來自於西方歐美世界;這是東西方文學甚至於文化的最大差距。

以上只是我閱讀後所想到的一些思路迴響,以一個文學藝術門外漢來說,看完這本書後會讓我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原來,除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外的領域竟然是如此的深邃,如同面對一片大海,閱讀就有如從怒海中捲進捲出,而每次從文學深海撈捕出了的收獲每次都不同,往往會有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再一次說明,這本書的閱讀難度相當高,請讀者自行判斷閱讀時機,但無論如何,這是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2.
renee
/ 台灣台北
2008.07.10看rene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讀完之後∼有一種莫名的惆悵
故事是個簡單的架構
少年將履行職責鉅細靡遺的描寫出來∼甚至不願意中斷它
雖說描寫的是父親的故事
但也藉由自己身處於如此的背景中∼對於順從父親與順從自己心意感到矛盾
在這樣的矛盾中∼失去方向∼做出與社會道德觀不符合的舉動
書中安排他藉由寫作回憶自己的過往∼進而體會服從真正的意義

其中吸引我的一點小理由∼應該是跟畫家有關的故事∼雖然著墨不多∼但這個角色總能引起我一點注意
其實稍微瞭解德國這個國家的民族性∼就能稍微理解人物的舉動與人性間的衝突
我一直對德國文化很好奇∼這時期剛好是納粹前後的德國∼也許是想呈現民眾無所依靠的歸屬感吧!

書本很厚∼靜下心來才能體會箇中含意
歡迎讀完跟我一起分享
3.
VJ
/ 高雄
2008.03.21看VJ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人性是否就有玩弄權力的傾向,也許未必,大概因人而異。如武則天,要不是把她從感業寺尼姑庵拉出來的唐高宗李治個性懦弱,及日後為了在詭謀多變的宮中生存下來,武則天也許不至於將人性中玩弄權力的特質發揮到極至一樣。後來她就習慣了,因為嗜權的天性已被激發。

本出重點:「履行職責」,好大的一頂帽子!猶如古代傳旨的太監常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說者冠冕,聽來卻是諷刺。多少人總愛拿根雞毛,虎得生風,樂此不疲!只沾到一點權力邊緣,就像嚐到嗎啡,立刻不放手!對於曾救過自己的人,無法報答也就罷了,卻還用一生的對他監視來回報,何等小人,何等恩將仇報。在納粹專制的年代,人性被扭曲至此,為求生存,即使在偏遠鄉下也偏執的執行荒唐的命令。作者的筆觸,相當活潑,在如此沉重的議題下,卻還能舉重若輕、揮灑自如的描寫小人物在特別時代的心理,值得推薦!

2008農曆年後看到美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辭掉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藝術顧問的新聞,因為他實在不忍被批評與專制政權同流合污猶如與1936 年納粹合作的電影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一樣。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史蒂芬史匹柏因同意擔任北京奧運開閉幕儀式的藝術顧問,遭美國演員米亞.法蘿(Mia Farrow,另一位另一位大導演伍迪艾倫的老婆)於2007年痛批,她把史大導和1936年在柏林奧運為納粹拍攝宣傳影片的電影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相提並論。這次不是直接抗議北京政權的春節交通大阻塞,而是抗議北京只為軍火利益而消極縱容非洲蘇丹達富爾地區的種族屠殺事件。中國是蘇丹最大投資國,且購買當地60%的石油,同時又是蘇丹最大軍火供應來源國,而被視為國際上最具實力阻止蘇丹種族屠殺的國家。(以上新聞引自中國時報)這對於是猶太人,且曾拍過辛德勒名單這種同情猶太人電影的史大導演來說,說他為了利益不惜出賣靈魂與類似納粹的政權合作,是難以承受的重!

我為史蒂芬史匹柏的良知喝采!也為米亞.法蘿勇氣喝采!

尼可拉斯凱吉在2005年主演的電影”軍火之王”(Lord of War),部分內容就描寫軍火商昧著良心與非洲嗜血軍閥交易的諷刺劇情。有良心的弟弟情願死在非洲軍閥槍下,也要反對將軍火賣給軍閥,讓他們去槍殺手無吋鐵的難民。劇情固然灑狗血,卻也真實!

在政治壓力下,能有堅持原則的人,不以出賣他人前途為業的人,令人景仰!在經濟壓力下,仍有所堅持的人,安貧樂道,一樣令人敬佩!

德語課,只是描寫人性的縮影!在點滴瓶裡,似乎也有!

4.
謝彩鳳
/ 台灣新竹
2008.02.15看謝彩鳳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這本齊格飛•藍茨的鉅作實在不是一本容易讀的小說,我個人之所以被吸引去閱讀它是因為讀到南方朔先生的介紹文字:”這部作品將”忠於職守”和”助紂為虐”的辨證關係,做出了罕有其匹的深刻討論””,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界定這兩者的區分,和處於這種處境之下的人心理上複雜幽微的兩難抉擇,畢竟,也許我們不像書中描寫的二次大戰德國人的立場及身分這麼特殊,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經歷這樣情況的時候,當大環境的是非對錯觀念與個人的善惡原則互相牴觸時, 要如何自處?
作者是利用”少年主角在德語課罰寫作文,題目為”履行職責的歡樂””這樣奇特的開頭將複雜的時空及背景串聯起來,書中主要的文體及場景分成少年的回憶與作文,少年在感化院的敘述以及心理學家對少年研究的報告論文三大部分,回憶部分並加入一些類似魔幻寫實的段落,雖然我們一般讀者不是文學評論分析家,也可以感受到這本書在寫作技巧上有其重要的地位與份量,而書中探討的人與人間真誠的善意描寫(如畫家與特奧•布斯貝克以及畫家對西吉與克拉斯兄弟等等)與父母子女間情感的疏離刻畫都是值得讓讀者沉澱下來仔細欣賞的部分.
不過老實說,可能是個人才疏學淺,我在書中並沒有看到我想看的部分,在這樣艱澀的小說裡,佔著極重要關鍵的父親角色,從一開始接到上級命令必須監控禁止畫家(這位畫家是他的好友及救命恩人)作畫到最後大戰結束後仍以自我意志繼續著破壞畫家作品的行為,我並沒有看到他的心理掙扎,而其他次要人物的描寫中好像也蠻能分辨父親這種過於”忠於職守”的行為已是”助紂為虐”違反人的基本良善原則,所以父親的行為好像變成是一個特殊的個人例子,而不是一個人人都可能成為的難題面對者.我可以感受到大時代下人類思想僵化的無奈,但感受不到個人心理層面的反思.
也許因為我不是德國人吧!歷史與文化背景的落差終究還是讓我讀完這本書後反而有種隔閡的疏離感.不過我還是很高興自己能把它讀完!
5.
毛頭
/ 台灣台北
2007.06.15看毛頭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履行職責的歡樂」這幾個字,對正在當兵的我來說,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

這本小說裏面的主角,我相信,在當時的情景,希特勒掌權的瘋狂時代裏,更加凸顯的荒謬可笑兼可悲。

我非常佩服作者能寫出這麼厚,內容叫人沈重,但又不想讀到一半就放棄的作品來。有些段落對於風景和心情的描述都非常精采。不過就像是一部劇情很扎實,張力很夠,但是時間拖太久的長片一樣,要把這本”德語課”定下心來好好讀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這本書值得時間太多,不知道如何來打發的人來讀。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
1. 為妳默哀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