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人性的盲點—順則昌,逆則亡

人性的盲點—順則昌,逆則亡
9789867081612
廖曉東,萬劍聲
菁品文化
2007年2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歷史鏡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鏡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本書特色

■從性格探索英雄成敗的原因

  人性的盲點指的是內在性格與主觀的認定。我們嘗試著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從他們自身的性格去探求,探詢個人成敗的內在性格原因。結果我們發現這?不僅有清晰的歷史事件、人物和故事,而且還有清晰的答案。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可以知興替

  最真實的是歷史,最模糊的也是歷史,歷史的魅力與精彩正在於此。怎麼讀,何時讀,什麼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與心得。歷史是人創造的,反過來,歷史也改變著人的命運。歷史慷慨地給了許多人以機會,使他們成為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同樣,歷史也無情地把一些人的盛宴攪碎,並將他們送上了絕路。

■歷史上的爭霸厚黑學

  我們認為,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失敗,比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成功有意義。中國歷史上有這麼樣一批人,他們既是歷史的受益者又是歷史的受害者,他們抓住歷史難得的機遇,順勢成就了自己驚天動地之偉業,改寫歷史並且創造歷史,但最終卻又不得不接受失敗的悲劇命運,走上了一條非正常死亡之路。他們的“成”與“敗”,實際上是人性本質與歷史規則大碰撞的結果。

作者簡介

廖曉東

國立大學畢業,愛好歷史,長期從事中華傳統思想的研究工作。

萬劍聲

國立大學碩士畢業,愛好研究中華歷史。



前言:從個人性格出發
去探尋英雄成敗的原因

商鞅五馬分屍:做事做絕的大改革家

  亂世用重典,國家的強盛需要鐵血的法令來維護,但為人處世卻不能過於兇狠與張揚。商鞅無法理性地將兩者加以區分,他做事不留餘地的作風把落後的秦國變成了諸侯中最強大的帝國,卻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一.投靠遊學,苦苦尋找用武之地

  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有個好位置,否則再有本事也無用武之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商鞅在年輕的時候就悟到了這一處世之道。他遊學魏國的目的,就是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二.四見秦孝公,抓住機會不鬆手

  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強的適應力,能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與事勢及時調整自己。商鞅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直至將秦孝公搞得相見恨晚。

三.生死之辯,舌戰群臣勇者勝

  改革,從來都是勇敢者的遊戲。在遇到對手狙擊的時候,商鞅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敢於面對困境,敢於與敵手正面交鋒,正是他的勇猛才使秦國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這是艱難的一步,也是稱霸天下的第一步。

四.立木變法,誠信震天下

  一個人如果言出必果,能服眾人;一個國家如果言出必果,能服天下百姓。商鞅深知變法的關鍵所在,為此,他導演了一場“立木變法”的把戲,讓民間傳頌他的誠信精神。

五.心狠手辣,用酷刑維護改革的進行

  改革必然會遇到阻力,執行者的任務就是掃清道路,讓改革順利進行。商鞅的改革,損害了舊勢力的利益,對手群起而攻之,商鞅充分發揮出他性格中狠辣的一面,驅使著改革的戰車狂奔,將所有反對者都碾死在車輪之下。

六.開疆辟土,迫使魏王喪權辱國

  政治是十分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政治中的感情只是一種手段,絕非目的。商鞅生性刻薄寡恩,加上多謀與兇狠,這就使得他的性格極具攻擊力,同時又狡詐異常。

七.性格悲劇,無法超越的屏障

  人的性格在兩種環境下容易變化,一是成功後,二是失敗後。成功後容易得意忘形,剛愎自用;失敗後容易一蹶不振,憤憤不平。英明一世的商鞅最終敗在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上,樹敵太多,無立錐之地,車裂而亡。

李斯夢斷咸陽:為名利所累的千古奇才

  為國家,李斯做了很多利在當朝功在千秋的大事,功不可沒;為自己,李斯也做了不少遺臭萬年的缺德事。李斯的問題在於凡事皆以個人的名利為出發點,而後才是國家之急,這是他成功的動力也是他失敗的根源,其悲劇意義也在於此。

一.不甘平庸,立志擇木而棲

  人的一生所能到達的高度,往往與個人的志向成正比。廁所?的老鼠又瘦又小且辛苦,米倉?的老鼠又大又肥還舒適,李斯立志要做米倉?的老鼠。

二.拜名師,做高徒,積累厚重資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斯在成大事之前,千方百計先拜一代名儒荀子為師,為自己打造堅實的石梯,顯然,他深諳利其器的道理。

三.靠權貴,事強主,要做就做大事

  在權勢的夾縫中行走,隱藏與暴露、出擊與收手、平衡與失衡、忠誠與背叛都必須做得天衣無縫遊刃有餘,李期是這方面的天才,其機敏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四.肅清政敵,指點秦始皇登上權力頂峰

  攻擊性是所有政治家的特性,一個沒有攻擊性的政治家將會柔弱無能。李斯的攻擊性平時都藏著,只有到了關鍵時刻才發力,而一旦發力,則往往直指要害致人於死地。

五.《 諫逐客書 》,以雄辯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

  道理都是辯出來的,李斯作為傑出的政治家,雄辯之才千古流芳,他的《諫逐客書》不但震驚了秦始皇,也震撼了他之後的二千多年文壇。

六.安邦治國,利在當朝功在千秋

  一旦擁有平臺,有抱負的人是不會錯失機會的,李斯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後,面對著大一統的新生政權,他大顯身手,無所顧忌,創造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許多制度至今都在沿用。

七.焚書坑儒,為名利不擇手段

  李斯十分看重名利,更害怕失去名利,這是他的性格弱點,為了名利,他可以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攻擊他人。焚書坑儒,是李斯一生的大敗筆。

八.貪戀權貴,狼狽為奸上賊船

  性格上的弱點如果被別人抓住,就很容易進入他人設計的圈套。趙高是一個善於利用人性弱點做文章的陰謀家,他抓住李斯貪戀富貴的心理,二三下就讓李斯成為了自己罪惡的幫兇。

九.心亂神迷,政治家慘敗給陰謀家

  李斯說到底還是個做實事的文人,弄權術、玩陰謀卻不是趙高的對手。趙高設置了一個個迷宮般的死局,讓李斯在?面打轉轉,在趙高的牽引下,李斯最終走上了通往黃泉的不歸路。

崔浩滿門遭誅:亦人亦神,聰明反被聰明誤

  崔浩是個聰明人,神機妙算點子多,而且特別能迎合皇帝的心思,怎麼玩都行,怎麼說都有理,所以他能成為三朝元老不倒翁。但崔浩更適合當謀士,不適宜手握大權,玩權力需要智慧,僅憑聰明就容易顧此失彼。

一.亦人亦神的預言家

  聰明的人能結合事物的特點,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崔浩的聰明之處在於把自己扮成一個通神的人,並以此來進諫,這樣即可達到進諫的目的,又可以不負責任,還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二.審時度勢,身處亂世心不亂

  崔浩具有戰略家的眼光,不會為眼前的利益或困難所迷惑。在他輔佐下,北魏從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威震北方的經濟強國。

三.驚人的判斷預見能力

  對於文臣謀士來說,判斷預見能力相當重要,它能使人提早採取措施,防範風險。在中國歷史上,崔浩的判斷預見能力獨步千古,無人能及。

四.忠誠事主,開拓疆土屢建奇功

  所有的君主都喜歡忠誠的手下。作為一個手下,忠誠比能力更重要。崔浩對待北魏的皇帝毫無二心,這是他能成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

五.伐外安內,成為“大魏守護神”

  要成為功臣,必須幫助帝王開疆拓土,威服天下,正所謂“功名是打出來的。”崔浩為了北魏的強盛,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權力一時盛極朝野。但崔浩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也悄悄地來了。

六.統一北方,一招不慎滿門遭滅

  崔浩對於身外之事洞若觀火,卻看不清自己的政治危機,當天下已定之後,他不但沒有韜光養晦,反而狂妄自大,結果一次小小的欠妥之舉便引發了蓄謀已久的滅門之災。

晁錯東市腰斬:一條路走到黑的孤膽英雄

  晁錯有大智慧,卻不夠聰明,國家的問題、別人的問題他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的問題卻稀?糊塗,而且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差。他只知道必須削藩,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削藩,所以,到頭來自己反成了替罪羊,被漢景帝拿來做了平息藩亂的祭品。

一.目光如炬,憑才智走進權力中心

  晁錯對於時代有很清醒的認識,而且能看透世事的本質,他善於提出各種安邦定國的策略,且都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晁錯憑著他的大智慧成為了權貴的智囊。

二.力陳削藩,一往無前

  晁錯具有一往無前的個性,執著,堅持,認死理,只看一步。他具有政治家的魄力與勇氣,卻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知道妥協、讓步與迂迴。

三.樹敵太多,孤膽英雄

  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峭的意思是嚴厲,直是剛直,刻是苛刻,深是心狠。這種性格使得晁錯在政壇樹敵太多,最後成為了孤膽英雄。

四.激化矛盾,反成替死鬼

  文臣在關鍵時刻往往缺乏武將的臨危不亂與鎮靜自若,“七國之亂” 使得晁錯處理起政事來連連出錯,以致最後押往東市處斬時都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寇准客死南疆:被剛烈與耿直吞沒的硬漢

  寇准是個性格十分鮮明的好人,忠義正直、剛烈逼人。國難當頭,因為“逼迫”皇帝御駕親征,並且大獲全勝而名垂青史,除了他沒人敢這樣做。但寇准卻不是個純粹的政治家,竟然會犯酒後失言這類低級錯誤,所以,反復被貶直至最終落敗應在情理之中。

一.從科舉中脫穎而出的政壇新秀

  一個人要有所作為,至少需要有一項過人的才能。寇准讀了許多書,滿腹經綸,憑著自己的聰穎,十九歲中進士,二十歲成為知縣,從此走上了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二.剛直敢為,仕途沉浮多磨難

  幹大事的人必須在“忠義”上做文章。寇准很講“忠義”,對國家、對皇帝忠誠不二,對邪惡勢力水火不容。這種個性既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也讓他的仕途充滿坎坷。

三.澶淵之盟,國難之時大顯英雄本色

  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一種堅強的精神。宋朝有“陋宋”之稱,經常受到北遼的欺負。寇准以自己的堅強支撐起大宋朝,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棟樑。

四.宦海險惡,酒後失言一敗到底

  “國亂思良將”,這話很值得玩味。當國家處於動亂之時,需要良臣賢相保駕護航,撥亂反正;反之,當處於和平年代時,則只需平庸之輩,以免無事生非。寇准在國亂前後的命運變化印證了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

五.一月三貶,客死南疆蠻荒之地

  當一個人的性格讓其他人害怕的時候,這種性格便非常危險了。寇准剛烈耿直的性格、咄咄逼人的態勢讓朝廷上下都為之發怵,這決定了他最終難逃悲劇的結局。

劉伯溫飲丹自裁:遊走在儒、道兩極的功臣

  劉伯溫有才,但人生觀模糊,入世不徹底,出世不甘心,所以做什麼都不順暢。朱元璋打天下需要人才,劉伯溫因此成就了一世功名。但是,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同樣要搞政治,劉伯溫便又不適應了,而朱元璋不會允許他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一.動亂世道中的幸運兒

  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對人一生影響深遠。劉伯溫小時候在平靜的鄉村之中度過,但外面的社會卻是危機四伏動盪不堪,於是乎,對動亂的厭惡和對平靜的渴求成為了劉伯溫一生的追求與主題。

二.報國無門,在儒與道中進退彷徨

  劉伯溫的性格上具有兩種對立的思想,一為儒,二為道。儒家的思想使他總想投身於仕途,建功立業;而道家的精神則讓他一遇到挫折就想回家隱居田園,終老一生。

三.棄元投明,改朝換代屢建奇功

  當人總是處於逆境的時候,重新開始是明智之舉。劉伯溫屢屢從元朝官場敗陣,於是改弦易轍投奔朱元璋,從此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

四.以仁愛思想彌補朱元璋的剛猛

  劉伯溫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相反,朱元璋信奉“亂世用重典”,而劉伯溫則信奉“仁愛治國”。兩個人合在一起治國,天下肅然,對明朝初期的社會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這也為兩人的最終決裂留下了後患。

五.殊途同歸,在疑忌中悄悄離去

  追隨朱元璋,劉伯溫成就了一世功名,千古留名;同樣也是因為追隨朱元璋,劉伯溫不得不接受自裁身死的命運,因為朱元璋不希望功臣善始善終。

解縉活埋歸天:“學而優則仕”的殉葬品

  解縉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但他偏要往官場去湊熱鬧,把自己搞得像個小丑一樣跳來跳去、四處碰壁。幸虧朱棣讓他擔任了《永樂大典》的總編輯,否則他將一無是處。解縉的一生不僅是個悲劇,而且充滿著悲哀。

一.恃才傲物的曠世奇才

  解縉是個十足的文人,他的才氣如滔滔江河水般湧流不息,這決定了他不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也決定了他恃才傲物、鋒芒畢露的個性。

二.始終不得要領的政壇新星

  性格過於張揚就是變態,解縉輕狂草率的個性,使他在大明政壇上就像小丑一樣跳來跳去,做出種種荒唐愚蠢之事,然而他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依然癡心不改。

三.趨炎附勢,在迷亂中掙扎

  解縉在建文帝手下得不到重用,轉而投向朱棣的懷抱。他堅信自己是個有用之才,苦苦尋求一個能夠發言與施展才幹的平臺。

四.捲入太子之爭,鎖定死局

  博弈官場需要理性,而解縉恰恰缺乏理性。皇帝的幾句器重之語,使他像吃了鴉片一樣興奮不已,竟然參與進了太子之爭。太子之爭是一個死局,以他的能力,無論支持那一方,結局都得死。

五.執迷不悟,屢屢犯禁血本無歸

  解縉最終死在了自己的政治情結上。明知是杯苦酒,明知不勝酒力,但端起來卻總不想撒手,而且喝起來總是沒夠。死,是他的必然歸宿。

于謙蒙冤千古:盡忠義不容辭,遭誅別無選擇

  保家衛國,是每一個有識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於謙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勇敢,因此,他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大明的“擎天柱”。可是,既然景帝坐不住皇位,而讓國家蒙受羞辱的英宗能夠再次復辟,那於謙也就必然得死了,否則,你是英雄,皇帝是什麼?

一.少懷壯志,立志做民族英雄

  人需要有點精神,偉人之所以偉大,首先就在於他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信仰,並且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矢志不移。

二.土木之變,危難之中挺身而出

  歷史留名的人物必然伴隨著重大的歷史事件,土木之變,大明英宗皇帝被俘,危難時刻景帝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於謙則勇敢地站在了景帝的身後。

三.保衛北京,力保江山不倒民族不敗

  大明帝國最危難的時候,于謙以自己大智大勇撐起了明朝即將傾覆的大廈。北京保衛戰一役,成就了于謙大明“救世主”、民族“擎天柱”的英雄神話。

四.迎還英宗,為大義放棄個人利益

  就迎還英宗一事來說,作為個人利益,景帝不願意,于謙也不願意。但為了大局,于謙還是勸說景帝迎還了英宗,穩定了國家,平息了輿論,卻為自己留下了殺身之禍。

六.奪門之變,忠奸大逆轉

  復辟意味著價值標準的顛覆,既然讓個人與國家蒙羞受辱的英宗再次坐上了皇位,那麼,拯救國家與民族危亡的于謙自然也就成了亂臣賊子。

張居正滿則損:將朝廷大權盡收囊中的政治家

  明朝的內閣制培養了一批權謀頂尖高手,爭鬥傾軋無比慘烈,一般人很難招架。張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老謀深算,隱忍有術。慶倖的是除了玩權術,他還有強烈的個人政治抱負,渴望有所作為。不過,由於權術玩得太厲害,以致把皇帝的權力都給拿走了,皇帝一旦有了機會,當然得找他算帳了。

一.初入仕途,找準位置站好隊

  初入政壇,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幹實事別亂動,等把周圍人的底細摸清楚之後,再決定何去何從。張居正精明過人,在冷靜觀察之後,他站在了日後內閣首輔徐階的一邊,成為了將來皇帝的老師。

二.借力打力,讓政敵在相互殘殺中同歸於盡

  張居正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懂得韜晦之術的文臣,從不正面與政敵交手,但也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在他前面或者對他有威脅的政敵,並且最終要將他們一一剿滅。

三.銳意改革,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張居正善於專權,難能可貴的在於他專權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示個人的政治才能。由於他的作為,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機會。

四.人亡政息,身後算總賬

  大凡改革者都將樹敵,得罪一批人,一旦失去權勢,反對者必將掀起復仇的惡浪。在對張居正的復仇隊伍中,竟然有了早就心懷不滿的神宗皇帝。

和珅梁上自縊:聰明絕頂卻不走正道的鬼才

  乾隆是個聰明絕頂的皇帝,對於和珅的貪財不可能一無所知,但和珅能辦事、會逢迎,而且沒反心,乾隆也就睜隻眼閉只眼算了,這便使得和珅更加肆無忌憚。嘉慶皇帝收拾和珅,起因應該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叫和珅騰位子,卻沒想到會查出和珅那麼多財寶。所以,和珅的悲劇除了個人品行問題外,也有權力傾軋犧牲品的色彩。

一.智者無畏,直接拍中皇帝的馬屁

  性情機敏、善於逢迎的人很容易官場得志,但好材料卻要看自己怎麼使,和珅要玩就玩大的,以皇帝為目標,一拍即中,一步登天。

二.病態斂財,富可敵國

  人人都有貪財之欲,貪財而不知道加以自製,則為一種病態;倘若身居高位而不知自製,則必定瘋狂無度。和珅斂財呈現出一種病態的瘋狂,為歷代王朝之最。

三.剷除異已,爭權奪利往上爬

  官場遊戲的本質就是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和不斷削弱對手的勢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基本手段是一拉二打三消滅,和珅樣樣皆能。

四.能言善辯,避凶就吉

  和珅做人很注意攻心,他有一張能言善辯的巧嘴,有一雙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對付人,即使是聰明一世的乾隆皇帝也被他忽悠得團團轉。

五.精明強幹,該出手時就出手

  要得到皇帝的寵愛光會逢迎拍馬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會辦事,能解決實際問題。和珅雖然善於逢迎,但也是一個能辦事的人,特別是關鍵時候能拿得下來。

六.廣結同黨,構築權力關係網

  關係網的作用在於把所有的人都聯合起來,使大家利益一致,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形成一種牢固的勢力。在爾虞我詐、相互傾紮的官場上,和珅憑藉著強大的關係網來維繫自己的政治生命。

七.樹倒猢猻散,接受命運審判

  性格決定命運,和珅貪婪的性格註定了他最後必將死於非命。乾隆皇帝歸天,厄運立刻就降臨到了和珅的頭上,他沒想到會這麼快,但還是平靜地接受了裁決。



從個人性格出發
去探尋英雄成敗的原因

  我們認為,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失敗,比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成功有意義,而探討成功者失敗的原因,就更耐人尋味。因為成功的背後除個人能力之外,機遇、天時、地利等偶然因素也起著很大作用。而當一個人面對失敗時,則往往會盡全力進行抗爭,抗爭而仍不能倖免,其中自然含有諸多的必然因素。

  歷史是人創造的,反過來,歷史也改變著人的命運。歷史慷慨地給了許多人以機會,使他們成為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同樣,歷史也無情地把一些人的盛宴攪碎,並將他們送上了絕路。

  中國歷史上有這麼樣一批人,他們既是歷史的受益者又是歷史的受害者,他們抓住歷史難得的機遇,順勢成就了自己驚天動地之偉業,改寫歷史並且創造歷史,但最終卻又不得不接受失敗的悲劇命運,走上了一條非正常死亡之路。他們的“成”與“敗”,實際上是人性本質與歷史規則大碰撞的結果。

《人性的盲點》所寫的就是這樣一批成功之後的失敗者。

  從道德的角度去探詢他們成敗的原因顯然是膚淺的;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去探詢他們成敗的原因好像也有點勉強,能解釋“成”便解釋不了“敗”,能解釋“敗”又解釋不了“成”。於是,我們嘗試著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從他們自身的性格去探求,結果我們發現這?不僅有清晰的歷史事件、人物和故事,而且還有清晰的答案。

  探詢個人成敗的內在性格原因,我們覺得這也應該是讀者所感興趣和所需要的。




其 他 著 作
1. 千年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