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為<國家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撰稿,自一九九一年即定居於北京,擔任<紐約客>駐中國記者。他生長於密蘇西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獎。<消失中的江城>一推出即獲得「奇里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The 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 ),最新旅遊文學力作<甲骨文>(Oracle Bones)並入圍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 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 (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消失中的江城》的英文原版在二○○一年初由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出版公司在美國和英國同時推出,取名?“River Town”,副標題是“Two Years on the Yangtze”。等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出書半年後的事情了。當我一口氣讀完他那厚達四○○餘頁的遊記體小說時,恍然明白?什?這本書一出來就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而且在當年年底就獲得了「基力雅瑪環太平洋地區圖書獎」(The 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目前,該書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