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一九○三年生於印度,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職,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家屬於「中產階級的下層,或沒有錢財的中產家庭」。一九○ 四年,由母親帶他先回到了英國。他自幼天資聰穎,但早在小學時期,他就飽嘗了被富家子弟歧視的苦澀,從他後來的回顧中可以看出,憑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靈,這時已經對不平等有了初步的體驗。
在《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的倒數第二章裡,歐威爾詳實記錄了自己差點喪命的經過與心情。儘管寫來一派輕鬆(一開始他竟然說中彈的過程「十分有趣」),顯然是他一貫的黑色詼諧筆調,但讀來還是令人驚心動魄,捏把冷汗。子彈的確射穿了他的喉嚨,但就差那麼幾釐米,幸好避開了頸椎和動脈,否則世人就無緣得見日後那座「動物農莊」的荒謬變貌。
《動物農莊》不但流傳甚廣,而且影響極深。甚至於書中的有些語言還變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有關學者稱之為「《動物農莊》之謎(The Myth of ‘Animal Farm’)」。這本書一直吸引著眾多的讀者。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裡,可以說它早已家喻戶曉,同時,它又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為了全面地瞭解《動物農莊》,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有關這本書及作者奧威爾的背景情況。
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是英國人,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一九○三年生於印度,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職,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家屬於「中產階級的下層,或沒有錢財的中產家庭」。一九○ 四年,由母親帶他先回到了英國。他自幼天資聰穎,1歲時就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詩作《醒來吧,英格蘭的小夥子們》,十四歲又考入著名的伊頓(Eton)公學,並獲取了獎學金。但早在小學時期,他就飽嘗了被富家子弟歧視的苦澀,從他後來的回顧中可以看出,憑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靈,這時已經對不平等有了初步的體驗。
一九二一年,布萊爾從伊頓畢業後考取了公職,到緬甸當了一名帝國警察,在那裡,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良知。看著他們在飢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掙扎,他深深感到「帝國主義是一種暴虐」。身為一名帝國警察,他為此在良心上備受煎熬,遂於一九二七年辭了職,並在後來寫下了《絞刑》(★A Hanging★,一九三一年,此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緬甸歲月》(★Burmese Days★,一九三四年)和《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一九三○年),這些紀實性作品,對帝國主義的罪惡作了無情的揭露。
但是,這一段生活經歷仍使布萊爾內疚不已。為了用行動來表示懺悔,也為了自我教育,他從一九二八年一月回國時起,就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四處漂泊流落。儘管他自幼就體弱多病,但在巴黎、倫敦兩地,他當過洗盤子的雜工,住過貧民窟,並常常混跡在流浪漢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萊爾寫下了關於這段經歷的紀實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一九三三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苦難。正是在為這部作品署名時,布萊爾用了「喬治?奧威爾」這一筆名。某種程度上說,「奧威爾」的出現,開始了布萊爾的新生活。
這時的奧威爾已經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繫於無產階級的命運上,在思想上也開始傾向社會主義。他不能容忍勞苦大眾在英國處於一種「被忽視的」地位,他曾這樣深情地寫道:「他們才是真正的英國人。」趕巧,在一九三六年,有一位進步出版商聘請一位屬於「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見證人」的作家,去北部工業區(蘭開郡、約克郡)對工人的窮困狀況作實地調查。被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的奧威爾欣然應聘,歷時數月,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並參考了包括恩格斯《一八四四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在內的大量歷史文獻,終於寫成了《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一九三七年)──其中記述了大量的事實,深切地反映出工業區人民生活的悲慘和世道的黑暗。奧威爾不但據此憤怒地譴責資本主義工業化對人性的摧殘,還主張用社會主義來拯治社會的弊端。
一九三六年七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鬥。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他為記述西班牙內戰而寫的《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一九三八年)一書,後來成為關於這場內戰的一個權威性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