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三國大謀略(二版)

三國大謀略(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58339
羅吉甫
遠流
2006年8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實用歷史 三國館
* 規格:軟皮精裝 / 36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實用歷史 三國館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秦漢/三國









  三國時代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不論是統率一方的領袖,還是為主效力的文臣武將,競爭贏家都有滿腹韜略--包括高瞻遠矚的政略藍圖、明確的戰略指導,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應變力。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夠聚集這麼多的智謀之士於一堂,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讓這些人才盡情施展,使歷史舞台如此繽紛耀眼。各路英雄鬥智鬥力,施謀定計,其熱鬧的程度,唯有春秋戰國時代可與之相比。

  《三國大謀略》是作者「大謀略史」系列的首作,共收錄一百一十四則三國故事,其中有思慮周詳的策略規畫,有神出鬼沒的作戰兵法,有犀利靈巧的言語機鋒,有料事如神的錦囊妙計。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載為主,並參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國演義》等小說家言。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展讀本書,將讓您充分享受智力上的樂趣,得到「古為今用」的收穫。



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

  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角逐,眾家集團競爭,有的飛黃騰達,有的灰飛煙滅,其中或有運氣成分,更多的時候,勝負決定於謀略運用之成敗。謀略學有兩個最重要的特質,一是靈活,一是長遠。

  同一種謀略,有時用在這個地方成功,用在那個地方卻失敗;有時情境類似,在不同的時空,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結果居然相同。謀略運用的成效,固然有點運氣成分,但也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微妙之處,很難言傳。

  能否言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施謀用計,不可套公式,不能僵化,不要死腦筋,不要想「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不要問「別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孫子兵法》有一句「戰勝不復」,意指上一次賴以致勝的招式,下一回套用說不定反而成為致敗因素,因此每一次打勝仗的手法,不會一模一樣,不能一成不變。

  「兵形象水」。《孫子兵法》用這四個字來說明用兵要靈活的道理。又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沒有一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

  馬謖兵敗街亭,常被後人作為熟讀兵法而不知變通的負面個案,馬謖因此被譏為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主角)之流。《三國演義》把這一段寫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把守街亭一事,交給馬謖。馬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交代,屯軍於山上。王平警告他,萬一魏軍四面包圍,斷絕汲水通道,如何是好?馬謖引用兵法說:「憑空視下,勢如劈竹。」水源被切,也沒關係,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魏軍把馬謖屯軍的山頭給團團圍住,蜀軍喪膽,不敢衝下山,哪來「勢如劈竹」?山上沒水,作飯不得,軍心大亂。置之死地之後,投降都來不及了,哪來「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沒背錯兵法,《孫子兵法》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講明了山上布陣的優勢,攻擊的一方不要向上攻擊。但謹守這麼一條,食而不化,忽略了其他戰地環境的條件,就變成死板板的教條,最後成為敗北的原因。

  美國有一位很不一樣的成功學大師,名叫丹.甘迺迪(Dan S Kennedy)。他寫過一本書,中文譯為《姿勢不對,照樣得分》(臉譜出版)。

  丹.甘迺迪認為很多傳統觀念裡被視為成功的因素,其實大有問題。諸如:正面思考、樂觀進取、天賦、學歷、謙虛、毅力等,都是迷思,不如統統把它們忘記。

  為什麼提出這些質疑?例如,和正面思考恰好相反,許多人成功正是基於憤怒、憎恨、復仇的心態,為了一雪前恥,發憤圖強,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願做。(勾踐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和樂觀顛倒,悲觀或負面思考未必是缺點。做最壞的打算,雖然保守但是安全,可以減低風險,不做沒有必要的冒險。

  要成功,就不要鄉愿的謙虛,應該自我行銷,不需要客氣。尤其是在收費上,身價多少就要求多少,不要抱持奉獻的態度,壞了自己行情。

  也不必為了人和,不敢得罪人。氣焰太甚,招惹爭議,雖然是負面標籤,卻是很多成功者共通表現的特質。

  所以,毅力不一定是好事,見好就收,見不好就放手,這樣半途而廢,不是很好嗎?

  丹.甘迺迪看起來好像刻意反叛,要顛覆,要反轉,要革命,實則不然。丹.甘迺迪並非譁眾取寵,也不是憤世嫉俗,他要強調的,不是傳統觀念對不對,而是提醒大家,不要盲從。某些既定的古老智慧或觀念,似是而非,卻形同金科玉律,主宰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無從反省,反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從這本書的英文書名 No Rules 就可知道,他鼓吹的是不要套公式,寧可勇敢打破規則,不要安全的走老路。

  從謀略的角度來看,丹.甘迺迪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

  謀略要想得深,看得遠。再來談子午谷出兵的爭議吧!蜀國第一次伐魏,魏延突發奇想建議由他率領五千精兵,從褒中(今陝西褒城縣)出發,循秦嶺而東,到了子午道後,折向北方,不超過十天,可抵長安。曹魏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此人無能膽小,一定驚慌而走,等魏國派兵來援,諸葛亮已由斜谷趕到接應。這樣,便能一舉平定關中地區。

  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計畫,遭後人批評為太過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他們忽略了魏延的戰術太過一廂情願,建立在以下幾個一定之上,一個都不能出現劇本外的演出:
  1. 長安守將夏侯楙一定會出城逃走。
  2. 長安城其餘的文官武將一定不會死守長安。
  3. 魏軍的後援部隊一定姍姍來遲。
  4. 諸葛亮一定如期趕到。

  這些假設變數過多,且不如魏延所想像的樂觀,其中曲折,本書第89則已論,不再贅述。

  在此要強調的是,後人讀史,每每爭論於進攻長安要走哪一條路線,很少人反過來問,為什麼一定要攻長安?

  不是不必攻打長安,而是不必急著直取長安。

  攻下長安,然後呢?補給線那麼長,如何維持?魏軍誓必設法奪回,如何應對接下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有必要和魏國直接卯上,成為魏國的首要目標嗎?

  這些問題魏延不必想,諸葛亮卻不能不想。

  魏延想的是戰術,諸葛亮想的是戰略。

  查一下諸葛亮五次用兵的路線,他根本沒有直取長安的意思。尤其頭一次出兵最為明顯,最靠近長安出兵路線的是疑兵,主力部隊迂迴往西,繞了好大一圈。

  所以你問我如何攻長安,我支持首次北伐的方案:派趙雲、鄧芝率少數兵力,由褒斜道進擊關中,轉移長安守軍的注意,諸葛亮率領主力出陽平關,經武都到隴右的祁山出天水。

  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敗在馬謖失守街亭,並非戰術本身之誤。我們不能「事後諸葛亮」否定這個作法。

  諸葛亮的打法,可貴的不僅在於穩紮穩打,避免全軍覆沒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兼顧後勤補給和形成犄角,這是永續經營的保險方案。保守,但是保險。

  奪下涼州,覬覦關中,只要掌控南中、蜀中、漢中、涼州、關中,兵源、糧粖、財務便有和曹魏長期抗衡的本錢。這是諸葛亮先平南中,再不斷指向涼州,並未採納魏延建議直取長安的戰略布局。這些諸葛亮並未告訴魏延,魏延嘀嘀咕咕在所難免。

  諸葛亮的布局深謀遠慮,不細察不易發現。用謀眼光宜遠,此謂之「大謀略」,不是小聰明,不是小伎倆。機靈、急智,是智多星賴以生存的本領,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就是看遠、看大的格局,在大目標確定後,一切服膺於這個大前提之下,進退取捨,到底要什麼,或者說到底不要什麼,就很清楚。

  《三國大謀略》收錄三國謀略個案一百一十四則,有布局長遠的大企畫,有眼光遼闊的大策略,有靈機一動的急智,當然也有足為借鑒的負面教材。能重見書市,真的感恩。




其 他 著 作
1. 三國魔鏡:你所不知道的三國
2. 走訪三國
3. 諸葛亮領導兵法(二版)
4. 三國戰紀(一)─群雄爭霸
5. 臥虎藏龍三國智(軟精裝)
6. 世紀三國──孔明之三分天下
7. 世紀三國──孔明之三分天下(精)
8. 世紀三國 :曹操之霸者勝出(精裝)
9. 日本帝國在台灣:日本經略台灣的策謀剖析
10. 奇來有智
11. 戰國謀略縱橫
12. 謀略春秋
13. 諸葛亮領導兵法
14. 兩好三壞的人生路
15. 火車畟E欽
16. 謀略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