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快樂還是比什麼都重要
《人生以快樂為目的》的第一版至今,已有十年歷史。
這本書出版後幾年,有個擔任中學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一個小故事。他在某個暑期夏令營帶活動,想要對莘莘學子強化一下「思想教育」,問同學們:「請問,人生是以什麼為目的?」
台下的同學們竟然異口同聲的回答:「快樂──」
搞了半天,他才弄清楚,那是我的某一本書的書名。他又好氣又好笑的打電話給我,說我教壞了小孩。
我當然也舉雙手同意,國父說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可是,人生以快樂為目的也不是什麼壞教育。如果服務人們讓你快樂,那麼,你才能真心誠意的服務下去,否則,只會流於形式,變成虛情假意。
任何你覺得讓自己生命有意義的事,終究是快樂的。也只有那些帶給你精神上快樂的事情,才能經歷時間考驗,成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讓你明白,如此長長久久的付出,畢竟值得。
雖然有些辛苦,但還是快樂的;雖然曾經咬牙忍過痛,但還是快樂的。快樂並不膚淺,快樂並不只是一時耽於逸樂。
每個人會感到快樂的事不一樣。而我們有責任,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種讓自己能夠「總是快樂」的事情做。
如果願意尋找快樂,我們都會發現對自己最有意義的快樂。
而忍受一點點不快樂,或許也是尋找快樂過程中必須承受的折磨。
表面上,現代人已經越來越懂得所謂「享受生活」,很會「找樂子」了,但是,生命中仍然有很多堵像牆一樣的障蔽物,遮掩了快樂的可能。
就在整理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聽到一個讓我深覺遺憾的故事。
近幾年來,回到校園讀書是一種流行趨勢,各種在職研究所成為上班族再充實的補習班。每個人來念書的動機大不相同,我的一位台大EMBA同學告訴我:他是為了完成爸爸的願望。
他的父親在十年前去世了。「我們的父子關係,自從我念高中後就一路往下滑,一直到他去世前,都沒有好過。他走了之後,我才覺得好遺憾。」
他是家中獨子,父親年紀很大了才生他;父親是公務員,對他期望很高。他念小學時還算符合父親的期待,沒怎麼念書,就是班上的第一名,可是念初中時,因為好玩,成績一路的往下滑,爸爸對他越來越失望。他學會用各種方法把成績單藏起來,不要讓爸爸看見。
爸爸在他初三時日日耳提面命,希望他能夠考上建國中學。住在台北桃園交界的他,自知投考北聯一定會失敗,於是選擇了報考桃園地區的高中。出乎他自己意料的,他也沒考上第一志願。父親和他的關係更加惡化。他們住在地處偏僻的公家宿舍裡,每天有交通車免費將居民們接駁到市區,爸爸不准他一起搭交通車上學,因為「爸爸同事的小孩念的都是建中、北一女,他卻穿著二流高中的制服,太丟爸爸的臉」。
求學路上不太平順的他,經過重考,考上一所還算不錯的私立大學。爸爸當然還是不滿意。出社會後,他很爭氣,一路做到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負責業務的他年薪相當驚人,可是爸爸在跟別人閒聊時,還是會說自己的兒子沒出息。爸爸的年代,有出息的意思,是要考上高考當公務員,或在學校當老師,才是高尚的職業。
幾年前,爸爸得了癌症去世了。去世前,他在父親床邊,父親沒有正臉瞧他,而他也只能冷著臉不知該對爸爸說什麼。後來他發現爸爸在自知病情沈重時早已寫好遺書,留給媽媽十封信,都在交代媽媽如何「照顧自己」,竟然沒有一封提到他的名字,好像對他是否能夠照顧媽媽完全絕望似的。這成為他心中的最痛。「雖然父子關係一直都很惡劣,但是,父親去世時,我才體會到,沒有爸爸是多麼令人遺憾。」
四十歲後他決定重回校園,考上了台大之後,他把錄取通知單燒給父親。希望他在天之靈,「終於」能夠對兒子感到一絲絲滿意。
世界上有多少親情與愛意,是被面子問題阻斷的呢?兩個人竟然來不及在最後一刻,說出自己心裡最想說出的話。
也許是愛之深責之切,所以爸爸對他總是板著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雖然激勵了他往前走,但還是令人遺憾,因為父子間固然有愛,從未慈眉善目相待,從來沒有一起開懷暢笑,也從來不曾「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是的,我至今仍然相信,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才是沒有蒙受人工塵埃污染的愛。
愛,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我想,總還是要以互惠為原則,互給恩惠,互相體諒,才能快樂。
這本書有新寫就的篇章,也有《人生以快樂為目的》和《愛情以互惠為原則》二書的精華。對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
十年,享受過許多讓我感覺「人生這樣活真值得」的快樂時光,回頭看來,卻也有些路走得實在辛苦,仔細拿評分表評起分來,慶幸的是,可以打正分的事還是比負分的事多──細說來,我所享有的快樂並不完美,但卻很豐富,有各種人生的滋味在裡頭,哈,這就是我要的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