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一書時,我們強調概念譬喻立基於我們的肉身體驗,但尚未全盤了解其運作方式。本書出版之後,眾多研究確認了譬喻主要以感覺肌動來源域(sensory- motor source domains)為基礎,經由此一基礎人類建構抽象概念並作出推論。現在我們發現,兒童習得大宗(人類或文化群體的)共享譬喻群(a large set of shared metaphors),是通過身體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這些發現提示,跨文化的普遍譬喻(universal metaphors)確實存在,這來自人類肉體上共有的知覺與肌動控制(perception and motor control)能力,來自人類生存環境的共性。
儘管如此,文化實質差異所引起的效應也是眾所周知的,可以決定哪些譬喻在某一文化中較占優勢,而這些譬喻又如何在語言、禮儀,以及象徵的相互作用中創意表述(elaborated)。歸結而言,是否真有普遍譬喻存在的問題是一個實證性問題,只有通過跨文化研究才能有定論。對漢語思維和語言中的概念譬喻所作的研究已有一些出色的成果,包括以漢語中口、舌、齒、唇、面,和其他身體部位的案例研究,以及古代中國哲學與宗教中有關心智的譬喻概念研究。研究顯示,即使中英兩種語言都共有的基本譬喻(basic metaphor),其在漢語中映射細節上的創意延伸(a far more extensive set of submappings)仍然多於英語。與英語相比,此一更具創意表述映射(more elaborate mapping)使得漢語概念在某些情形,擁有更豐富多彩、更具體入微的譬喻概念化。
探索這些普遍譬喻與文化差異的議題,要靠周詳的案例研究,在這樣的期待下,欣見Metaphors We Live By中譯本問世,希望此譯本能激發更大規模的探索,發現更多形塑漢語思維與語言的譬喻。我們相信,這類研究將顯示,縱使有文化與歷史的隔閡亦難掩其共性,同時也揭示造成我們生存世界不同的文化差異。面對當前紛擾的全球性動亂與悲劇,我們需要了解人類共性以及文化差異何在。如果我們希望了解彼此的信仰、價值觀、制度以及習俗,諸如此類的文化知識必不可少,而譬喻正是開啟此類了解之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