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200.00元
-
8
折優惠:HK$160
|
|
戰廢品
|
|
|
|
|
|
9789571343891 | |
|
|
|
季思聰/譯 | |
|
|
|
時報出版 | |
|
|
|
2005年11月14日
| |
|
|
|
117.00 元
| |
|
|
|
HK$ 99.4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 規格:平裝 / 376頁 / 25K長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師名作坊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本書是2004年最受全美讚譽的華人寫作
除榮獲 美國筆會福克納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 更已經入圍2005年的普利茲文學獎
<戰廢品>挑戰中國對韓戰的官方詮釋 證明了他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小說家
《戰廢品》一書描寫的是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因為哈金這本作品的出版,使得韓戰--這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又受到世人的矚目。
哈金說他本來只打算寫成短篇故事,但一開始就停不下來,最後發展成400多頁的長篇鉅作。
他說他在寫作此書時,內在有「某種東西」不斷湧出,後來他才意識到那是什麼,是恐懼。「所有士兵都害怕被俘。」這也是他自己曾經歷的恐懼。哈金14歲時曾加入軍隊,在韓國的一個小村落駐紮過半年,這段經歷對他描寫此書的韓國風俗民情非常有幫助。
故事以黃埔軍校畢業生俞元被派往三十八線的韓戰現場,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的遭遇開始。在戰俘營中,中國戰俘要面對的是高壓統治的美國人、是同國不同黨的中國人、還有同黨卻不同心的自己人。在種種鬥爭磨難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活著回去,然而即使盼到戰爭結束、回家的時刻來臨,究竟要回到此岸或彼岸,又是另一場試煉人性的戰爭,只是這次的對象是自己的同胞。
獲獎記錄
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書評
「我為哈金的作品所著迷:他總是呈現出歷史環境中的道德難題;呈現出人性的磨損邊緣;呈現出不屈不撓,也呈現出不抱希望的生存方式。他是我們最有天份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譚恩美
「這不只是一本小說。它是一份歷史的文件,描寫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中一個被遺忘的部分。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能像哈金一樣,揭露出韓戰期間中國戰俘那永無止盡的寂寞與苦難的故事。」--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戰之華》(Warrior Politics)作者
作者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另外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好兵》(Ocean of Words)和《新郎》(The Bridegroom);三部長篇小說:《池塘》(In the Pond)、《等待》(Waiting)、《戰廢品》(War Trash)。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他的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新獲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譯者簡介
季思聰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國青年報·青年參考》編輯兼記者。1989年赴美留學,獲教育學碩士和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現在美國新澤西州某公立圖書館工作。
出版過傳記《黃金時段的無冕女王》、《格林斯潘傳》(與高伐林合作)、翻譯小說《贏遍賭場》(與紀華合作)等書。
|
|
目 錄
|
引子
第一章 跨過鴨綠江
第二章 三八線以南的潰敗
第三章 三個月的游擊生活
第四章 格琳醫生
第五章 巨濟島七十二聯隊
第六章 伍德沃斯牧師
第七章 出賣
第八章 一頓晚餐
第九章 甄別之前
第十章 甄別
第十一章 第六零二聯隊
第十二章 一齣戲的上演
第十三章 不尋常的請求
第十四章 一次考驗
第十五章 會見朴先生
第十六章 貝爾將軍
第十七章 扣押貝爾將軍
第十八章 勝利之後
第十九章 裴政委被捕
第二十章 到達濟州島
第二十一章 通訊與掃盲
第二十二章 裴氏密碼
第二十三章 一個年輕女人的來訪
第二十四章 升起國旗
第二十五章 又一個犧牲的性命
第二十六章 殺!
第二十七章 與拉爾森面談
第二十八章 娛樂和工作
第二十九章 意外
第三十章 最後的命令
第三十一章 重新登記
第三十二章 回到濟州島
第三十三章 疑惑
第三十四章 好伙伴
第三十五章 非軍事區內
第三十六章 不同的命運
作者手記
|
|
內 容 試 閱
|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7,共有7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zakle
/ 台灣台北
2007.06.08看zakl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閱讀本書的引子時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對主角肚皮上的字,對這個字在許久前發生的故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無疑的這是一本好書,無奈文筆不好,我除了"好"之外吐不出其他的評語,只能狂喊:"不看可惜阿"
2.
polyglot
/ 台灣台北
2007.03.27看polyglot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哈金 2004 年的新作《戰廢品》(War Trash) 在很多方 面都遠遠超過我的預期。首先小說的背景讓人好奇,雖然我對韓戰也有一點背景常識,但是對於戰俘營中間的種種變化就完全陌生。中文版的封面寫著「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一群被遺忘的人」,相當貼切地表達出小說的主題。韓戰 (1950 - 1953) 對美國人來說沒有像越戰如此痛徹心扉;對中國人來說也已經時過境遷,不願多提;聯合國的軍隊以平息國際衝突的名義出兵,各國都只分擔了一小部分的責任,也就沒有沉重的歷史負擔,但是這場冷戰 (cold war) 的前哨戰對許多國家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韓國本身固不待言,日本戰後的經濟復興是從韓戰得到契機;美國一改先前反對法國繼續佔領越南的態度,全力資助法國的霸權,後來又大規模介入越戰,最後造成灰頭土臉的下場;對台灣而言,這場戰爭也可以算是命運的一個轉捩點,其中一個關鍵的事件就是「戰俘何去何從」的問題,這正是小說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第一人稱主角是畢業自黃埔軍校但生不逢時被編入人民自願軍 (People’s Volunteer Army) 參加「抗美援朝」的軍官俞元,在韓戰中間他所屬的部隊因為裝備不足、糧食短缺,短期參戰以後成了聯合國部隊的俘虜。俞元因為能夠操英語的緣故,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因緣機遇,見證了俘虜營中大大小小的政治角力。從最上層來說是東西冷戰對抗的角力,聯合國俘虜了朝鮮軍與中國官兵以後,產生遣返何處的問題,接著戰俘中間有的效忠共產黨,堅決要回中國,有的趁機要回台灣 (當時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經在台灣落腳,在冷戰的結構下繼續未完的內戰),政治利益考量以外,也有很多的人像俞元一樣是以親情 (未婚妻和母親都住在四川老家) 土地為依歸,傾向回到大陸。在各方角力決定戰浮動向的時候,俞元湊巧在裴政委領導的共產黨陣營和以劉太安為首的親國民政府陣營之間來回穿梭,因為通曉英文的關係,他又間接接觸到聯合國特別是美軍方面的事務。從他的口中,我們讀到一個個精采生動的故事,有時血腥殘忍令人搖頭嘆息,有時機智橫生令人拍案叫絕。哈金將俞元這個角色塑造成既參與又抽離的有識之士,見證了國共兩邊各類掙扎求生、為命運奮鬥的小人物,具體而微地反映了歷史的無情與人性的試煉。
這是一本既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小說,無論讀者的年齡大小、知識背景、興趣關注有什麼不同,都可以獲得閱讀的樂趣。雖然有人批評哈金的小說人物心理並不複雜,故事也不曲折,象徵與寓意都嫌不夠深刻,但是我認為哈金對小說背景的研究與故事編排下了很深的功夫,對大時代變遷之下小人物被動因應的同情以及寓哲理於平實的風格,使得《戰廢品》較奈及利亞出身的國際級作家 Chinua Achebe 的代表作《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Things Fall Apart) 不遑多讓。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參與這場戰役,他對戰爭本質的了解及戰爭場景的敘述較雷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的《西線無戰事》 有過之而無不及,種種的特長加努力才能編織出一個兼顧平衡冷靜又波濤洶湧的歷史悲喜劇。
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密切的關係幾乎是一個文學定理,哈金也不例外。藉著小說中操雙語的主角,作者反映出他對中西文化、價值觀差異長期累積的觀察與體驗,看似平鋪直敘的情節技巧地點出了這種文化比較的反思。例如:在戰俘營中有一次發生了劫持美軍指揮官的大事件,當時的代理指揮官和被挾持的指揮官通電話,竟然是閒話家常以夫妻家庭之情為主題,主角感到非常不解:
「她們的對話出乎我的預料,沒想到,在這麼重大的危機當中,美國將軍之間還用這麼親切拉家常的口氣交談。…他們沒有任何意識型態的話頭,這和中國軍官是多麼不同!中國軍官要是處在同樣的情況下,肯定會用革命的語調交談,其中一方,肯定會代表黨」(p. 190-1)。類似這樣的衝擊與自省,在書中處處可見,延續了哈金或明或暗中西對比的習慣。
此外,在國共鬥爭的恩怨情仇之間,哈金的立場是同情的理解,相對於那些習慣用非友即敵的思考邏輯的人來說,他提供了一個持平的角度度來看待這場仇恨衝突的過去。在政治極度放大,動員一切捍衛國家存亡的時代,小戰俘其實都是國際政治加國內鬥爭的棋子。在禍福榮辱、得失進退無從預測的時刻,為了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獲取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行為可說是既殘酷又無奈。中國方面要爭取戰俘返鄉,為的是不願丟人現眼,戰俘回到祖國對共黨政權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甚至有秋後算帳的準備。國民政府這邊,為了快速靠攏「自由陣營」,以美國老大哥的支持維繫自己脆弱的合法性,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策動戰俘投奔自由,而且人數越多越好,但是在風雨飄搖之際要如何安頓回到「自由中國」的戰俘也還在未定之天。
回過頭來看,至終這些小人物為自己下的賭注也沒有真正替他們帶來實質的利益,這場戰爭只是他們隨波沉浮命運的開始。回到中國大陸家鄉的戰俘很快就失去了未來:「我們幾乎沒有例外,都被不光彩地開除了軍籍,也就是說,我們都變成了社會的渣滓」。「據我所知,從聯合國戰俘營出來的人,還沒有幾個人的孩子上了大學,他們有歷史汙點的父親們不可能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 (p.362-4)。從 1954 年「一二三自由日」開始,先後來到台灣的各類反共義士,物質待遇可能好得多,但他們失去東西的價值旁人也無從衡量,要不然其中因為駕機投誠得到黃金獎賞的李顯耀就不會為了探望年邁的母親,在退休之後冒險登陸探親被逮捕囚禁在家鄉。
嚴格說來,韓戰既沒有正式的開始也沒有正式的結束,今天國際政治的賭局也只是從一個賭場換到另一個賭場。不同的是,同樣是為國家的名義而參戰,有的戰俘回國以後有機會爬升到崇高的地位 (美國亞利桑那州參議員 John McCain 就是越戰中的戰俘),有的卻淪落到像哈金所寫的:「最讓我吃驚的,莫過於我們的最高首長裴政委的遭遇了,他一點也不比我們這些人好多少的… 他也一直不過是個卒子,和我們沒有太多不同,他也是戰廢品」(p. 362)。這樣的差異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可以說讓「戰廢品」超越了個人悲劇命運的驚嘆號 (戰場上的殘暴不仁、回到台灣的戰俘 v.s. 返回祖國的戰俘),進而引導讀者發出「什麼條件下的戰爭會產生戰廢品」的問號,這正是《戰廢品》有別於其他「戰爭(悲劇)文學」作品而值得全力推薦的地方。
3.
毛頭
/ 台灣台北
2006.10.26看毛頭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哈金的作品「戰廢品」,被列為紐約時報的十大好書,是因為他的這部作品,反映出了一般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受到戰爭的種種折磨、苦痛和荒謬後的心聲。
這本書內容主要是描述在韓戰期間,主角參與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行軍七百公里到南北韓三十八度線攻打美軍失敗後,被俘虜到戰俘營的生活。在戰俘營中的生活,充分體現了共產主義的荒唐意識形態。雖然是一部虛構的作品,但是大多數裏頭所講的事件和細節都是真實的,加上作者哈金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達五年,小說中所描寫的相關場景都栩栩如生。
4.
VJ
/ 台灣高雄
2006.09.03看VJ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戰廢品」一書主要是描寫韓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支援的「抗美援朝」時期,一位志願軍在韓戰期間的故事,而且主要是在主角被俘虜後,在戰俘營的故事。故事是虛擬的,但因為哈金本人是東北黑龍江人,離朝鮮近,自己又當過解放軍多年,加上資料蒐集,由他寫起韓戰的故事,十分具有說服力。對於台灣”五年級”以前的人,123自由日的來源,大概還記得是韓戰時眾多”反共義士”起義來歸的社會記憶,剛好有所交集。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彷彿順著我們社會脈動一起響應過的記憶。
中國是個十足的大國,1949年共產黨建國後關起門來,讓外人摸不著頭緒,反正人多資源也多,似乎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否則老毛不會關起門來大搞特搞所謂「土法煉鋼」、「趕英超美」這種鎖國阿Q政策。一九八零末期鄧小平開了門,所謂改革開放以後,即使世界各國投資中國絡繹不絕,中國經濟快速起飛創造奇蹟,中國恐怕還是讓人摸不著頭緒。對中國的看法,尤其是未來發展的預測,仍然是多樣化。但是不管如何經濟發展,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變化,也許仍然只是在經濟面,至於文化層面或是心靈層面,仍未多改變。就像台灣自以為是的可以招來日本人長住(long stay),以為我們的經濟環境是富裕了,卻不知離完美的居住環境還有多遠,美的欣賞能力我們有多缺乏,所以鬧出日本來客說埔里不是人住的笑話。暴發富跟精神層次富足的差距,是有可見卻難以估計的距離。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富貴,我們還遠吧。就像職棒開打十七年了,卻連棒球場草皮都養不好,比起高爾夫球場的草皮還不如。一切還在盡量湊和湊和!
會提這些意見,主因是本書的精神就是探討到中國仍然未曾改變的心靈特質─恐懼,對權力擁有者的恐懼。所謂「見大人則藐之」,只是儒生的少數反動,並非傳統主流。擊鼓罵曹的彌衡,不就被曹操以借刀殺人之計,死於他人手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這種強出頭,勇於展現自我特色的勇氣,是少見的。一切都在政治大帽子下生活,自我不容易實現。在中國共產黨體制下的中國人,仍然未能有免除恐懼的自由,尤其言論上的自由,時時都要像宗教狂熱一樣證明自己熱忱的行為,以及對所謂黨的領導的忠誠,這是中國人靈魂的自我禁錮。前一陣子北京冰點雜誌稍有批判精神就遭到點名停刊,就是一例。中國封建傳統的”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思想,這種一方(權力擁有者)高姿態要求,一方(被壓迫者)低姿態委屈的文化思想,明顯表現在「戰廢品」裡。
文中主角俞元,是以第一人稱敘述,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權成功時,正在四川的國民黨黃埔軍校念二年級。這樣的成分,在共產黨眼裡,十足是個反革命成分。因此,主角為證明自己的忠貞,韓戰發生時,就自願離鄉參加遠征軍,離開故鄉的老母與女朋友。很快的,俞元所屬部隊幾乎被殲滅,殘餘部隊在韓國山區打游擊幾個月後,終於被美韓聯軍俘虜,送進俘虜營。在中國共產黨眼裡,是不允許被俘這個事情發生的。所以連同主角被俘的所有中國軍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可能都有共產黨無法去除的憎恨與羞辱,因此死忠的共產黨員,想盡辦法在俘虜營裡證明自己的忠貞。
哈金透過其中一些人物的特性,對比了美國軍人、中國戰俘、以及部分北朝鮮戰俘。其中在戰俘營裡,美國軍人除了軍人角色之外,還有其他生命的角色,也就是說,軍人也是人,人的這個價值,不應完全被軍人這個角色所壟斷。作為一個人,還是可以從是否懂棒球來判斷對他的喜好,而非只有忠貞國家與否作為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在所謂國族主義者想法裡,也許不值一哂。所以在聯軍與中國北朝鮮於板門店談判時,聯軍要求歸還戰俘為第一要素,可是中國卻是領土議題優先。也許是清朝末年以來中國被欺負怕了,國土被佔領怕了,所以一切以領土國族為上綱,其他一切皆可忽略。因此,戰俘營裡的一些荒謬卻無奈的不顧人命的事件可以發生。只因卑微無助的人,在巨大的國族陰影底下求生的嗚咽!所以戰爭一結束,戰俘回家後,變成了社會的恥辱,國家的廢品,人性的悲哀!因為他們沒有戰死!
小說裡,哈金以一齣舞台劇的準備,點出了在這種壓力下的創作的缺點,挺有意思!這是一場中國戰俘為明志不想被送去台灣,因而演出舞台劇來表達對” 偉大”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美帝的厭惡。他們熱情的準備所有道具,所有樂器,以及所有歌曲,彷彿是藝術創作高手,但是「他們對藝術的態度是功利主義的,所以才會有這種粗糙,他們的所有創作講求的僅僅是實用,藝術就像是一件武器;每個作品都是為了達到喚醒人們,激發鬥志的目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急性的感覺,一種率性的衝動,卻映總是虎頭蛇尾…….他們的作品可能震撼於一時,卻無法每到傳之久遠。」
也許韓戰離我們已遠,但是文中所寫的人物特性,卻又似仍在你我之間,也許就是我,也許就是你。就老美對中國的希望了解,這本小說當然會滿足部份人對中國形象塑造的期望。且不管政治,這是人性探討上的好書,離台灣,不遠!
5.
綠洲玫瑰
/ 台灣台北縣
2006.08.02看綠洲玫瑰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他的故事、他的經歷。我看到了辛酸 看到了可怖。
作者寫了如何從作為志願軍;如何的熱血;如何傷了一條腿,被作戰俘;戰犯與戰俘的區別,他遭遇的事情,他怎麼接觸了人情冷暖......;怎麼被批鬥,鬥爭,和甄別。美國人和國民黨的不仁道,甚至是共黨!
他的心境由旁觀者來看,看看這群共黨青年在戰俘營中熱血,美國人,國民黨人,朝鮮人,共黨人,大家對生活的絕望,大家如何團結,在苦悶中找樂子。每個人怎麼樣的心情,掙扎,和黨的目光.......他們那種被刺激的情緒.....群體群力的激昂。還有戰爭後.....殘酷的寂寞,絕望中還是升起那麼一絲希望......,大部分的人都想家,不只是中國人,美國人,朝鮮人也是,其實大家都無奈,都痛恨。
作者一直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參與,我該這麼形容,這麼潮濕,惡臭,營養不良的地方,他還可以把生活寫的那麼有趣,他們作樂器,搭戲子,唱歌,編密碼....。有這麼幾次,當我在看,我不禁崇拜起他,他的英文很厲害,這給他的戰俘生涯很多方便,他居然可以利用一本聖經,持續不斷增強英文能力。
這可真說是一個回憶錄,一本紀錄書,裡頭的暴力畫面也是不少,但也是真實的,他的文字並不艱深也不困難,語調平常,相當親近,他居然可以用稀鬆平常的語氣去描寫,好像理所當然那些令人躂閥的對待戰俘的方式,寫來過程一點也不驚訝,語調也不激烈,像是稀鬆平常似的,那些情緒是那麼逼真,卻是如此令人震驚,那個傷害根本是我們七年級生無從感受的天方夜譚。
你可以在這本書看到政治力量、群體熱火的個人情緒所致.....看他們怎麼熱淚縈眶。好幾次,我只能......嘲笑他們的愚蠢,打心裡邊看邊笑:白痴,何必這樣。笑他們的動作沒有意義,由一個看戲者身分來說,用生命保護一支自製的旗幟......這是他們活著的支柱力嗎?
最後還是悲劇,當初熱血的吵著要回到祖國,卻發現面目全非....不如當初所想....
這,就是政治!無形的力量
* 看更多讀者書評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