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似乎天生就帶有神秘感和傳奇性,綜觀整個現代文學史,蕭紅、丁玲、廬隱、梅娘……她們的人生就如同文學作品一般,讓人們充滿了好奇。而張愛玲則可以算是其中的「翹楚」了。
張愛玲出身名門,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李鴻章和張佩綸,相門之後的她似乎天生註定有一副高傲的性格。父母的不和、家庭的紛爭又造成了她內心的孤獨。「性格決定命運」,這樣一個清高孤傲的女子似乎註定要遭受到命運的打擊,「紅顏薄命」與「皎皎者易汙」的斷言在張愛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張愛玲的「傳奇」基本上集中在她的前半生。她的名作《傳奇》和《流言》都完成在二十五歲之前;年紀輕輕,就名揚上海灘,過著電影明星般風光的生活。在大紅大紫的時候,她遇到了胡蘭成。這個她所深愛的,同時又是造成了她一生悲劇的男人給了她熱烈的愛情,但更多的是刻骨銘心的痛苦。
胡蘭成的背叛使張愛玲重又回到了孤獨中,而一向為她所忽視的政治卻給她帶來了麻煩。由於她傳奇的家世和令人折服的才華,使她成為汪偽政府諸多要員的座上賓,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周佛海、陳公博、朱朴和金雄白等。與胡蘭成的婚姻,則使張愛玲在別人眼中徹底地落入了「漢奸」的隊伍。抗日戰爭結束後,胡蘭成潛逃,汪偽政府也作鳥獸散。張愛玲頂著輿論的壓力,繼續留在上海。一九五二年,出於對自己前途的擔憂和對共產黨政權的不信任,張愛玲離開大陸來到了香港。三年後,她到了美國,一代才女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異國生涯。
在美國,她結識了比自己大將近三十多歲的賴雅,並與之結婚。賴雅給了漂泊的張愛玲一個相對穩定的家,但他的病痛與貧困也為張愛玲增加了不少負擔。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洗盡鉛華,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致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一九九五年,張愛玲默默地去了,她的屍體在幾天後才被人在公寓中發現。
張愛玲的作品是荒涼淒冷的,一種深入骨髓的悲觀。「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眼光,把時代和國家的闊大背景濃縮為日常生活的一角。社會的波瀾壯闊是如此的遙遠,只有世俗的瑣碎與平凡男女的悲歡離合才是永恆的。
讀張愛玲的作品,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觸。鮮活的生命、燦爛的年華如午夜的焰火,轉瞬即逝,而漫漫長夜卻是沒有盡頭的。不同的人卻做著同樣的事情,過著同樣的生活,遭遇一樣的悲喜。明天是今天的複製,後天是明天的翻版,生命在灰色中消逝了。
《沉香屑》中的葛薇龍、《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花凋》中的川娥、《半生緣》中的曼楨……一個個如花的身影在我們眼前晃過,很快就隱去了,一絲痕跡也不留下,就連憑弔也無從談起。她洞察芸芸眾生的「可笑」與「可憐」,自己置身事外,嘴角抿著不易察覺的冷笑,如同在看一場「大戲」。
胡蘭成稱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也一如水仙,傲然獨立,任人評說。滾滾紅塵中,她的傳奇必將一直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