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故事.知識.權力 : 敘事治療的力量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故事.知識.權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049517
麥可.懷特、大衛.艾普斯頓/著
廖世德
心靈工坊
2001年5月15日
100.00  元
HK$ 85  







叢書系列:Master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Master


[ 尚未分類 ]









  本書以創新的理論為背景,對嚴重的問題提出殷切、有趣的處理方法。

  作者之一麥克.懷特提出的「問題的外化」,在家庭治療領域中是一項理論與臨床的創新。

  人和問題一旦清楚地分開,就能觀察自己與問題的互動,提出關鍵問話:是問題對人的影響比較大,還是人對問題的影響比較大?

  作者一開始就假設:不論是自己發明或別人代替發明的,人的生活故事如果未能完整地呈現真實的生活經驗,就會遭遇問題。於是寫作或重寫這些人的生活或經驗的過程就成為一種治療,敘事因此扮演了治療的主角。

  書中針對敘事治療提出了多種實例,邀請並鼓勵讀者以反省的立場,在敘述和重說自己的故事當中,寫作與重寫自己的經驗與關係。在敘事治療中,信函、文件、證書,變成了我們重新界定自己與問題關係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將問題外化、質問,從問題中獲得知識與力量。

作者簡介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

  現任南澳阿德雷德(Adelaide)杜維曲中心ulwich Centre)副主任。杜維曲心是進行心理治療與社區活動的中心。懷特最先接受的是社會工作和家庭治療方面的訓練。因為不滿此領域的傳統想法和做法,因而發展了新的觀念。在敘事治療的發展上,懷特是最多產且最有影響力的人,更是許多治療專業刊物裡被討論的主角,即使到了海外,他的巡迴教學亦吸引了大批的讀者。2001年,懷特第一次在台北舉行「敘事治療工作坊」。

  著作包括《論文集》(Selected Papers,1989)、《重寫生命》(Re-Authoring Lives,1995)、《治療者的生活敘述》(Narratives of Therapists’ Lives,1997),並和大衛.艾普斯頓合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1990)、《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1992)。

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

  現任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家庭治療中心(The Family Therapy Centre)副主任,在發展敘事治療的過程中,他早期所接受的人類學訓練一直是很重要的因素,他因此體認到儀式在治療上的重要性,此外,他也特別重視文化對信仰與假設的影響。敘事治療開始建立哲學與實際做法時,提出「敘事」這個隱喻的就是他。艾普斯頓和紐西蘭的同事一起編輯的作品有《敘事治療實際的做法----希望的考古學》(Narrative Therapy in Practice: The Archaeology of Hope,1997),並和麥克.懷特合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1990)、《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1992)。



書之誕生〈原序〉
書序作者:麥克.懷特

  本書的寫作,最先的靈感來自大衛?艾普斯頓。是他最先提議由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re)出版部根據杜維曲評論出版一本倡議在治療法中使用信件的書。雪瑞.懷特(Cheryl White)對這個想法的熱忱鼓舞了我們,我們開始認真考慮這個計劃,為可能的材料提出一個架構。

  大衛和我早就互相通信,但是我一直到一九八一年才接觸到他的研究工作,那一年,第二屆澳洲家庭治療會議(Second Australian Family Therapy)在阿德雷德(Adelaide)舉行。那一次我並沒有報名他的工作室,還遲到半個小時,但是計劃委員會幾位委員的評論吸引了我。他們的評論,還有那種呈現材料的方式,使我好奇,我發現我們在各自的觀念和實際做法上有些一致。我們後來見了面談話。這就是我們的友誼與專業關係的開始。

  從那個時候起,大衛一直以他的故事吸引了澳洲和紐西蘭的工作室聽眾,而且鼓舞了一代治療師進一步推展敘事治療傳統。我相信,他做的這些,對一種「深入」的治療風格有很大的貢獻。很多人都是經由《澳紐家庭治療學報》(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的〈故事角落〉(Story Corner)專欄得知這種傳統與風格。大衛從一開始就主持這個專欄,那一直是該學報最受歡迎的專欄。

  大衛始終都能夠創新的應用類比故事來呈現問題。其中詳情請參閱他已經出版的幾本著作(Epston, 1983, 1984a, 1985a, 1985b, 1986a, 1986b, 1986c; Epston &Whitney, 1988; Barlow, 1987)。

  無疑的,他童年奇妙的生活經驗和先前的人類學家生涯使他擅長於說故事。事實上,只要想想他在治療界獨特的地位,我們發現他根本不曾離開過人類學。人類學學位的定義是「知識的偷獵執照」,這個定義適當地描述了他的十分當真。他四處收集可以用來說故事的觀念,為了追尋有用的譬喻來詮釋社會體制當中的事件,不惜打破「成規」界線。

  大衛和雪瑞.懷特,一直鼓勵我了解故事類比。雪瑞對這種類比法的熱忱來自於她讀到的女性主義著作。我從自己對她的回應當中發現,故事類比法,或者說廣泛一點,文本類比(text analogy)的觀念,和我從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認識論發現的觀念是一致的。我對貝特森的著作產生興趣已有相當時日。

  在醫術的追求上,我們曾經對寫作法做過相當的實驗。我們都接受一個前提,那就是,雖然我們承認說和寫這兩種語言有相當大的重疊,其實分屬不同的存在領域。我們相信,對於遭遇問題的人而言,寫作法開闢了另外一個空間。關於這種方法,我們得到的反應使我們更加努力。我們將繼續檢視並探索新方法,擴大運用敘事法和寫作法。

  我和大衛相距了幾千公里(他住在紐西蘭的奧克蘭,我住在澳洲南部的阿德雷德),所以本書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各自獨立完成。然而,我們因為拜讀對方的著作,因為有時候共事,因為通信交換觀念,因為共同主持工作室,而對彼此產生重大的影響。我相信讀者在我們應用的方法上會發現很多共同的規律,也了解這種關聯使我們雙方都受益不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