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啊 ~美麗的寶島

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48958
梁正居/著
遠流
2003年5月01日
97.00  元
HK$ 82.45  






ISBN:9573248956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精裝 / 144頁 / 12k菊
    綠蠹魚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遊蕩的腳,塗鴉的手,書寫的心,觀影的眼,以及記憶的腦。」關於梁正居,攝影家張照堂如是說。

      梁正居,以《台灣行腳》攝影集風行於世的攝影家,他鏡頭下的世界,飽含了人文關懷的濃度與溫度。在本書,他化身為「說故事的人」,以犀利、嘲諷、幽默的文字與插畫,縷述一九五○年代以來的台灣市井風情和對岸故鄉的印象與變遷,是一部以新寫實手法呈現時代記憶的力作。

      本書以台北記憶、兩岸書寫為二條主要軸線,穿插交織出作者所見、所感受、所動容的時代光影。「台北記憶」主要包含了1950-60年代至今台北大橋頭、中山北路、士林河濱一帶的市井風情畫。「兩岸書寫」則是1980年代中期至今的中國印象和今昔回憶。舉凡市井生活、社會萬象、眷村風味、都市邊緣、舊社區,以及對岸故鄉的印象與變遷,都在他觀察敏銳的視角下,一一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說是一部以新寫實手法呈現時代記憶的力作。

      全書除18篇文章、38張插圖外,還有「1950、60年代市井圖像誌」圖文主題單元。幽默的漫畫式人物,簡筆白描的文字,生動地再現了那個光影分明的樸素年代──小學生、酷樣中學生、牛車老漢、小混混、大流氓、路邊乞丐、警察、眷村外省人、美國黑白大兵和吧女,再搭配路邊比賽剖甘蔗、小丑騎單輪、港都風雲電影看板宣傳車、野台作戲、大橋頭、收酒矸等場景……搬演了一齣齣悲喜揉雜的人世街頭劇,精采猶如紙上電影。

    作者簡介

      梁正居,原籍遼寧省新民縣滿都戶,1945年1月1日生於四川重慶,1948年由沉陽往南京、經上海,於1949年秋冬抵高雄,往台北,居住?公圳附近、台北大橋頭與中山北路之間,士林基隆河畔以及南投縣農村市鎮。

      自小喜歡畫畫、玩泥巴,觀看工人修理機器和農人勞動的工作。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二年級,間或作連環圖小畫工、球場童工,高中做各式畫工、製沙盤模型、仿古畫作至藝專畢業。高二時曾獲國際學生水彩獎,藝專時獲省展雕塑二獎。

      1967年至1986年間的工作有:國民中學教美術、花蓮石材工藝設計、Echo(漢聲)月刊攝影 、China Post、Business & Weekly、Economic News Weekly、時報雜誌海外版、聯合文學、漢光文化之攝影、設計或採訪撰文。攝影、撰文與插畫等作品先後刊於:長橋月刊、中時人間、聯合副刊、自立副刊、台日副刊、大地地理、經典月刊及其他刊物。

      喜歡觀察和人有關的事或現象而常常忘記吃飯。攝影至今三十三年,集中在人文生活與環境記錄報導,喜愛大自然,不知不覺漫步七十餘座高山,因而拍攝了一些自然景觀照片。

      梁正居(1945-),台灣中堅輩攝影家。1970年代開始,走遍台灣的大城小鄉,留下許多珍貴的時代記憶,《台灣行腳》、《台灣飛行》是他廣受好評的重量級攝影集。他鏡頭下的世界,飽含了人文關懷的濃度與溫度,是台灣紀實攝影家裡頭極具人文與知性分量的一位。

      1980年代,梁正居從台北移居埔里,繼續用鏡頭、用筆(文筆+畫筆)來表達他看到台灣社會,作品屢見於報章,可說是埔里知名的人文地標之一。

      因自幼喜愛繪畫,以及國立藝專的藝術訓練背景,梁正居的繪圖自成一格。他的散文生動、幽默,往往揭露社會人情種種光怪陸離可說或不可說者,配上辛辣嘲諷的插畫,令人讀不釋手,捧腹開懷。1990年代以來,常發表於中時人間副刊、聯合副刊等。







    • 名家推薦
    • 踩自己的腳步 邱坤良
    • ﹝作者序﹞故事,故事……下回說別的 梁正居
    • 看板畫家夢
    • 大橋頭
    • 老校歌失落記
    • 耳光與口臭
    • 社區物語
    • 發現河濱
    • 大運動場
    • 堤防內外
    • 「大正」三十九年
    • 河濱散記
    • 玉山尋熊記
    • 海岸線上
    • 兩顆棗樹
    • 四記長城
    • 在海滄遇見台灣
    • 梧桐路樹下
    • 各族人民
    • 再見台北
    • 1950、60年代市井生活圖像誌






    故事,故事……下回說別的 /梁正居

      回想我十二、三歲的時候,很可能成為一個電影看板畫店的小學徒,十五、六歲的時候更有希望展開連環圖畫書的創作。然而父親對我仍有一定程度的看法,他會摸著我的小腦瓜自言自語:裡邊到底裝了些啥?過一會兒又念念有辭:嗯──這孩子看來不笨。

      父親從不誇任何一個孩子聰明。不笨,是他最好的講法了。每當父親對我那麼說著,我總要笑出聲。我笑,父親也勉強地笑,他面皮一伸展,一雙長耳就更大了,那種奇怪的笑,往後就慢慢變成了比較嚴肅的擔心。

      其實,我五歲半那年曾走失過,當時父親還沒來到台灣。大體記得,失蹤三、五天後,一位送焦炭碴的板車工載著我回家。母親衝出門用力摟住我,卻喊著父親的名字,而我只感覺到母親的顫抖,腦瓜頂彷彿有母親的滴淌熱淚,直淌到我的額頭和耳根。嚎啕大哭完了之後,母親把我渾身幾乎脫了精光,放在地板上,仔細翻弄,用力撫壓,檢視她孩子身上是否少了什麼物件,尋找其他可能的傷口或縫合。那個年代,社會上的各種傳聞很多,前前後後許多大人都很愛談論,還用特別的眼光瞅著我,可知後來,父親的擔心是有些理由的。

      差不多正是這種情況吧。自小有過幾次奇遇,稍稍長大了,得到機會四處遊蕩走動,不把學校當一回事,是父親口中無可奈何的遊魂一個。在家裡,不知假作用功之態,難怪各科學習不錯的二哥只看著我的不安分就能發火,大哥三哥老擔心父親一發狠可能又不讓我吃飯。而兩位曾經比我高大好一段時間的妹妹常常輪流以「姊姊」的姿態,嘀咕著要指揮我的行止。所以,我常感覺到一些奇怪的壓力。

      少年時代,聽父親說過些驢子的故事,而我親身經歷的一個驢故事,一說再說,現在寫寫較好。

      一九八八年深秋,在新疆的一個偏遠綠洲,我駐足廣場一角,欣賞一個維吾兒老漢給一匹壯馬上蹄鐵,壯馬由兩根深長立柱和活套縛了,老漢一蹄一蹄的翻起,用力釘鐺釘鐺,頗有些勞動的節奏感。每當他使勁敲打,那壯馬都不動聲色,不嘶不吼,頂多不耐的跺一下身腿。可是,在我身側一段距離,其實有點遠,一頭拉車休息的小毛驢卻讓我驚異。那老漢每釘每敲,小驢都會適時伴著敲打聲響亂叫一通,身子還忸怩幾下,就好像老漢的鎯頭隔著八、九公尺敲到他的小蹄板似的。老漢釘打四回,小驢就亂叫瞎跳了四回,回回適時而止,實在滑稽可笑。然而老漢好像完全沒當一回事,所以也不情願笑。一個漢人模樣女子閃過,肘間夾了一頭小羊羔,另一邊提了好大籃子,我回頭請問她那小驢的……,她快嘴跟我喊著說,買蛋吧,買……小羊羔好得很。女子走遠了,維吾兒老漢瞅著我,像是聽出了我說話,他酡紅白鬍大臉,笑得有些神秘,忽然開了口說話,像濃重陜北或山東口音的普通話,你台灣來的……在哪兒弄得一身灰土……要不要打個彎鐵蹄試試,哈哈。

      少年時不一定只聽驢的故事,更多時候,聽的是熊虎狼狸和樹林草原。每說完一個故事,父親大概就會呷一口我從百公尺外店子捧回的大碗太白酒,搓幾粒花生丟進口裡,偏了臉,唸說:故事故事拉一褲子、嘿嘿嘿……咿……哦,下回說別的……這酒,比往常淺了一些,是吧。你沒嚐?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