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繫與子女的親情是父母最佳的選擇
林家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現實治療大師威廉葛拉瑟醫師(William Glasser, M.D.)是我喜歡的心理諮商師之一,我喜歡葛拉瑟醫師及其助人方式的地方,可以歸納如下:(1)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卻反對用精神疾病去標籤個案;(2)他認為心理諮商是比藥物治療更好的一種助人方法;(3)他有著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包括多年在少女感化院的輔導經驗;(4)他的助人理論與方法,包括選擇理論,具有實用性,淺顯易懂,貼近民眾的生活;(5)他看青少年問題的視角兼顧多元性,包括父母、家庭、教師、學校,以及社會等,並且有系統地發展一套幫助家長和老師去輔導青少年的方法。
我也喜愛閱讀他寫的書籍,包括:《你在做甚麼?》(張老師文化)、《沒有失敗的學校》(桂冠)、《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張老師文化)、《是你選擇了憂鬱症》(商周)等。每次閱讀之後,都覺得發人深省,心有戚戚焉。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每個父母都能快樂》,是葛拉瑟醫師用實際案例說明應用「選擇理論」,來幫助不快樂的青少年和家長的一本好書。很榮幸在中文譯本出版之前,即有機會先睹為快。
在本書中,葛拉瑟醫師反覆強調維繫與青少年的關係,是一切幫助青少年與增進親子關係的關鍵。懂得與子女維繫關係,懂得與子女協商的態度,才是朝向改善親子關係與子女行為的正途。越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子女反而越會失控。個人十分認同葛拉瑟醫師重視親子關係的觀點,我也希望有機會閱讀本書的家長,在學習幫助青少年子女的過程中,能夠把握此一關鍵。
我還記得有一次到一所學校為家長們演講親職教育,等到演講結束之後,有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留下來,問我如何處理她和女兒之間為了是否繼續學鋼琴而引起的衝突。聽完她的煩惱,我當時就提醒她:「我覺得問題的處理方式要看你所重視的是甚麼而定,如果你認為和女兒的關係比較重要,那麼你最好還是尊重由女兒自己決定是否繼續學鋼琴。如果你認為女兒的鋼琴課比較重要,那麼你當然可以堅持女兒要繼續學鋼琴,但是你可能會因此而賠上與女兒的良好關係。」我認為母女的感情與關係只要能夠維繫住,所有的問題就比較好商量,如果母女之間因為某件事情的爭執而導致感情決裂,那麼母親會很容易失去幫助女兒的機會。
葛拉瑟醫師幫助父母教導青少年的方法,其實是簡單而容易使用的。但是父母首先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真正的相信它,並且去使用它。對於葛拉瑟醫師的建議抱持疑慮,才是最大的阻力。事實上,葛拉瑟醫師的方法是值得一試的,因為他的方法不會有副作用,頂多無效,不會使事情更糟。
父母在幫助那些不快樂青少年的時候,首先要先改變自己在溝通上七種破壞親子關係的致命習慣,並且發心學習七種與子女維繫感情與關係的好習慣。被葛拉瑟醫師認為是破壞親子關係的七種致命壞習慣是:批評、責備、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和獎賞。家長要學習並代替前述壞習慣的七種好習慣是:關心、信任、傾聽、支持、協調、以朋友相待、鼓勵等。如果父母願意忠實的遵照葛拉瑟醫師的建議去與青少年相處,相信可以獲得顯著的效果。
本書不僅適合青少年的家長閱讀,對於所有為人父母的人,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因為,不只是青少年的父母要避免外控的壞習慣,甚至對於學前與小學階段子女的家長,亦復如此。在子女小的時候,家長如果能夠依據葛拉瑟醫師的建議去為人父母,相信可以預防親子衝突,以及青少年將來變成非行少年。
本書是專門為青少年的家長與老師而寫的書,特別是那些沒有心理專家協助的情況下,家長與教師如何與青少年相處的指南。經常與青少年在一起的中小學老師,也可以從本書中獲得許多寶貴的輔導技巧與方法。葛拉瑟醫師擅長使用實際案例與對話的方式,來示範幫助青少年的方法,書中的許多對話方式與用詞遣字,值得為人父母與師長作為說話的參考。
伍育英老師將本書翻譯並介紹給中文讀者,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伍老師的譯筆流暢,幫助讀者很容易的瞭解原作者的觀點與方法,無形中拉近了中文讀者與葛拉瑟醫師的距離。個人很高興看到《每個父母都能快樂》的出版,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有機會可以因為閱讀本書而獲益,並且在幫助青少年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本文摘自《每個父母都能快樂--怎樣愛青春期的孩子》一書推薦序,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