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面對大海的時候

面對大海的時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40074
龍應台/著
時報出版
2003年12月22日
100.00  元
HK$ 85  







叢書系列:新人間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人間


[ 尚未分類 ]









  向來有台灣文化界重炮之稱的龍應台,辭去台北市文化局長官職後,在人間副刊和《中國時報》上陸續發表其對台灣的文化憂心及觀察:〈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五十年來家國〉、〈面對大海的時候〉三篇長文,並引起各界關心台灣文化的討論與回應,聲勢浩大,不只在平面媒體延燒,網路上更是揚揚沸沸,網友競相把人間副刊刊載的相關文章轉貼閱讀,並發表感想,蔚為網路天地難得一見的文化議題討論風潮。

  八○年代曾經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將星星之火變成燎原野火的龍應台,這回從官僚制度裡磨練脫胎,以對文化更宏觀的角度、延續她向來自剖自省的勇氣與理性為台灣文化現狀把脈,贊成或者反對,都不能漠視龍應台的新火苗,也不能不動容她對台灣文化的情感。

  本書除龍文之外,並收錄知名文化人士的回應文章二十六篇、龍應台在北京現代文學館一場講演記錄,以及來自全球的華人讀者寫給龍應台的信函。收錄文字無分褒貶,只求翔實呈現這場台灣公共論壇上久違的文化論辯。 

作者簡介

龍應台

  龍應台,出生於高雄,成功大學外文系畢,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城市中文大學客座。曾任台北市第一屆文化局局長。

  著有《野火集》、《人在歐洲》、《寫給台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編著有《面對大海的時候》。



解構的年代
八零年代寫「野火集」時,被「請」去吃飯,那位掌管意識型態的國民黨官員對我說:「你寫的,是禍國殃民的東西。」

他很明白:我,還有許多比我勇敢比我早慧的前輩和同輩們,在進行主流價值的拆解。

主流價值,譬如愛國。為什麼要愛國?國如果不可愛呢?國的形成如果沒有人民共識呢?譬如不能「侮辱元首」。元首為什麼不能侮辱?誰來界定「侮辱」?元首應該憑什麼來讓人民尊敬?

譬如讀書報國。讀書為什麼要報國?可不可以讀書為了自己?可不可以根本不讀書,只是生活?無所事事可不可以作為生存的理由?譬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誰決定何謂「大我」?「大我」不是為了「小我」才存在的嗎?「小我」犧牲了,還有沒有「大我」?

譬如「大有為」的政府。「大有為」的政府就是危害最大的政府,進步的最大障礙。譬如新聞要「自律」、國家要「安定」。新聞自律是箝制言論的藉口,國家安定是愚民統治的幌子。

譬如「孝順為齊家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服從為負責之本」等等,沒有一項不是可以徹底推翻或局部顛覆的價值觀。
「三年級」、「四年級」的我們,活在一個鋼鐵打成的機器裡,於是我們用盡心機地去拆,拆,拆,那是一個「解構」的年代。

現在三十歲的人,當時大約十歲,不會認識鋼鐵的強大也不易體會解構的艱辛,就如同我們不盡理解我們的先行者面對顛沛流離和殖民統治的心境一樣。當「六、七年級」的人進入耳聰目明、人格定形的二十歲時,原來的鋼鐵價值被拆得差不多了,九十年代的「主流」價值已經接近我們當年的追求:強調個人價值,從而漸漸演繹出自由重於自律,進步重於安定,解放重於守成,享受重於責任,個人,重於集體。七十年代的大學生談家國重任,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的大學生談自我完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在八零年代以前幾乎不可能的一種處事態度,變成流行的哲學。

每一個少年大概都曾經拆過音響,打開盒子,鬆掉螺絲丁,卸下所有的零件讓機器徹底解體。解構帶來快樂。但是,解構當然不是終極目的,建構才是;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組成一個高品質的音響,重新建構卻困難得很。
在重新建構的過程中,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沒有範本可依循,也沒有標準可評斷。從璩美鳳到「非常光碟」,從軍校學生作弊到林毅夫的叛逃處理,從李登輝上法庭到核四或統獨的公投拉鋸,是和非,像雨水不小心滴到墨,一片模糊,看不出界線,只剩下個人立場的選擇。黑和白的概念被抽掉,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個灰色混沌區中攪拌,理直氣壯地發生,大剌剌地存在。
這,不就是你們這一代人當年的主張嗎?有什麼不對嗎?

沒有線的風箏

沒什麼不對。混亂,是「大破」和「大立」之間必經的過程。當原來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因為僵化空洞而被丟棄,每一件事情其實都在挑戰這個社會重建價值的能力:「外籍新娘」的人權尊嚴和台灣人的種族偏見怎麼拉鋸?政治操弄和公共利益之間怎麼平衡?國家安全和個人自由的界線怎麼釐清?自由和自律怎麼可能並存?有沒有更高的價值和商品化抗衡?在現代化的語境裡,個人的修身還有沒有意義?公民道德在各種價值的矛盾中,究竟指的是什麼?在許多曾經被尊敬的價值已經成為被訕笑、被鄙視的東西之後,在解構了「道德」之後,我們究竟還需不需要「道德」?
在「不相信」之後,是不是還得找回「相信」?

從前做了太多的起立敬禮,今天,總統走進來,許多人卻不站起來。有人說,對,這就是民主的表現。我卻認為這是失禮──失禮的原因這裡不論。我或許不欣賞、甚至全力反對這個做總統的人,但是只要他擁有「總統」這個公器,被投以全民的期待,被託以全民的信任,我就必須以禮相待──尊重這個公器其實是尊重那賦予公器意義的人民;站不站起來,不是民主的問題,是文明的問題。
從前被灌輸了太多的國家認同,今天,談國家固然被視為絕對的落後,即使談文化認同都可以被恥笑。要國家幹什麼,有人說;文化認同是什麼,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到澳洲讀國中,美國讀高中,英國上大學,讀博士,國際人的認同才是真正的身份證。」

國際化是現代化中極重要的一環,但是在這樣一派輕鬆的「國際主義」邏輯裡,我卻看見深層的問題:有「辦法」的人,都把孩子送往先進英語國家受教育,於是紐澳英美的學校擠滿了來自中國、韓國、台灣、香港的孩子。學費可以高得離譜,而排隊候補的亞洲孩子成千上萬。也就是說,英語國家在教育上經過長期的耕耘已經打好基礎,亞洲人來享用現成,但是,當有現成的可以利用時,亞洲人本國的教育基礎又由誰去長期的耕耘呢?英美教育出來的孩子成材之後,繼續耕耘英美文化土壤的多,回頭來灌溉亞洲本土的少,於是強勢文化越強,弱勢文化繼續弱。大量的亞洲少年被送往國外就學,所凸顯的不是國際化的多元含意,反而是亞洲本土教育文化基礎的不健全,反而是強弱文化的對比與一元化的繼續。

與國際接軌是一種競賽,誰越快學會全球性思維,誰就越進步,但是,所謂國際主義,如果脫離了本土與傳統的觀照,就變成一種文化的虛無主義。風箏飛得再高,線,必須握在自己手裡,否則,怎麼知道那是誰的風箏呢?

堅持本土和傳統重要,不是出於狹義的民族主義,而是希望比較弱勢的文化傳統不至於被全球化統一,被現代化淘空,從而保持世界的豐富多元。

教孩子相信

從前被賦予太多的責任,今天,直率的年輕人對我說,龍應台,你們「三、四年級」的人背負了「救國救民」的十字架,但是我們「六、七年級」的人,對不起,不想背你們的十字架。我們唯一的十字架是「如何在成千上萬yahoo交友的照片中,找到一個自己最麻吉的伴侶。」
我啞然失笑。

誰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憂國憂民的呢?大學時代,有那麼多同齡人選擇過自己的日子:整天打麻將的、通宵跳舞的、到處找「麻吉伴侶」的、出了國就誓死不歸的、立志「玩物喪志」的、吃喝玩樂無所不為的。。。不管哪個時代,認真地心懷家國社會的總是少數,那少數中,學而有成的,又是少數;學而有成還對家國之思持之有恆而且加以實踐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社會的進步,是這些少數執著的人鍥而不捨的推動,發揮影響而造成的。大多數的人,就搭了進步的便車,順勢前行。
即使只是一個燈光迷炫、樂鼓沸騰的酒吧舞場,也不會憑空而來。在舞場存在以前,有人努力過,使這樣的狂歡文化被容許而不是被取締。然後,在「狂歡」的背後,必須有人制訂法規,有人做消防檢查,有人處理噪音,有人組織音響,有人籌備樂隊,有人清理垃圾,有人設計下水道。每一百個享受狂歡的人背後可能有一千個默默工作的人。

假設說「三、四年級」的人解決掉了專制的問題,現在的社會,是不是一個沒有問題以致於年輕人無可發揮的的社會?怎麼可能?貧富不均,是非混淆、公平與正義不明、權力與責任的規則混亂。。。我看見的是一個更複雜、更難理解、需要更高智慧去面對的未來。如果「六年級」的人覺得他們唯一的十字架就是尋找「麻吉伴侶」,那麼他的「輕」可能正是他不堪負荷的「重」呢。
沈重的「十字架」,不管是哪一個時代,總是在的;願意看見它而且去背負它的人,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年級」,總是少數人。重點是,那少數人不能沒有。
搭便車是容易的,但總得有人開車,而且是清醒地開,因為上車的可能是一群盡情完成自我、狂歡歸來的醉客。

凡是在謊言中長大的人,「不相信」是琢磨出來的智慧。可是「不相信」像硫酸一樣,可以溶解掉謊言,卻不能拿來為孩子烤蛋糕。要建立讓孩子世世代代生長的家園,是不能靠硫酸的。我們需要「相信」:相信政治人物的誠實,相信文明的不可或缺,相信自己腳踩的土地有人灌溉,相信沈重的十字架有人背起,相信在翻來覆去喧嘩浮躁的潮流中還是有一些恆久不變的東西,怎麼顛倒都不被腐蝕,譬如責任、品格、道德、勇氣。。。
教孩子重新學會「相信」──這十字架你說輕嗎?(本文節選自本書作者自序/時報文化提供)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新人間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硫酸不能烤蛋糕──如何教孩子再「相信」 05
輯一 五十年來家國
* 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台灣的內向性 
* 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 面對大海的時候 
* 當本土文化放出光芒
* 冷眼素書樓
* 兩個文人在台北
* 台北在發生中
* 是野馬,是耕牛,是春蠶──為雲門三十年而作
* 當權力在手
* 【對談】南北對抗還是對話
* 【演講】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

輯二 世紀初的文化論辯
Ⅰ、讀龍應台有感
* 文化的海,以及波的羅列──回應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  ◎向 陽
* 我的文化願景  ◎陳芳明
* 天地正風塵  ◎鍾 喬
* 一個客家人的本土觀  ◎李明輝
* 河洛人與孔子思想──為龍應台的台灣「文化精神分裂症」補註  ◎王曉波
* 一個大陸人看台灣  ◎王 丹
* 期待一個成熟的台灣  ◎張隆溪
* 快快開拓國際視野  ◎董 橋
* 全球化與台灣  ◎楊 渡
* 當我們從國際社會邊緣化──本土主義vs.國際化的焦慮感  ◎陸蓉之
Ⅱ、挑戰文化野火
* 一覺回到解嚴前,我看龍應台的〈五十年來家國〉  ◎郭力昕
* 流動的現實與「定錨」的超現實──以台灣霹靂火論龍應台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石計生
* 龍應台只是歐洲來的過客  ◎顧爾德
* 國家戀物癖  ◎紀大偉
* 「去中國化」不等於「去文化」──初步回應龍應台〈五十年來家國〉 ◎蕭艸梅
*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伊格言
* 處方簽開給誰  ◎劉維公
* 龍應台的中藥  ◎姚人多
Ⅲ、為觀點而爭
* 請給我們一點時間──六年級生也有野火  ◎黑 米
* 樂觀的條件在哪裡──試回應黑米先生的文章  ◎荒 魚
* 包袱太沉重,七年級的悲哀──讀〈五十年來家國〉有感  ◎Lemon
* 走出「以古非今者族」的時代!──回應龍應台「野火再燃」與眾家評論 ◎張伯宇
* 論證多元融和:談台灣埤塘──回應張伯宇之回應  ◎方偉達
* 想發光發亮,先廣開言路  ◎包淳亮
* 回抱海洋需要內陸重建──我看〈面對大海的時候〉  ◎宋國誠
* 龍應台與她的挑戰者──期待「論爭文化」的誕生  ◎黃瑞明

輯三 讀者有話說
* 三十封讀者來函
* 大陸讀者的論辯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28,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rein
/ 台灣台北
2010.01.12看rei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這個題目讓我期待很高,讀完後卻有些失望,書中龍應台的文章不多,但更多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讀者的回應,書寫者與閱讀者在書中劍擊、交錯,迸發出點點星火,期望可以更燎原
當然台灣已進步到現在這個地步,人人都有言論自由,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讀者更能挑戰發言的人,作家更要能接受批評,看到龍應台敢於集結這本書,更刊出原文,則讓人感受到她的勇氣
可以看,但有時會邊看邊罵...
毛頭
/ 台灣台北
2007.06.06看毛頭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龍應台先生的作品,向來都非常的具有深度和批判性。你可以不贊同她的論點,甚至有時認為她的觀念跟你不大相同,但是你仍然必須承認,她的文筆非常具有可看性,並且邏輯清楚、有內容。

簡短推薦∼值得一看
Fire
/ 台灣台北
2003.12.29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網路上看到「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很希望再次看到龍應台的書出版,終於讓我等到了!還沒有時間細細看這本書,不過,看到這麼多讀者對於龍小姐文章的回應,覺得十分有趣。誠心的希望這些想法以及回應不要只是淪為筆戰、自艾自憐,我相信有好多的人都在默默地努力著呢∼也期待龍應台有更多的文字繼續出現!
Tommy
/ 台灣基隆
2003.12.27
評鑑等級:

5顆星
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讓我的心靈昇華了
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讓我的理性奔馳了

透過龍應台的一言一行,為混亂社會,照亮了另一條的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