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精神王國的哲學與宗教交融: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節錄)
  人類古老的哲學和宗教都指向精神的王國,在這個超然但並非完全脫俗的王國裡,人並不全然按照他們在當下世俗社會中的規則生活,而是有更高的,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精神嚮往和道德指導。古人比我們今天更重視這樣的精神生活,對他們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雖不一定表現在哲學思考上,但肯定展現為宗教信仰。
  今天,這樣的精神王國對許多人已經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也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毫無影響。對此,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發出強烈的感嘆:「人往往對自已的精神有一種偏見,以為任何精神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或者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當我們感到自己被物質的東西和客觀的法則所包圍時,我們才會覺得心滿意足。其實,無論我們多麼藐視自己的情感,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所感覺到的巨大的外部世界,其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取決於我們的情感。某些東西之所以有趣,那是因為我們關心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如果我們對所感覺的那個世界毫無興趣,我們就會對它閉上眼晴」。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古代的宗教經典也就和閱讀古代的哲學經典一樣具有特別的意義。它讓我們可以回顧,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變成今天這樣單純是經濟和物質利益的動物之前,人類的祖先曾經如何把自己當作精神王國的子民,並按照它的理想約束自己人性中的貪婪、自私、暴戾、妒忌以及其他與精神理想不符或偏離的情感、衝動和行為。精神王國的理想對於信仰它的人們來說,並不是一種強迫力量,而是一種能夠表達自我選擇意志的存在形式。這種形式是自由的、合理的、以己及人的。誰只要發現它是神聖的、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誰就能夠使之成為現實,至少是部分的、暫時的實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生活。這和哲學對人的生活方式、道德價值和理想實現作用是同樣性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