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331098
托比.史都華
蔡?嫣
大塊文化
2025年11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4331098
  • 叢書系列:FROM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FROM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文化評論/社會觀察









    前言:狗眼看人低與德不配位

    第一章:其他測不準原理:每天都活在「也許」與「萬一」的選擇迷霧之中

    第二章:為不公平遊戲背書:再努力一點,不如贏在起跑點?

    第三章:加冕者:獎項、排名與名人背書促進地位流動

    第四章:幸運兒與你我凡人:一點小幸運創造巨大地位差距

    第五章: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金字塔頂端的美麗與哀愁

    第六章:弄假直到成真:為了上位不惜犯罪

    第七章:十字路口?AI時代或將地位體系重新洗牌



    致謝

    註解



    ?





    前言



    狗眼看人低與德不配位(節選)



      比較社會地位的濃霧




      社會地位所形成的階級制度,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結構,從古至今、世界各地都能發現其存在。公元前約一七五○年,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便已將人們劃分為上等人、平民與奴隸三個層級。在近代之前,歐洲社會普遍存在分為教士、貴族和平民的三級體系,各階層享有不同的法律權利、義務與特權,例如大革命前的法國。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東南亞與非洲許多社會中的類種姓系統,也都是以社會地位為基礎。



      地位在社會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致於感知地位排序高低的能力,似乎已透過演化,深深刻進我們的思維模式裡。早在兩歲的幼兒群體中,就能看到階層等級悄然形成;到了四歲,孩子已能準確評估他們朋友的地位,並判斷出誰在同儕當中更有影響力。大量實證研究也發現,即使是在新形成、或很快就會解散的群體中(例如研討會或瑜伽靜修營這類短期聚會),成員們也能在幾乎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迅速辨識出彼此擁有多少聲望。事實上,只需短短幾毫秒的觀察,我們便會本能地判斷出彼此的社會地位,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而在群體中逐漸形成一套階層秩序。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我們傾向依據一些明顯的線索(例如性別與體格)來判斷對方的地位,同時也會解讀各種社會文化上的暗示,例如穿著、職稱或學歷等。我們或許對彼此的人生故事一無所知,但卻幾乎能立刻看出這個群體中誰是「紅花」,誰是「綠葉」。



      受膏與加冕



      為了讓抽象的「地位」概念變得更具體,也為了說明與之相關的行為「地位的賦予與獲得」,我常引用一個經典例子。約三千年前,一群古代以色列人來到今日耶路撒冷舊城外的一處天然湧泉。他們可不是一群平民百姓為了打水而來,而是由以色列國王大衛之子所羅門(Solomon)、祭司撒督(Zadok)、希伯來先知拿單(Nathan)、一名高階軍官與王家護衛隊所組成的行列。這趟出行意義重大,攸關國家命運與歷史走向─為所羅門舉行登基儀式,正式繼承王位。

     

      所羅門遵照父親的吩咐,騎乘國王御用的騾子前往基訓泉(the spring of Gihon),象徵著大衛王的恩寵與祝福。抵達湧泉後,所羅門站到祭司撒督身旁。在先知拿單的見證下,撒督取出盛滿膏油的公羊角,部分倒在所羅門頭上,膏抹其頂。此刻,所羅門正式受膏為王,現場響起慶賀的號角,眾人齊聲高喊:「所羅門王萬歲!」一場《舊約》(Old Testament)風格的盛大慶典展開。正如《列王紀》(Books of Kings)所記載:「眾百姓跟隨他上前,吹著笛、歡欣鼓舞,聲音震動大地。」



      雖然這種在頭頂塗抹膏油的儀式在現代社會早已式微,但在聖經時代十分常見。受膏(anointment),是一種公開的象徵性加冕,用來宣告某人或某物被賦予特別、神聖且親近上帝的地位。藉由受膏禮,國王得以登基、祭司獲立神職,病人則象徵重獲健康;實體物品也會經由膏抹,以配得獻作聖用。有時,這項神聖儀式會依上帝旨意執行;不過多數時候,都是由祭司、先知或具權威者主動施行。在《舊約》中,受膏代表與過去徹底告別的轉捩點,使受膏者擢升至更高地位,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權柄、重要性,乃至更加幸福與安康。



      如今,類似「受膏」的加冕儀式依然存在。我們在各種場合中,仍可見到聲望崇高的個人或機構,透過隆重儀式任命他人晉升要職,或莊嚴地宣告他人地位的提升。例如,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為新任總統主持就職典禮,候任總統將手按在《聖經》上,正式宣誓就職。又如,高中與大學畢業典禮上,身穿繽紛長袍、頭戴誇張帽飾的貴賓,逐一唱名畢業生,接著頒授文憑,握手致意。畢業生走上講台、接受撥穗之前,仍只是學生;而在典禮之後,他們便擁有全新升級的身分。



      這些例子屬於少有的、象徵人生轉捩點的特殊時刻。然而,「受膏」現象遠不止於這些少數的正式儀式,它其實在日常中無所不在:有影響力的人或機構,不管是親自賞識某個人,或讓某個人、某件事物與自己產生關聯,都可能使其地位水漲船高。想想社會上有多少人的權威,其實都來自於聲望頂尖機構的加持:哈佛(Harvard)畢業律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美國海豹部隊(U.S. Navy SEAL)成員、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家、Google工程師、米其林星級(Michelin-starred)主廚、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獨唱家、坎城影展(Cannes)得獎導演……這些人都是獲得機構「加冕」的代表。反過來,他們也因此擁有了背書的權力,讓其他人事物跟著沾光,進而形成一張龐大的聲望關係網。如果你有朋友是大都會歌劇院的歌手,或是哈佛畢業的律師,光是與這些人有所往來,你也能抬高身價。隨著這張蜘蛛網般的背書網絡不斷發展,地位也會從擁有聲望者身上,流轉到那些仍在向上攀升者的手中。



      同樣地,如果你在一家知名企業任職、就讀一所具地方名望的大學、住在某個有名的社區、加入一支受矚目的隊伍,或是隸屬於其他帶有地位光環的社交群體,而你的聲譽也因而受益,那麼你也可以說是獲得「加冕」了。這種現象並不只會發生在上流社會,任何上過國中的人都知道,風雲人物只要在午餐時主動邀請某個害羞或書呆子型的同學同桌,就足以讓後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升。這種現象同樣發生在職場與朋友圈中,也存在於監獄、精神病院與養老院等場域中。幾乎所有的群體互動場景裡,我們都能見到,某些人因與地位顯赫的人或機構有所關聯,而在群體中享有更高的地位。



      名望價值化



      我們也許有不少人曾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加冕」,實際上,所有人都活在同一套決定「誰擁有地位」的規則中,這套系統會加冕某些人或機構,卻將其他人邊緣化。每當我們按照社會規範行事時,便是在實踐這套遊戲規則。因為社會規範就是我們所有行為的指導準則,定義了哪些行為是被期待、被允許,或是被禁止的,而社會規範也往往奠基於既有的地位階級制度之上。舉例來說,在商務午餐時讓老闆先開口,看起來是明智之舉,因為這通常會被認為是尊重的表現;而當你暫時閉上嘴、等待他們開啟談話時,其實也等同於默認了他們的地位比你高。仔細想想,許多互動細節,像是誰可以打斷誰說話、誰該專心傾聽、誰需要使用敬稱、誰可以穿某種服裝……其實都受到地位等級的左右。



      同樣地,我們做選擇時,總會不自覺地看重那些早已獲得「加冕」的人與機構,並在無形中強化他們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某件事物「好不好」的評價,我們談論它的頻率、轉發它的內容、讚賞它的程度、對它的渴望、注意力與資源的分配,往往不是基於它本身的特質或價值,而是取決於,與它最密切相關的人或機構擁有多少聲望。在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生活節奏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依據創作者「是誰」、我們「如何看待那個人」,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優劣,來賦予事物價值。這種思考模式早已深植於認知中,成了我們判斷的預設模式,卻往往未被察覺。多數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根據與某件事物相關的人或機構的聲望來評價它,與根據它本身的特質做出判斷,兩者其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種潛藏在日常中的判斷捷徑,普遍得令人驚訝,我還給它取了個名字:「名望價值化」(The Big Shift)。



      評價判斷的依據從本質價值轉向身分地位,看似無害,實則影響深遠。在「名望價值化」如此普遍的今日,「加冕」機制正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經濟市場、社會互動,甚至左右個人的機遇與命運。「名望價值化」往往催生「愈受青睞,愈會成功」的現象,使受膏者得以穩居令人稱羨的社會地位;也導致在看似平等的場域中,滋生出極端不平等的荒謬後果,因為潛藏其中的社會機制,將少數人推上高峰的同時,也使更多人深陷底層,難以翻身。



      要知道,「加冕」現象的本質是:身居社會高位、享有聲望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更多、更優質的機會。但受冕者之所以能占盡優勢,不全是因為他們真的特別優秀,有時,正是名望本身,讓他們在競逐資源和關注的過程中,獲得額外優勢。我們常常因為某個作品出自名人之手,便理所當然地認定它是好作品,然後又因這項作品受到肯定,進一步強化這位創作者的地位。看見這個循環了嗎?對原本就站在高處的人來說,聲望的累積幾乎是順理成章,既然本來就在起跑點領先,勝利也是理所當然。而「名望價值化」所帶來的正是這樣的結構性優勢─只要你已經擁有一定地位,就會有愈來愈多人以此為前提來評價你,讓你愈走愈順。也正因為我們對「名望價值化」的默默接受與習以為常,「加冕」現象才得以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這幾年,特權和世襲貧窮等議題雖然討論得沸沸揚揚,但許多人內心深處還是相信,成功主要來自個人的努力與拚勁。但這並非現實的全貌。事實是,我們愈聲名顯赫,愈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寬容,從而得到更多進一步躍升的機會;反過來,當我們身處社會底層,就會時常被認為能力不足。一次又一次不被看好,久而久之也會讓我們失去自信,進而削弱成功的可能。而當所有條件始終對我們不利,不只是別人,連我們自己都可能不再願意為未來投注心力,結果更可能被困在社會底層,遲遲無法翻身。



    ?




    其 他 著 作
    1. 那些書店這些人:書店如何形塑文化與生活,獻給書店與書店員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