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暢銷經典,首部全解讀版
咖啡因與紀伯倫跨時空的《先知》邂逅
咖啡因與紀伯倫跨時空的《先知》邂逅
★★★先知推薦★★★
王聰威(作家)、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邱昊奇(導演+演員)
科技讓世界變快,但人心依舊迷路。
紀伯倫用詩意的散文,安靜地提醒我們,
真正的自由與答案,不在遠方的高塔,
而在日常吃飯、睡覺、哭泣、愛人時的微光裡。
本書將帶你與《先知》同行,讓百年前的星光,照亮此刻的你。
船來了,不是逼你跳下水,
而是邀請你學會划槳,
請帶著你的傷、你的重、你的愛,勇敢啟航。
別急著規劃完美的航線,
真正的自由是放下地圖,
讓靈魂成為辨識風向的帆。
如果你在人生轉彎、情感失落、對未來感到茫然;
如果你正在愛、正在痛、想學會放手與接納;
這本書是給迷路的靈魂的一盞燈。
當你感到焦慮、孤獨、害怕分離、面對婚姻與孩子無所適從;
或對工作與自我價值失落時,
這本書能給你不急於給答案的指引,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本書特色:
1.以現代語言重譯百年前經典《先知》。
2.每章都有「與先知同行」單元,連結現代讀者的生活處境。
3.透過「自我練習」引導,將詩意落實於行動。
4.搭配詩意語句與哲學交叉解說,古今對話。
5.適合反覆翻讀,每次閱讀都有不同深度啟發。
本書以「先知經典章節」為脈絡,每章先呈現紀伯倫原文詩意,
再由作者以現代語言解析、延伸故事與心理啟發,
並搭配可實作的自我對話練習,幫助讀者將哲理內化於生活。
【自序】尋找穿越百年的星光,讓紀伯倫接住你
《先知》是影響我至深的一本書,幾乎每次談戀愛,我總會送「他」一本,然而,沒有一個「他」看完過。我曾失望,但後來我才明白,有些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遇見」的。紀伯倫的句子便是如此,安靜地蹲踞在紙頁間,在你人生墜落之時,躍出來接住你。
當我為初戀哭泣,紀伯倫說:
「愛會為你加冕,也會將你釘上十字架;愛助你成長如樹,也修剪你的枝葉。」我才明白愛並非只有甜美,必伴隨著疼痛,唯有痛過、傷過,才是真的被愛過。
當我害怕啟程遠方,紀伯倫說:
「別離之際,才能丈量出愛的深度。」
當我恐懼未來,紀伯倫提醒我:
「昨日不過是今日的記憶,明日也不過是此刻的夢。」
踏入婚姻後,我害怕失去自由、失去自己,紀伯倫告訴我:
「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當你們緊緊擁抱,請為彼此留點呼吸的空間,
好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飛舞。」
當我在善惡之間掙扎,無法接受灰色地帶,紀伯倫點醒我,善惡並非對立:
「惡不過是善在飢渴中扭曲的倒影。」
「你們的善有千萬種形態,而在你不善之時,你也非惡人。」
當我因人生起落痛苦時,紀伯倫勸慰我:
「你的痛苦,是包裹你理解的殼正在碎裂。
正如果實的核必須破裂,果仁才能曬到陽光。
你也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擺脫黑暗,
當你因裂開而受傷,其實是你終於碰觸到真實的自己。」
當我生活疲累,想要擺脫一切、追尋自由,紀伯倫對我說:
「真正的自由不在無憂無慮的白晝、無哀無痛的黑夜,
而是在被生活的重擔環抱,憂慮恐懼如藤蔓纏身,
仍能無拘無束地穿越荊棘,赤裸地負重奮起。」
人生光陰裡的每一次迷惘,紀伯倫都提供了思索的方向,甚至提醒我:
「朦朧渾沌是萬物的開端,而非盡頭。」
所有的確信,最初都來自混沌;所有的明白,也曾源於迷惑。所以不必急著釐清一切,也不必強求所有事物都有明確的答案。
他不提供便捷的解答,也不強塞他的思想,而是引導你找尋通往答案的地圖。
我常想,若紀伯倫活在現世,會怎麼寫LINE的已讀不回?怎麼看捷運上低頭滑手機的人群?怎麼描述我們拚命按讚,卻按不掉內心的空洞?現在的你我和我們的孩子們,更需要這張地圖。我想做一張比較大眾化的地圖,用比較清晰的線條繪製,讓人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有人問:「百年前的地圖,還能照亮現在嗎?」
科技讓世界變快,但人心依然會迷失;社群媒體串起千萬人,孤獨卻從未消失。紀伯倫早已預言了這一切,他說:
「耽溺安逸的飢渴謀殺了靈魂的烈焰,卻在葬禮上咧嘴遊行。」
他警告:
「當你不再與自己的思緒和平共處,你便開始說話。
當你無法安居於心的獨處,你便寄居唇舌,
聲音成了逃避,言語成了消遣。」
他的文字像一盞不滅的燈,提醒我們:真正的答案,不在遠方的高塔,而在吃飯、睡覺的日常。紀伯倫字裡行間的星光,穿過百年,依然在我們眼裡閃爍。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Jubran Khalil Jubran)生於一八八三年一月六日,是一位真正的自由思想者,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人與哲學思想家之一。他出生貧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先知》,不僅是一部詩歌作品,更是一份充滿靈性與智慧的生命指南。
紀伯倫在散文與詩歌之間自由穿梭,創造出一種極具音樂感與節奏性的「散文詩」形式。他不拘泥於宗教教條、社會規範或文學格式,讓每一個詞語都成為流動的情感與思想的載體。這種對形式的解放精神,使他的文字既溫柔又有力,既個人又普世。
他從來不主張一套「正確」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他鼓勵人們信任自己的內心,尋找屬於自己的真理。
正如他所說:「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
這句話象徵著他對生命自主性的深刻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靈魂,擁有選擇自己道路的權利。
他擅長以自然為隱喻,將抽象哲理轉化為具象詩意,用風、海、山、樹木、鳥類等自然元素描繪人類情感,透過自然現象展現生命流轉、生死循環與宇宙秩序。這種以自然為鏡的敘事方式,讓人們更容易理解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理,也讓哲學變得更加和藹可親。
他強調「覺察」而非「教導」,從不自居為「老師」或「導師」,而是一個「傾聽者」。他相信真正的啟發來自內在的覺察,而非外在的灌輸。最好的學習,是自我發現;最好的改變,是自願覺醒。
他尊重人性的矛盾與完整,接受人的脆弱與堅強、悲傷與喜悅、恐懼與勇氣,鼓勵人們擁抱生命,包容自己的一切,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甚至時常顛覆一般傳統的想法,光陰飛逝,他卻沒有老去,反而像是個住在我們隔壁街道的現代人。
他出生於黎巴嫩,在美國生活多年,深受阿拉伯文化與西方哲學的雙重影響。他的作品融合了東方的靈性與西方的理性,談論的主題如愛、孤獨、自由、死亡、信仰等,跨越國界與時代,無論是哪一國、哪一代的人,都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鳴。
紀伯倫最溫柔之處,在於他從不教人「該怎麼活」,只輕聲提醒:「別忘了你本來就會呼吸。」那些關於愛、自由、時間、友誼、告別的篇章,其實都在呼喚我們回到最初的自己:那個敢在雨裡奔跑,敢為一朵野花駐足,敢對星空發問的孩子。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在捷運上發呆的人、在加班夜嘆氣的人、在鏡子前懷疑自己的人。它無法提供捷徑,只願成為一塊浮木,讓你暫歇;或是成為一面鏡子,照見你早已擁有的光。又或者,在你虛弱無力之時,讓紀伯倫接住你。更希望,未來我們能接住自己,接住彼此。
願這本書不是終點,而是你與《先知》相遇的起點,畢竟所有偉大的靈魂,都該反覆迷路,反覆重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