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八版序
國際新聞場域中,韓半島一直是「頻繁活動」的板塊--我指的不是地震,而是發生重大事件或巨大變化的頻率。
韓戰後的半島現代史中,南韓從戰爭灰燼中重建,歷經社會動盪到長期軍事獨裁統治,雖然締造出經濟起飛的成果,卻仍抵擋不住民眾要求民主的渴望,最後示威浪潮推倒了威權執政。
民主化將近十年,南韓又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國家瀕臨破產邊緣,最後卻只花了數年時間重新整頓並恢復正常。從此開始,我們逐漸看到南韓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星已成世界手機市佔率數一數二的品牌,現代與起亞則積極打破過往由日本或歐美品牌壟斷的局面,搶攻全球汽車市場;「韓流」影視文化風行,韓綜、韓劇、韓影與韓樂,成為許多海外閱聽眾日常生活娛樂與消遣的大宗;南韓化妝品與醫美技術,則讓各國男女趨之若鶩。
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南韓存在著極度的貧富不均、性別不平等與社會階級矛盾;另外,多位卸任與現任總統,遭判重刑或彈劾,每每讓人看了錯愕且驚訝。而在擁有世界一流硬體設施的同時,南韓卻每隔幾年就發生死傷慘重的大型公安意外。這個國家締造許多舉世奇蹟,卻也時常讓人瞠目結舌。
而北韓則是另一個極端。在半島分裂後,北韓逐漸走向封閉鎖國,引入並效法「個人崇拜」,將持掌政權的金氏家族神格化,再透過嚴密的監控體系,將各種對當局統治不穩定的因素予以移除,肅清各派系與政敵。此番體制,在共產主義與專政的宗主國蘇聯垮臺後,仍維持至今。
和南韓不同的是,極權專制的北韓,雖然很快在戰後重建起來,卻因統制經濟的失敗,將預算過分集中投入至國防軍事上,導致民生凋敝,最後造成大規模饑荒。但北韓在經濟破敗的同時,仍不時向南韓與美國文攻武嚇。這個世界上最孤立、也最難以探聽內情的國家,每每有任何舉動,都會成為媒體焦點。
我擔任駐韓記者已邁入第十二年,歷經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尹錫悅四任南韓總統、共兩次政權輪替,還有北韓第三代的金正恩長期執政見證過韓半島高潮迭起的許多瞬間。我一直將南北韓新聞,當作自己的「家鄉事」報導,希望盡可能鉅細靡遺且深入淺出地,將這些報導帶給臺灣與華人世界的閱聽眾知曉。
而這些曾經的「新聞」,現在已成「歷史」。我有幸透過本書,將我過往於採訪現場與新聞工作場域中,所目睹或處理過的內容,一一重新回溯,並為這些重大事件賦予意義與價值。
當「韓製品」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當大家每天不斷討論自己喜歡的南韓偶像、音樂與節目;當眾人漸趨頻繁地來到南韓旅遊;當各位對金正恩領導的北韓投以獵奇眼光的同時,不太有人會真正去思考,是什麼環境因素造就當今韓半島的此番樣態?在崇拜南韓的光鮮亮麗並想偷窺北韓有什麼更吸引眼球之事,同時,其實鮮少有人認真檢視,這兩個國家背後的隱憂與可能性,這是令我覺得惋惜的。
《韓國史》的後半部,我為大家好好梳理最近這十二年的韓半島巨變,期待這些內容,能促成臺灣與華人世界讀者對韓半島有系統性的理解,並在看到他者經驗時,思考那些是我們的長處或優勢,而有那些是我們該記取教訓學習的。
?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