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進出柴達木:毛澤東時代一個倖存者的回憶•荒原的隱私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787
魏燮中
新銳文創
2025年10月22日
197.00 元
HK$ 167.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326787
叢書系列:
血歷史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7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血歷史
分
類
人文社科
>
傳記/自傳
>
毛澤東及中國近/當代人物
同
類
書
推
薦
一個香港知識分子五十年見聞:黃景強回憶錄
左舜生回憶錄
尋道者趙紫陽(下)
尋道者趙紫陽(上)
尋道者趙紫陽(上+下)套書
目
錄
代序 沉積在柴達木的生命痛史——讀魏燮中回憶錄《進出柴達木》�艾曉明
前言
●荒原的隱私
引子 一個囚徒的作家夢
第一章 到達噶爾穆
第二章 荒原上的掙扎
第三章 政治犯的毀滅
第四章 過三關之一:「認罪服法關」
第五章 「過三關」之二:「勞動關」
第六章 「過三關」之三:「思想改造關」(上)——石教授的故事
第七章 「過三關」之三:「思想改造關」(下)——「東風無力百花殘」事件
第八章 逃亡幻想曲
第九章 改造我們的人
第十章 「萬事莫認真」
第十一章 神偷傳奇
第十二章 動物悲歌
第十三章 人之初
第十四章 改善從惡
第十五章 報應
第十六章 追錶
第十七章 探親途中
第十八章 勞改隊裡的佛系人物
第十九章 無痛的塵緣
第二十章 嫖娘娘
第二十一章 女人花
第二十二章 我們結婚了
第二十三章 命運的轉折
第二十四章 暮年回首
終章 重返德令哈
●附錄一
一案兩友,皓首重逢
六十五年後的相聚�胡獵獵
內在之美——再見好友顧運新�魏燮中
按住那枝如椽巨筆�張曉晴
●附錄二 魏燮中冤案相關文書
●附錄三 「回首向來蕭瑟處」——訪問魏燮中摯友顧運新�艾曉明
序
代序
沉積在柴達木的生命痛史——讀魏燮中回憶錄《進出柴達木》節錄
艾曉明
一、湮沒在農場的名字
柴達木在哪裡?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一節中有這樣的介紹: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二十五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如今,在有關青海旅遊的網頁中,柴達木盆地被譽為大自然的傑作、青海高原的瑰寶、「祖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的德令哈,更被描述為一座「浪漫詩城」,其實在那裡,詩人海子不過是匆匆過客。
柴達木的社會史在魏燮中的書裡留下了真實的一頁,那裡曾經是很多勞改農場的誕生興盛之地,在民間的歷史研究者和從那裡歸來的倖存者中,這個地方還有另一個名字:中國的「格拉古」群島遺址。
青海自1951年7月開始正式建立勞改工作專門機構,那時青海本省的犯人只有四千餘人。到1952年,根據全國第一次勞改工作會議關於「穩步地、分期分批向地廣人稀地區轉移」的精神,從鄰省甘肅首批調入數百名犯人。到1954年,第一個大型勞改農場——德令哈農場建立,「從此踏上以調入犯人為主要改造對象,帶動勞改事業全面發展的道路。」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被各種政治運動清除出來的「罪犯」,一批又一批被發配到這裡勞改,後來又有勞教者被送到這裡。「文革」結束後,平反冤假錯案在1979年開始,本書作者是在1980年獲得平反後離開的。他親歷的那個時代,無數蒙冤者在勞改中歷劫,他們的生命湮沒於戈壁黃沙之下。
有關集中營寫作,義大利作家普利莫•萊維是一個標誌性作家,他被抓進集中營時,大學畢業才兩年,年僅二十四歲。如果要做一個比較,魏燮中比他更年輕。被劃右派後,他為逃避送勞教的命運,試圖越境逃亡香港而被捕,此時他大學未畢業,年僅二十三歲。萊維在集中營裡度過了十一個月,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中不斷回顧的寫作內容。魏燮中在西部勞改農場,度過了整整二十二年。這位志在文學的作者,雖然籍籍無名,但他對這段苦難歷程的思索,同樣持續了一生。
然而在此地,倖存者有關勞改營的記錄,遠非萊維的寫作那樣幸運,很多作品不能出版,遑論進入經典。
對於萊維,他寫作的那段歷史,反人類的力量已經戰敗,戰犯受到了審判。而在另一端的時空中,過去的歷史,面目遠非清晰,而且,它還在被重寫。
德令哈,這裡曾經建起青海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勞改農場;它是本書作者第二次服刑和最終走出的站點。我曾去那裡看過風景,當年的監獄囚舍早已騰空,就業人員住過的平房,或者成為後來的移民養殖者的牛圈、羊圈,或者被堆放了雜物。一些乾打壘的屋舍坍塌已久,從殘存的門框屋椽看過去,只有荒草在風中搖盪。
如今,如果你有機會到德令哈旅遊,一個重要景點是柯魯柯農墾文化風情小鎮,過去這裡是農場最高權力機關──德令哈總場的場部所在地,高居於數萬囚徒之上的管轄機關就在這裡。
小鎮裡最高的建築是場部大禮堂,它依然高大氣派,作者魏燮中在《進出柴達木》的第二部《荒原的隱私》裡描寫過他當年參與修建的情景。這座仿蘇聯建築風格的大禮堂,磚混結構,三角形大屋頂;幾乎每個農場都能看到這種風格的標誌性建築。大禮堂的正面牆頂上依然豎立著九個紅色大字:「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禮堂前面矗立著領袖毛澤東的大型塑像,從馬路對面看過去,塑像的底座高達禮堂二層樓的窗戶,領袖形象的大半身都在禮堂的屋頂之上,背襯著高原特有的藍天,真彷彿頂天立地一般。
我在疫情過後來到小鎮,封城與解封在每個地方都是起伏不定,明顯影響了旅遊的行情。街道兩邊的平房經過翻修,乾淨整潔,只是周圍顯得很空,店鋪也少,遊人更少。所謂勞改,所謂囚徒,問現在鎮上的居民,很多人都只是耳聞,不知其詳。我彷彿徜徉在蘇聯小說所描寫的集體農莊佈景中,農場不再,那時的生活景象已無法重建了。
沿著一條過道往學校方向走,那裡是魏燮中曾短暫任教過的原農場子弟中學。向南再走出幾十米,當地人指點給我和朋友,那是過去的墳地。
墳地裡埋著的人,是沒能回到家鄉的囚徒。四十多年前,另一位德令哈的倖存者向承鑒,平反後離開農場前,他去那裡祭奠難友;突然,幾只正在吞噬屍骨的野狗竄出來,嚇了他一大跳。屍衣狼藉,墳塚不少已成空穴。他歎道:
人們啊,千萬不要目睹這個墳場!如果沒有恒定的信念、堅韌的神經,只要睹一眼,你會發瘋,會自殺!
我踏上這塊墳地時,眼前已不是向先生看到過的景象了。墳場靠近道路的地方,新來的移民種上了大片的枸杞。但他們把原來的墳地空了出來,沒有去打擾亡靈。於是在成片枸杞的另一邊,含有礫石的沙地上土堆起伏,看得出原來那裡是一排排並列的墳堆,上面稀稀拉拉地長著一蓬蓬駱駝刺。在成排的墳堆旁邊,不時可見完整程度不一的磚塊,上面標記了死者的信息。磚塊上的字都是手刻的,只有籍貫和名字,提示了死者的來路:
陝西 張毓新
河南 方欽德
青海 格尕
陝西 何志明
甘肅 岳士輔
青海 萬德大
河南 郭志興
河南 李希皋(*根據字跡推測)
山東 于桂華
廣東 蔡輝
河南 溫?元
河南 方志榮
廣東 梁洪長
還有一些磚塊、土碑和木牌,由於風化,上面曾經有過的標記都消失了。一塊磚頭上姓氏模糊了,只餘下名字:林生。
一塊薄薄的石碑倒在地上,表面已經裂開,上面的字跡大體可以辨認得出:
江蘇蘇州市吉由巷12號
生於一九一九年 卒於七八年
宋勁秋先生之墓
同學盧振堅敬立
妻 齊夢 女 小宋
這位宋先生,終年五十九歲,他在這裡經歷了什麼?他的同學盧先生,往返兩千六百多公里為他立碑,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生死情誼?他的妻子和女兒的名字,為什麼留在「敬立」之後?女兒小宋,可曾知道父親的經歷?
長眠於此的不歸者,無人知曉他們是誰家的兒子或父兄。如果沒有人寫出他們的故事,如果沒有人來紀念他們,他們就好像沒有存在過一樣,徒有磚塊上的名字。殘餘的名字,早晚也會隨時光風化,湮沒於無形。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