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節錄)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在這個選擇無所不在的時代,每天醒來,我們都在參與一場又一場的賽局。從早餐要不要喝咖啡開始,到上班途中選擇哪條路能節省時間,再到會議上如何回應上司的提問,甚至是晚上要不要點開那個購物網站的折扣廣告,無一不是策略性的抉擇。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其實都隱藏著與他人互動、與自己拉鋸的博弈思維。
  然而,當我們談到「賽局理論」時,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數學公式、嚴謹推導、象牙塔裡的研究。對多數人而言,這門學問似乎與生活相去甚遠。這正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把冷冰冰的理論轉化為日常可見、人人能用的智慧。
  我常想起經濟學家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精神:「衝突與合作並存於人類行為的核心。」我們的一生,無非是無數次衝突與合作的交織。賽局理論若僅停留於高深學術,便錯過了它最該發揮影響力的地方──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發現:原來自己早已是「賽局玩家」,只差沒有一副清楚的地圖去理解遊戲規則。
  與其他賽局書的不同
  市面上的賽局書籍不在少數,有些偏重於數學推演,有些強調商戰策略,也有些以歷史與國際政治為舞臺,展示國與國的角力。這些書固然精彩,但對多數人來說,往往存在距離感。讀者可能會感嘆:「原理我懂,但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生活賽局學》正是要補上這一塊。它不談遙不可及的國際談判,也不強調艱澀難懂的模型,而是專注於家庭、友情、愛情、職場、消費等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的場景。比方說,夫妻如何協調家務分工,朋友之間如何避免「搭便車」,同事間如何在合作與競爭間拿捏分寸,甚至在疫情危機下如何做出影響彼此安全的選擇,這些情境都是讀者熟悉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心理學與賽局理論的結合。傳統的賽局書籍常以「完全理性人」為前提,但現實生活裡,我們充滿情緒、偏見與認知盲點。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早已指出,人類的決策並非總是理性,而是深受情境與情緒影響。因此,本書在解釋策略時,會同時揭示人心的運作,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為何會在某些情境下「非理性」,並提供修正與調整的方法。
  換言之,《生活賽局學》不僅是一部談策略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自我覺察與心理成長的書。它邀請讀者不只是成為精明的「算計者」,更要成為懂得合作、懂得長遠思維的生活智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