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位常被誤解的妙人
第一篇、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做自己。
˙寓言——一個故事,寄寓聖言
˙鯤是大魚嗎?鵬是大鳥嗎?——一個故事,三重立意
˙北冥雖大,豈是囚我之所?——第一種視角:講述者點出問題的內核
˙《齊諧》的記錄,成就的記錄——第二種視角:旁觀者只關注成功的光鮮
˙大鵬看到了野馬與塵埃——第三種視角:當事者關心成長與未來
˙鯤化為鵬的自我總結——第三種視角(續):當事者善於總結經驗
˙蜩與學鳩心虛而嘲笑——第四種視角:退縮者慣於自我安慰
˙湯以鯤鵬故事為教材——第五種視角:有志者善於抓住要點
˙宋榮子猶然笑之,列子猶然等待——故事餘音:天地依然廣闊,猶非鯤鵬所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立言小結:三種準則,因人而異
˙許由拒絕越俎代庖——逍遙遊寓言之一:天下雖大,非吾所用??
˙藐姑射之山何必爭執——逍遙遊寓言之二:未知之事,非我所議
˙不龜手之藥有用還是無用——逍遙遊寓言之三:若有大知,便成大用
˙無何有之鄉即是我心——逍遙遊寓言之四:若知天道,便是逍遙
第二篇、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作外物,一種叫作內心。
˙吾喪我——認識之一:「吾」與「我」的不同
˙人籟、地籟、天籟——認識之二:天籟是天道的呈現
˙樂出虛,蒸成菌——認識之三:天籟使人喪我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認識之四:天道之中有我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認識之五:生命短暫,要尋找自我
˙人亦有不芒者乎?——認識之六:雖然迷茫,也要前行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以明」戒律之一:不可陷於爭執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以明」戒律之二:不可陷於外物之是非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以明」戒律之三:不可陷於思辨之名
˙「用」和「庸」的區別——「以明」法則之一:庸而不用
˙朝三暮四,和之以是非——「以明」法則之二:兩行其道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以明」戒律之四:不可陷於成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明」戒律之五:不可陷於言論
˙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以明」法則之三: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葆光——「以明」法則之四: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陷於戰爭煩惱的堯——齊物論寓言之一:莫陷於外物
˙懵懂無知的嚙缺——齊物論寓言之二:莫陷於他人,莫陷於定見
˙勤奮好學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莫陷於學,莫陷於言
˙迅速領悟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續):和之以天倪
˙人即是影,影即罔兩——齊物論寓言之四:身則物化,心則以明
第三篇、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養生主旨之一:不妄隨,不妄知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養生主旨之二:緣督以為經
˙庖丁解牛,妙在養生——養生主旨之三:遊刃有餘,善刀藏之
˙右師參悟天道——養生主寓言之一:天為督脈,人為旁脈
˙澤雉不願為王——養生主寓言之二:我為督脈,王為旁脈
˙秦失三號而出——養生主寓言之三:生為督脈,死為旁脈
˙指窮於為薪——養生主寓言之四:火為督脈,薪為旁脈
˙火傳不知其盡——《莊子.內篇》結尾之一:立言為薪,天道為火
第四篇、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我如薄刃,逍遙而行。
˙孔子詰問顏回之行程——人間世戒律之一:道不欲雜,緣督以為經
˙內直外虛與內直外曲——人間世戒律之二:困於成心,皆不可取
˙心齋勝於一切——人間世法則之一:欲做之事,無心為之
˙孔子勉勵葉公子高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二:必做之事,盡心為之
˙蘧伯玉教導顏闔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三:待做之事,隨而化之
˙螳臂不當車,養虎不觸怒,愛馬不驕溺——人間世戒律之三:不縱於己,不縱於人
˙三樣事情,三種手段——人間世立言小結:事有緩急,方法各異,全在於心
˙匠石與弟子評價不材之樹——人間世寓言之一:世間總有非議,我心自有堅持
˙世人以為不祥,神人以為大祥——人間世寓言之二:世人注重形德,我自支離不材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人間世寓言之三:身處亂世,無用即大用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人間世全篇總結:人道存身,天道修心
第五篇、德充符�命運無常,我自成聖,身即外物,以德充之。
˙孔子能夠理解兀者王駘——德充符故事之一:身有缺陷,能成聖人
˙子產開始理解兀者申徒嘉——德充符故事之二:身有缺陷,無關悟道
˙孔子不能理解兀者叔山無趾——德充符故事之三:心有缺陷,猶如天刑,難以彌補
˙孔子看似理解惡人哀駘它——德充符故事之四:才全而德不形
˙四個故事,七種符命——德充符故事小結:身刑不足為奇,心刑無法彌補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德充符寓言之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人故無情——德充符寓言之二: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德充符全篇總結:身即外物,以德充之
第六篇、大宗師�既有真人之悟,便得真人之道。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大宗師論述之一(前提):先有真人,然後有真知
˙真人的定義——大宗師論述之二(法則):天與人不相勝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論述之三(阻礙):心有天道,才有江湖之大
˙問道之路——大宗師論述之四(方法):道可悟,不可學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
˙大宗師之路——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
˙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大宗師寓言之一:勘破生死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大宗師寓言之二:無物於心
˙孟孫才不哀其母——大宗師寓言之三:不拘於禮
˙意而子一心求道——大宗師寓言之四:不拘於過往
˙顏回先於孔子坐忘——大宗師寓言之五:不拘於先後
˙子桑尚未領悟——大宗師寓言之六:求道之阻礙唯有自己
˙逍遙並非唾手可得——《莊子.內篇》結尾之二:不逍遙,則困苦
第七篇、應帝王�縱然你有帝王之術,怎能敵我千般萬化。
˙蒲衣子潛移默化——第一層深意:因材施教
˙蒲衣子以己為馬牛——第二層深意:未始入於非人
˙莊子的隱藏寄語——第三層深意:寫《應帝王》一篇的緣由
˙是「德」還是「欺德」?——帝王術要點之一:非人之化,使人逃避
˙遊訪天下,還是遊心於淡?——帝王術要點之二:不必求問於人,只需求道於己
˙學道不倦,還是遊於無有?——帝王術要點之三:不必勞心勞力,只須立乎不測
˙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應帝王立言小結:明王之治,使物自喜
˙深不可測之境——《莊子.內篇》結尾之三:人道沒有止境,天道沒有止境
˙儵忽鑿竅,渾沌死——《莊子.內篇》真正的結尾:無中生有,有中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