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8516
新共和通訊
時報出版
2025年10月14日
173.00  元
HK$ 147.05  






ISBN:9786264198516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C 歷史與現場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治評論 >









    推薦序?

    九州風氣恃風雷|管中閔

    一個國民黨,各自表述|涂豐恩



    前言

    走出國民黨的論述荒原

    導論

    打破神壇,照見黨史的真正價值



    歷史與理念

    吳展良|孫文思想:內涵演變與歷史實踐

    杜心武|何謂中華?民族與疆域的建構

    杜心武|何謂民國?國體與政體的掙扎

    徐振國|第三國際共黨,與國民黨的競合周旋

    郭岱君|重探抗戰史:四個關鍵問題

    許劍虹|飄蕩在台的汪精衛幽魂:主戰/ 主和的辯證

    張若彤|從二二八研究,談國民黨的轉型正義

    楊維真|中華民國憲法,是怎麼煉成的?

    林孝庭|中華民國在台灣:正當性的危機與再造

    徐振國|從民生主義到戰後台灣經濟路徑



    黨務與在地

    新共和|導論:國民黨病徵在哪,如何重設計?

    李光儀|藍營論述何以蒼白?

    林泉忠|國家論述危機,與國民黨的四種路線

    張智瑋|數位時代的巨浪,國民黨如何因應

    李縉穎|黨產斷流,地方組織的困境與轉型倡議

    徐弘庭|國民黨的世代困境:政黨行銷、組織與人才甄補

    倬? ? 壬|從社會力介面,看藍綠政黨博弈

    鍾秀?|宮廟與政治:信仰的本土化,與崛起的台灣認同

    江怡臻|國民黨轉型路口:青年參政、城市治理、政治文化

    牛喣庭|從跑攤博暖到相信人民:議題導向的地方經營

    史勤勇|以空間治理,重建話語權與公民信任



    世界與兩岸

    新共和|導論:面對世界、定錨兩岸的國民黨

    黃介正|中國國民黨與美國:跨越百年的理念夥伴

    林泉忠|「師、敵、友」的辯證:國民黨對日關係變遷

    蕭旭岑|國民黨還「反共」嗎?國共關係的典範轉移

    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

    寇健文|習近平的政治觀、敵人與使命感

    何? ? 方|兩岸的芬蘭鏡鑑,與台灣的共識三角

    揭? ? 仲|兩岸戰雲下,國防政策再思考

    董佳瑜|海外台青,國民黨如何重建連結?

    李厚穎|以志願者網絡,重啟國民黨海外工作

    李可心|以國際援助,替台灣外交突圍

    林中興|中華民國的攻勢論述:從民主臺灣到自由中國



    新共和|重構國民黨價值的備忘錄

    附錄:《新共和通訊》宣言






    推薦序1



    九州風氣恃風雷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歷史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在大陸時期,國民黨經歷過北伐成功和抗戰勝利的高峰,也經歷過倉皇辭廟,敗走海隅的低谷。在臺灣時期,國民黨帶領大家挺過各種軍事威脅和外交退卻的驚濤駭浪,同時創造了傲人的經濟成就,但卻在民主轉型的潮流下兩度交出政權。但不論如何起落,國民黨始終存在。



      國民黨也是臺灣人民愛恨交織的熱點。有些人懷著對當年威權統治的怨憤,以及各種政治案件的餘恨,總想將國民黨除之而後快。但對另外一些人,國民黨既是民國法統和中華文化的維護者,也是臺灣經濟成長的擘畫者,所以他們始終不改其志的擁護。不論愛恨交織多強烈,國民黨終究在一次次的民主選舉存活下來,並未成為歷史的泡沫。



      國民黨雖然存活,但力量逐漸式微,加上缺乏具有號召性的正面論述,遂與年輕世代更加疏離。在此同時,民間對國民黨的批判日趨嚴厲;不僅支持者質疑國民黨對歷史法統的態度,反對者更一再撻伐國民黨在兩岸關係的進退失據,與融入臺灣民間的決心。特別是國民黨在選戰中總顯得被動,對批評的應對則模稜兩可,似乎只求應付過關。這些弱點在幾次總統大選中暴露無遺。



      事實上,國民黨早已到了必須嚴肅面對「改革」的時刻。「改革」是一個知也不易,行亦困難的複雜議題。要改什麼?要革什麼?什麼才是改革的核心?改革又該如何進行?過去其實不乏對國民黨改革的各種意見,這些建議散見於一些有識之士的發言與時論文章中,但卻少見戰略層面的根本檢討與宏觀論述,國民黨內更不見有關路線方針的大辯論。



      改革應從根本的檢討開始,而不是枝節的調整。時代變遷快速,臺灣的新世代已然崛起,兩岸關係和國際地緣政治帶給臺灣的衝擊也和以往迥異。面對變局,國民黨自應審時度勢,重新確立對內外各種挑戰的立場。站穩立場,才能確定改革方向,也才會產生正面論述。即使從選戰的現實層面來看,國民黨若有清楚的立場和論述,候選人方能無後顧之憂的部署選戰。



      當《藍晒圖》的幾位主筆來訪,說明他們對這本書的規劃和內容大要,以及對未來改革的期待,我感到特別振奮。這批年輕知識份子不僅有強大的意願推動改革,而且劍及屨及的走出第一步:從根本上檢討國民黨的困境。多年來,批評國民黨者眾,卻沒有什麼人願意為改革挺身而出。這本書的出版,彷彿是隧道中的一線光亮,讓我看到新生代的力量,也看見國民黨改革的一線生機。



      《藍晒圖》這本書不是拼湊而成的論文集,也不是一份已有共識的宣言。這本書有清楚架構,也設定明確的討論議題;國內外不同背景的作者分別檢討國民黨在民國歷史法統,臺灣本土連結,以及兩岸和國際關係上所面臨的深層問題,並提出診斷和建議。即使有些問題還沒有解答,但我相信這本書是個起點,可以引發更多討論,也為未來更宏觀、包容性更廣的論述奠定基礎。



      國民黨的歷史若從同盟會算起,迄今已一百二十年;若從民國八年中華革命黨的改組算起,也已一百零六年。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國民黨能歷經興衰而存續至今,必然有其韌性與強大的生命力,才能透過不同階段的改革而獲得新生。十多年來,各界人士對國民黨再次改革,重新出發的寄望甚殷。「九州生氣恃風雷」,《藍晒圖》一書讓我隱隱聽見風雷之聲,正在召喚改革的浪潮。??



      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推薦序2



    一個國民黨,各自表述

    涂豐恩�故事Story Studio創辦人




      「九二共識」中「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曾被說成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英文中所謂「We agree to disagree.」。



      讀完《藍晒圖》書稿後,讓人感覺一個國民黨,似乎也在各自表述的狀態。



      但這種分歧其來有自,不讓人意外。



      用比較簡略和粗糙的說法,戰後四任國民黨籍的總統,其實就非一脈相承,而是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路線:蔣介石象徵了反共、軍事與外省菁英;蔣經國的發展型獨裁路線,奠定保守中產的基礎;李登輝在民主化的浪潮中,結合地方本土派系,改變了國民黨的結構;馬英九則代表著在民主化之後,重視兩岸政經交流的親中派。這些路線彼此之間未必互補,甚至互斥。然而,它們都被同時放置在「中國國民黨」這個名號之下,形成多元而矛盾的狀態。



      與民進黨內部政治結盟式的派系運作不同,上述的路線差異,背後有著各自的社會力量,不同群體、不同世代、不同利益,也因此形成了各形各色的立場與觀點。從《藍晒圖》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這種狀態。



      民進黨在成長過程中,雖然不斷在理念與現實之間調整,但至少在理念上始終圍繞著「臺灣」,臺灣中心的敘事提供了統合的力量,而且「臺灣」的概念,是透過持續地研究、詮釋、論辯,逐漸變得豐厚。相形之下,國民黨的多元,而今看來缺乏明確核心,缺乏理念統攝,而顯得分裂與迷失。過往凝聚國民黨的,或許是「中華民國」這個符號。但現實政治上,國民黨已經丟失了中華民國的執政權,無法獨佔中華民國的詮釋;在理念政治上,則因為長久以來的疏於照顧、思想惰性,而讓這個符號逐漸空洞。符號,就真的只是符號。



      近年來,臺灣出現所謂「知識藍」的說法。但知識藍大多只是保持某種政治偏好,卻鮮少建構出有理論厚度的思想體系。他們也許自我定位中立理性,實則保守疏離而善於獨善其身,與這些年臺派知識人熱情投身公共事務的姿態,形成強烈對比。這也使得國民黨在知識界的影響力,多半停留在政治議題上的攻防、政策的技術性評論,甚至只是發洩對民進黨執政的怨恨,而不是理念層次的統合性地思考與創造。知識藍這種說法的存在,反而進一步凸顯國民黨的理論空白。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撰寫《思考中華民國》一書的楊儒賓教授曾提醒,「中華民國」並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一種偶然,甚至奇蹟。「中華」過去從未與「民國」自然結合,正因如此,這一結合同時蘊含張力與矛盾。中華不見得民國,民國也不必然需要中華。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對今天的臺灣(以及國民黨)而言,「中華」重要,還是「民國」重要?不同的排序,也構成了臺灣政治光譜上的分歧。



      當然,理念對政黨而言,未必是取得政權的關鍵。選舉的勝敗,往往取決於資源分配、組織動員、候選人形象與短期議題操作,而非抽象的理念。從這個角度看,理念似乎不具「實用性」。



      理念不一定能保證掌握政權,卻能賦予政黨方向感,防止政黨淪為純粹的利益集合,使之不只是「選舉機器」,不會把手段變成了目的。它能提供超越眼前利益的正當性,讓支持者相信政黨的存在仍具有公共價值,而不只是分贓平臺。更重要的是,當政黨面臨敗選或低潮時,理念仍能維持基本的凝聚力。



      在遭遇挫折與困頓時,一個團體更需要探問自我存在的意義。



      這正是《藍曬圖》一書的價值所在。它讓不同的藍營聲音並置於同一平臺,呈現出「各自表述」的狀態。內部的矛盾與分歧,在此並非負面的意涵,而可以理解為民主時代下多元的體現。藍圖不是定稿,而是可以修改、推翻、再重畫的設計圖。《藍曬圖》所做的,是把這些差異公開展現,讓社會看見國民黨內部仍有探索與反省的可能。



      我認為尤其值得注意,也是我個人最好奇的是,過去十年、國民黨在野期間所長出的新一代國民黨人(即本書主要編輯群的新共和團隊及其同輩之人),他們是如何思考這個政黨的定位,及其與臺灣的關係?



      國民黨在年輕世代的支持度長期低迷,難以翻轉「老人政黨」的形象,多少也來自於論述太過陳舊,脫離年輕人的生活現實。當社會需要一個具備願景、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政黨時,國民黨往往只能拿出模糊不清、宛如教科書一般難以激發熱情的論述。而今,當「反攻大陸」早已成為歷史,「一中各表」遭到北京否認,「兩岸融合」在香港一國兩制崩解後失去了說服力與吸引力,總該需要一些新的構想了。



      從《藍晒圖》的文章中,我們感受到了這樣的企圖心。我們看到年輕的作者如陳柏翰與鍾秀?,點明了國民黨直視本土化的迫切需要,必須重新定義國民黨與臺灣社會的關係。這包括從「中國國民黨」轉向「臺灣的國民黨」。



      但也只是可能的路線之一。畢竟,國民黨的歷史基因與「中國」密不可分,它長期自視為中華民國的守護者,也是「正統中國」或「自由中國」的代言人。國民黨也可能以不同於共產黨的方式,提出另一種「中國(或中華)的可能性」,試圖去說服、甚至改變中國。然而,這樣的路線既艱鉅,也充滿矛盾:一方面,它必須有足夠的政治能量與思想高度,才可能影響對岸,而不被反噬;另一方面,它也要能說服臺灣社會,接受國民黨把視野投注在「改變中國」而非只是「紮根臺灣」的正當性。



      艱鉅,但並非不可能。我所認識的新共和團隊是群仍帶著理想色彩的新一代國民黨人,又何妨擺脫過往的束縛,進行政治上的地方創生,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