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評鑑一詞有很多同義詞,例如檢視、認可、審計、監督等。評鑑的確是令人很不舒服的名詞,看到評鑑,就會想到檢查、評比、批評、獎懲。
對於標準不明確、資源不豐富、壓力大的工作領域,不喜歡評鑑是正常的反應。評鑑也是耗費資源的工作,被評鑑方要費心費力準備,評鑑辦理方要投入資源、人力辦理,還要承受公布評鑑結果後可能帶來的政治效應。
評鑑的確不是受歡迎的工作。
但為何評鑑在其他國家之學術與實務界的發展卻十分蓬勃?最簡單的理由是如果沒有評鑑,我們可能都不知道該如何舉措?交通設施可靠度如何 ? 電梯安不安全?食品衛生如何?電器安全如何?醫療效果如何?資訊安全是否可靠?金融交易可信度如何?有系統性評鑑作為,會讓我們放心一些。
有幾個原因,讓評鑑工作十分必要,首先,如果是使用大量公共經費辦理的活動,涉及到公共資源與公共利益,應該接受評鑑,以決定是否繼續辦理,以免浪費公帑,妨礙公共利益。其次,如果涉及大眾福祉,就算不是使用公共經費辦理,也應該透過評鑑把關,以保障大眾權益,例如食品安全、工廠安全,雖然是私人企業,但涉及大眾福祉,必須確保其品質。
第三個理由是進步需求,我們都希望生活各個面向都能更好,評鑑可以協助修正理論,改進實務。這些都是辦理評鑑的重要理由。
教育是公共事業,投入大量公共經費,對於其成效與改進措施,必須關注;就算是私立學校,也是在辦理公共教育,更涉及學生福祉,也影響社會長遠發展,無法坐視不管;教育學術與實務持續改進,也需要持續反省精進,是以教育評鑑至為重要。教育專業領域能夠透過自我檢視,不斷精進,向服務對象與社會大眾說明與負責,就會是一個令人敬重的專業領域。
感謝教育界前輩如黃政傑、黃光雄等教授的引進,培育國內多位教育評鑑學術人才,開花結果,乃有今日《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一書的誕生。感謝本書各位作者在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繁忙之餘,共襄盛舉,惠賜鴻文,協助校稿,共同完成本書。感謝台灣教育研究期刊編輯委員會協助審查本書,提供修改意見。感謝劉名?教授百忙中擔任執行編輯,協助本書多項行政與校稿庶務工作。亦感謝三民書局願意出版本書,對學術研究傳播貢獻良多。
一棒接一棒,本書是為未來教育評鑑人才而撰寫,也是為希望透過教育評鑑改進實務的決策者與實務工作者而寫,希望我國教育評鑑的學術與實務能不斷精進,在政策面、機構面、人員面、課程面有實質貢獻,以有助於師生福祉與教育發展。
主編 王麗雲、郭昭佑、鄭淑惠
2025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