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9576
陳幼慧,洪崇淵,梁可憲,楊滿玉,廖志恒
三民
2025年9月10日
177.00  元
HK$ 150.45  






ISBN:9789571479576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2 x 23.2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本書是專為大學師資培育課程設計的教育哲學教材,旨在引導準教師從哲學的角度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質與意義。內容涵蓋古今主要哲學思潮,並探討這些思想如何形塑我們對知識、學習、學生與社會的看法。



      作者透過清晰的理論介紹與實際文本的導讀與詮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並發展出反思與批判的思維能力。全書強調哲學與教育實務的對話,鼓勵未來教師將哲學素養轉化為教學現場的行動智慧。



      本書不僅是理解教育哲學的入門工具,更是培養具備思辨力與價值判斷力的教育專業者不可或缺的基礎讀物。



    ?


     





    代序 為什麼教育工作者必須學習哲學?

    第一章? ? 西洋哲學的辯證發展:「邏各斯」(Logos)傳統

    壹、西洋哲學分期

    貳、西方文化的辯證發展

    第二章? ? 實用主義(Pragmatism)教育與哲學

    壹、實用主義哲學基本理念介紹?

    貳、實用主義的教育基本理念介紹

    第三章? ? 實用主義文獻導讀與詮釋

    壹、杜威《民主與教育》導讀

    貳、杜威思想在臺灣的研究與發展

    第四章? ? 存在主義教育與哲學

    壹、存在主義哲學理念介紹

    貳、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基本理念

    第五章? ? 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導讀與文獻詮釋

    壹、面對人生的根本課題

    貳、從關懷自我出發的「存在」

    參、存在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肆、存在主義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示?

    第六章? ? 分析哲學與教育分析哲學

    壹、分析哲學的哲學基本理念

    貳、教育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參、英美教育分析哲學的發展

    肆、教育分析哲學的主要內涵

    第七章? ? 教育分析哲學與《教育的邏輯》文獻詮釋

    壹、教育哲學的獨立性

    貳、「教育」概念的釐清

    參、需求與興趣、發展與教育之概念的釐清

    肆、「課程」與「教學」概念的釐清

    伍、教育機構中「權威」概念的釐清

    陸、教育分析哲學的發展與限制

    柒、教育分析哲學的反思與啟示

    第八章? ? 批判理論與批判教育學

    壹、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基本理念介紹

    貳、批判理論教育基本理念介紹

    參、「批判教育學」在美國的發展

    第九章? ? 批判理論教育哲學文獻導讀與詮釋

    壹、弗雷勒《受壓迫者教育學》之導讀

    貳、批判教育學的本土初探

    第十章?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教育與哲學

    壹、後現代人物與哲學基本理念介紹

    貳、後現代教育理念

    第十一章?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與教育哲學文獻導讀與詮釋

    壹、後現代的知識狀態

    貳、資訊社會裡的知識

    參、語用學的後現代狀況





    ?





    前言



      盱衡西洋哲學史的發展,足見哲學思潮持續地影響教育走向,重要的哲學家亦各有其教育事功,但我們不能忽略教育事業在傳遞與創發的過程中也常扮演引領哲學思潮前進的角色。經由哲學的反省與教育的推展,哲學與教育互為推手,共同塑造時代文化的精神。在傳統西方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教育事業大多是無系統性的教育行政單位,而知識的真理探究多由少數菁英所重視,因此創發和傳遞知識的責任自然落在哲學家的身上,而他們本身也能意識到自己扮演著教學及建構教育理念的角色。



      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Socrates, 469B.C.-399B.C.)的「詰問法」,即以哲學思辨的方式進行教學,至今仍是教育領域的重要教學法;柏拉圖(Plato, 427B.C.-347B.C.)在雅典附近設立「學苑」(academia)、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在「萊西姆」(lyceum)講學,都說明了哲學家的教育事功;另如笛卡兒(Descartes, 1596-1650)、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等近代哲學大師,對教育的影響自不待言,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愛彌兒》(Emile)迄今仍是教育經典之作。十八世紀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德國柯尼斯堡講授哲學,同時也擔任教育學講座;十九世紀初,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告德意志同胞書》(Reden an die Dutschen Nation)一書,把民族文化與教育結合得淋漓盡致;十九世紀的大哲學家黑格爾(Georg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除了擔任大學教授、校長,更曾擔任德國紐倫堡一所文科中學的校長。



      二十世紀美國的杜威(John Dewey, 1895-1952)更以哲學和教育學的著作聞名,英國的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亦有闡述教育宗旨之著作,而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教育與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及《教育和社會秩序》(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rder)等著作皆反映其對教育之卓見。哈佛大學的謝富樂(Israel Scheffler, 1923-2014)也以科學與哲學之專業,同時擔任哲學與教育學的教授,再次說明哲學與教育之關係。整體上,二十世紀的哲學家與哲學工作者大多執教於大學殿堂,也發揮其教學影響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哲學思潮若有似無地伴隨教育實務一同變化。哲學處在某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體制,形成屬於那個時代的思維指標,相關的哲學論述也體現於教育事業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層面,並系統化地發展為「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理論,因此不難看出教育與哲學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教育議題的建構若能溯源於哲學內涵,就更能有效釐清其本質涵義。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