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我和奶奶總是聽見不一樣的聲音?」
  好奇心使然的他,決定自己找尋答案,究竟奶奶聽見的是什麼呢?
  奶奶說她聽見的是樹在說話,是鐵碰撞的聲音,是警鈴、是哭泣的聲音;
  但他聽見的,是風聲、是樹葉的聲音、是電鈴的聲音、是雨落下的聲音。
  是誰錯了?還是聲音會挑人說話?
  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男孩決定親自找出答案——
  去找找看,那些奶奶說她聽得見、但他從沒聽過的聲音。
  以兒童的視角出發,描繪不同世代對聲音的感知與詮釋,帶領我們走進戒嚴時期的日常,感受那段歷史在生活中留下的記憶與恐懼。
  繪本透過強烈對比的色調與簡潔圖像,呈現孩子與奶奶對聲音截然不同的反應,牽引出那個年代潛伏在日常中的壓抑與不安。
  每一道聲響,都是一段藏在時間縫隙裡的記憶,也是理解歷史的線索與情緒的觸發點。
本書特色
  國家人權博物館「畫話:一座島嶼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第四屆二獎。
  透過兒童的視角發覺不同代際對聲音的不同感受,進而延伸出臺灣戒嚴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
共鳴推薦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劉旭恭(繪本作家、《貓咪拉麵》作者)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