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屋宇平民誌 ──記大坑西新?: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030034
林喜兒,霍文芔
留下書舍
2025年8月22日
143.00 元
HK$ 128.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87030034
叢書系列:
人文社科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人文社科
分
類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社區再造/都市規劃
同
類
書
推
薦
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
良醫藥師本舖:坪林茶鄉╳老屋新生╳共善共好,打造松竹蘭梅健康販賣所
捍衛居權:以新思維破解香港住房難題
風土再造: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
野力再生:翻轉社區營造DNA
內
容
簡
介
在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史上,擁有逾 60 年歷史的大坑西新?,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由私人公司建造及管理,但提供予低收入階層居住,在媒體的形容中,它是「私人屋?」、「私人廉租屋」、「私人公屋」,而各個字詞,其實都未能完全準確地,形容大坑西新?的定位。但昔年的惠民政策,經過這麼多年後,其一直沒有辨清的部分,便成為這十多年來重建安置爭議的核心。
本書兩位作者訪問多名?民,以及與大坑西?有深厚淵源人士,並整理各項史料,重整出大坑西?當年的風貌,時代變遷下的改變,以及近年的重建爭議。以訪談形式,記錄香港最後「私營廉租屋」的故事,同時為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留下一個註腳。
?
目
錄
推薦序:黃宇軒
推薦序:陳劍青
作者序:也不只是情懷
作者序:和大坑西?的緣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源起
在步入大坑西?之前?
大坑西?全貌彩繪
第一章:安身立命
-從光民村到大坑西
-曾經是「夢想成真」
-離開過,還是回來
第二章:黃金時代
-一雙鞋子見證興衰
- 琴聲中的大坑西
- 從鏡片後見證起落
第三章 : 歲月靜好
- 鼓勵發聲
- 從互委會到區議員
-四十年的日出日落
- 輸在起跑線?
第四章 :重建?安置?
- 半世奔波,功過由人
- 不能只顧自己
- 各散東西之前?
第五章:聚散有時
- 分離從來不易
- 曾經心懷感激?
-? 堅守到最後
第六章:至少堅持過
- 擴大自己的善良
- 從九樓遙望獅子山
- 心口一個勇字
- 與母親重新連結
- 重建事件簿
?
序
推薦序
黃宇軒(《散市散步學》、《香港散步學》作者)
疫情開始以來,香港社會可說迎來了一股全新的「城市熱」。愈來愈多人開始分配日常的閒暇時間,嘗試多理解這座城市的環境和空間的構造,並視這了解的過程,為一件有趣的事。
隨之而來,是大量社交媒體專頁與出版的誕生,它們許多都集中談城市中的一小環節,有時可以有很微小的關注對象。這樣廣泛而分門別類、專注一環的城市書寫,對我來說,是當前重要的時代精神,也是城市研究在民間有力的開展。
在所有的環節與課題中,居住空間與房屋,肯定是特別多人關心的。從十多年前全城關注的《地產霸權》到各種重建議題的開展,香港更多人意識到房屋不只是功能性的「有瓦遮頭」,它應當是社群生活的場所、也可以是個人跟地方建立深厚感情的重要城市元素。
近年,從情感、社區、設計等「文化」角度去了解不同屋苑與大廈的書寫計劃多了,從私人到公共房屋,大家關心的角度,不止於政策和樓價。這是一種很好的提醒:房屋是人的生活空間,人人都應該有權利在居住的環境沉澱生活與社群關係,這是衡量一座城市的居民是否生活得有尊嚴的重要標準。
因此,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空間,房屋最重要的故事,始終是人的故事,每個活生生的個體的生命史。
在香港,關於一個特定屋苑的口述歷史著作並不多,如今讀到《屋宇平民誌 ── 記大坑西?: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特別欣喜,書中每個人的自述,都是有溫度有重量的空間歷史切片。
這些一段又一段個人生命跟空間扣連的歷史,讓我想起,在大坑西?清拆前,我特意邀請了一位在其中成長、住了數十年的朋友,帶我去再一次看清楚這地方。邊行邊聊,他將個人故事娓娓道來,忽然讓我很感動,也意識到:每個人關於居住與生活的故事,都可以很動人,單講個人的故事或單講居住的空間,都並不完整,真正的生活,就是個人與空間緊緊扣連的。
那次一行,覺得非常refreshing,自此之後,非常想聽更多這樣的自述,所以這本書特別打動我。願所有讀者讀這本書時,也得到那種refreshing的感覺,一起去共同追尋更多關於個人與空間的故事。
大坑西?這深坑 —— 陳劍青 (本土研究社成員)
石峽尾大坑西?的故事,本身就是城市發展史中一大「深坑」,它彷彿揭示著戰後主流公屋發展史以外香港都市發展的另一側:一般政府公屋以外多樣的房屋發展模式、職住兼顧的入住管理、市區村落的清拆安置歷程,甚至很難想像從前竟有種「以租代買」的安排。這與「石峽尾大火」的官方公屋論述引出了不一樣的軌跡與思考,也為這裡的住民打開了不一樣的生命際遇。
深坑總是讓研究者著迷,驅使人不滿足於流於表面的描繪,例如那種只在說好一個舊社區富有人情味的俗套故事。此書裡訪問的住民,都能讀到他們每一個從過去如何走到今日的時空歷程。雖說並非大型的口述研究,亦能反映出廣度及深度,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立體感。
有關公屋議題大事件的同類經典民間紀實著作,近年有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的《拋磚記》 (2013),再早一點的可數到記者黃華輝先生的《公屋醜聞》 (1999),都是能糅合居民訪談、議題脈絡、社區動態與爭議的地方記述。這種書寫好看的地方在於不只是收錄著一時一地社區面貌的詳細記錄,而是能讓人進入筆者為何要寫一個地方不同面貌的意圖,沒有將議題寫死,十年後拿起再讀,仍然歷久彌新。我經常認為今時今日香港許多地區議題似乎是難以揚聲,這類深度作品更應該要遍地開花。
而大坑西?的爭取作為香港近年碩果僅存的居民運動之一,有大小傳媒的深入報道及持續跟進,當中學者、社區力量及居民組織亦能清楚自述自身處境與訴求,並以具體行動積極發聲,相當難能可貴。
居民在窗外掛上大大個「慘」字背後,或者更值得問下去的,是居民們在今時今日為何還能夠組織及行動起來?面對公屋重建,居民的訴求是如何形成的?或者更關鍵的問題是,究竟大坑西?的重建爭議,可以為這個城市帶來什麼啟示?書中透過居民訪問,為公屋重建、住屋政治、居民運動、有關於一代香港人的住屋人生軌跡,延展了更深入的探討,留下了更多引向答案的社區活線索。
除了立體、動態的感覺,還可在人物故事中讀到一種強烈的際遇感,恩怨喜怒今日最終都同處一?,難道這就是一種「留下」的風格嗎?
不過若然我是作者,或許我對這個大坑西?的深坑,最有興趣的課題會是有關土地再開發者的胃口。除了是大坑西?的老化問題,也應該更深入找出將這塊特惠撥出來建平民房屋的用地,為何會以這樣的重建及安置方式進行的問題,這亦是有關新香港新圈地的新景況。
而在大坑西?的規劃發展中亦有著各種不解之謎,例如為何市區重建局會在過程中插手參與私人公屋重建,卻又不按市建局一般重建安置方式安排?在現今市區公屋用地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收回市區公屋用地只留部分作回遷租住公屋,其餘土地卻改為興建折扣率愈調愈少的首置私樓?這裡有更多城市土地的政治經濟仍有待發掘,故事亦將不會因居民搬(逼)遷後就中止完結。但我相信,作者已為這個坑,努力挖出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深度。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