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陳永明博士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副教授
  本書是作者第二本有關香港的歷史隨筆,滿載了他對這個生於斯長於斯城巿的情感。作為一個剛踏足社會工作的年青人,目睹這幾年經濟不斷下滑,身處之地正逐步喪失昔日所擁有的國際地位,失落焦慮之餘,悲秋傷春自然在所難免。若要求他必須像那些位居廟堂的肉食者般,事事高瞻遠矚,時刻處變不驚,那反倒有點強人所難。
  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往往會驅使人沉醉於「想當年」。加拿大史學家麥克米倫(Margaret MacMillan)就曾指出,時至今日,歷史依舊是逃避現實的出口。面對複雜多變的世事,人們或會冀望回歸到他們誤以為比較單純的過去。然而,當社會上大部份人都存有這種心態時,卻很容易替野心家提供煽惑人心的機會,讓獨裁者好借民族復興、帶領國家重返昔日偉大的黃金歲月等口號,作為鞏固自身地位和奴役他人的口實。二戰之前,納粹德國的興起,執政者即鋪天蓋地於全國宣傳德意志歷史迷思,以便作為其領土擴張的依據。盟友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更向國人誇誇其談,承諾要為意大利人建立第二個羅馬帝國。如今,納粹與法西斯皆已成為歷史,惟二戰做成的人類災難,似乎並沒有使人從中吸取到多少教訓。
  歷史記憶無疑為有助建構國族認同,但誠如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6-2015)所言,這種認同本質上只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imagined political community), 因而無可避免地存在主觀和任意的成分。歷史並非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當主導的意識型態失去共識,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亦會隨之而來。1989年12月21日,羅馬尼亞暴君壽西司古(Nicolae Ceau?escu,1918-1989)在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群眾集氣大會,以支持他的高壓統治,其間廣場突然有人大呼:「打倒壽西斯古!」局勢頓時急轉直下,暴君在軍隊倒戈及眾叛親離下,與妻子迅即被逮捕,並於12月25日遭到處決,羅馬尼亞從此變天。世事之無常,莫過於此。
  言歸正傳,這本小書所談的,都是一些似曾相識的生活瑣事。不過,若放在我們不久之前經歷過的歷史脈絡中加以反思,也許仍會讀出另一番滋味。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