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為什麼要做君子?為什麼要殺身成仁?學《論語》而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我認為很可惜。在一本講解《論語》的書,副標題定為「孔子的人生哲學」,正是為了這個緣故。
孔子是教育家,編輯經典,教誨眾多弟子。他也是思想家,溫故知新,對弟子因材施教。他更是哲學家,用一個核心觀念貫穿全部學說,打通「知識、人我、生死、天人」四個層次。他的哲學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適合各時代、各社會的人取法。
哲學家必須「有所知、有所行、有所信」。依此研讀《論語》,始能認識孔子。
一,關於「知」。首先,學習傳統,領悟前人的智慧。孔子自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次,學思並重,精益求精,並且推究根本道理。「下學而上達」,到了五十歲可以「知天命」,找到人生的轉捩點,由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成為天之木鐸。然後,孔子的「有所知」,歸結為「吾道一以貫之」。一即是「仁」,是每一個人應該為自己找到的人生正路。走上正路,就是修養成為「君子」。
二,關於「行」。「仁」字不只是名詞,也是動名詞,意指「行仁」;君子亦然,是指正在修養成為君子的人。說得清楚些,「仁」有三個層次,涵蓋「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就人之性而言,仁是「真誠以向善」;就人之道而言,仁是「擇善而固執」;就人之成而言,仁是「止於至善」。仁與善不可分,而善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
關於善的定義,還有兩個要點。一,如何判斷「適當關係」?此時考慮的是:「內心感受要真誠,對方期許要溝通,社會規範要遵守」。二,如何證明人性向善?由孔子本人的志向可證,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志向古今中外無人做到,但向善的人性總是使人想以一己之力造福蒼生。孔子說出了人之所以為人最深的願望與至高的理想。
再以君子來說。君子不以生活簡陋為意,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同時,君子成名不能離開行仁,就是「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那麼,道與仁有何關係?相同的是:兩者都是立志的目標,也都是人生價值的完成。對仁,要「殺身以成仁」;對道,可以「朝聞夕死」。相異的是:仁是個人自己的正路;道是人類共同的正路。兩者關係的明確表述是《中庸》所謂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道是人類共同的正路,主要體現於「禮」。因此一個人修養言行時,須以禮為規範。此所以孔子開導顏回有關「仁」的提問時,會告訴他:入手處是「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進而「克己復禮」,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對於禮,要由消極的「勿」,提升到積極的「克」(能夠)。這不是修身以道嗎?修道以仁的「仁」,則需要自行判斷個人的正路如何選擇。此所以孔子推崇「殷有三仁」,同時肯定了微子、箕子、比干的不同作法,也即是各行其仁。由此亦可瞭解為何管仲也列名於行仁之列。道德不離事功,是孔子「仁」觀點的合理解釋。
三,關於「信」。孔子所信的是傳統的天。天是至上神。人若得罪天,則無處可以禱告;人若欺天,則被天所厭棄。凡人只是單向地「信天」;孔子下學而上達,領悟天之所命。由知天命而修德成為君子,因為天命體現於人性之向善要求上。或者,天所命之人性,有行仁的動力,使人在真誠時自然「向善」。「我欲仁,斯仁至矣」;後續則是擇善之實踐,目標在止於至善。對這樣的天命,人須知之、畏之、順之。此所以孔子在感嘆無人瞭解他時,會說「知我者其天乎!」兩度遭遇生命危險時,他坦然以天做為自己的護身符,有如天命在身,無憂無懼。
以上簡單敘述孔子之「所知、所行、所信」,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形成儒家哲學的基礎。我們在解說《論語》各章時,正是依儒家的全盤思想進行細部闡釋,期能對照並觀,相互發明。讀完本書將可清楚回答開頭所列的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做君子?為什麼要殺身成仁?推而至於可以回答有關孔子之許多「為什麼」。
最後,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可以總結孔子人生哲學的三個核心觀念。孔子一生修行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告終。由此可知,第一個觀念是「心之所欲」。心之所欲有兩種選擇:踰矩與不踰矩。修養的目標顯然是不踰矩。為何如此?根本原因在於明白了第二個觀念:「性之所向」。人性之所向是善,包括尊重適當的人我關係,依循既有的各種規範(如矩與禮)。性之所向由何而來?可以推源於第三個觀念:「天之所命」。此所以孔子一生的精彩作為,從「五十而知天命」開始。人的修行順序是:心之所欲→性之所向→天之所命。人的覺悟順序是:天之所命→性之所向→心之所欲。我長期以來,主張儒家說的是「人性向善論」,正是推源於《論語》一書。
關於本書的由來與編輯體例,稍作說明如下。
2023年3月起,作者應邀在喜馬拉雅平臺上講述《論語不簡單》,共有176集。《論語》一書20篇,500多章。每一集選定一個主題,所介紹的最多包含6章;重要的部分一集講一章,而最重要的〈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則以5集講完。《論語》各篇各章之間並無明顯的邏輯順序與完整系統,因此相關章節的對照、比較與分析,就成為必要的工作,否則難以明白孔子思想的要旨。
作者研習《論語》近50年,很清楚在詮釋上如何眾說紛紜,根本難有共識。我並未糾結於考據與辭章,而是扣緊義理來發揮。所謂義理,就是辨明孔子的「一貫之道」在說什麼,他如何打通思想一貫、知行一貫、生死一貫與天人一貫。這四個層次的一貫又如何聚焦於「仁」這個核心概念,然後體現於「君子」之人格典型。閱讀本書,將會了解孔子人生哲學的清晰內含與深刻魅力。
本書初稿要感謝汪敏小姐費心整理。她把前後出現上千次的原文引述部分,都加上出處標號,如〈為政2.4〉是指〈為政篇第二〉的第四章。如此讀者容易對照、參考與研究。至於最初播出的音頻品質,則照例是由傅琪媗把關,她的專業水準與完美要求,使我的音頻與視頻得以傳播出去。本書能使更多朋友理解與欣賞孔子的人生哲學,則是作者最大的願望。
?
傅佩榮於2025年7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