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

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59066
安德魯.布魯克斯
唐澄暐
鷹出版
2025年8月2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7759066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 x 22.5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鷹之眼


  • 人文社科 > 社會科學總論/研究方法











    為什麼川普硬要把自己比成曼德拉?

    為什麼媒體總說「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

    許多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的比對,是否其實是別有用心的操作?



    一本挑戰你對排名、圖表和其他政治宣傳手段看法的指南



      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泛濫的世界裡:比誰偉大、比學校、比城市、比國家、比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然而,我們可能沒問過這樣比較會帶來益處,還是可能造成問題?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英國地理學家安德魯?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運用一系列真實又具誤導性的案例,帶讀者深入探討隱喻、模範與指標等比較工具在現代社會中的濫用,讓你看穿那些說服我們的「鬼扯比對」。



      作者以精闢又平易近人的文字,引領讀者批判性地思考在新聞報導、政策制定、流行文化和教育語言中,比較是如何被巧妙操弄、扭曲事實,進而隱蔽真相、傳播謬誤。



      他透過「人」、「地方」與「歷史」三條主軸,拆解以下的鬼扯比對:

      •梅西比馬拉度納更好?

      •川普是另一個曼德拉?

      •莫三比克是非洲成功故事的典範?

      •英國脫歐後將成為泰晤士河上的新加坡?

      •中國是新殖民強權嗎?

      •電動車真的比油車更環保?

      •最好的學校真的是排行版上的第一名?



      布魯克斯在這本迥異的作品中揭示了比較的使用和濫用,他不是要你停止比較,而是要教你何時該比、怎麼比,還有不要胡亂比教。



      透過這本犀利又容易理解的有趣指南,你將能批判性地思考比較的本質,並知道該如何使用比較這個有力的思考武器。



    專文推薦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聯合推薦



      洪伯邑╱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洪裕宏╱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各界好評



      孩子升學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比較。

      大腦神經發育速度不同、個人特質不同、興趣不同的孩子,被放在同一個進度、同樣的考試中比較。

      然後這些比較,反過來定義這孩子:他們是否是個人才、是否是好學生、是否值得進入稅金補助較多的學校與科系。

      這就是本書所說的「比較的濫用」,不僅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潛力,反而造成了更多焦慮、精神健康問題,並扭曲了教育的本質。——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布魯克斯在這本書中揭示了新自由主義仰賴排行榜、等級評比和血統等標準進行衡量所引發的不安。《這樣比太扯!》是一本及時的提醒,讓我們看見當代文化中深植的、亟需被揭穿的競爭欲望。——菲爾?哈伯德(Phil Hubbard)�著《商業街之戰》(Battle for the High Street)《邊境:英格蘭邊緣的認同與歸屬》(Borderland: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t the edge of England)



      《這樣比太扯!》是本必讀之書。它及時地帶我們重新審視了對人物、事物和地點的概念比較。書中的例子——從城市到體育明星,從帝國到犬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而總是妙趣橫生。以極具趣味的個人視角,探討了比較的陷阱和潛力。——艾登.賽德博頓(Aiden Sidebottom)�倫敦大學吉爾.丹研究所安全與犯罪科學科副教授

    ?


     





    推薦序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劉珞亦



    前言 怎樣算鬼扯比對??



    第一部 人

    第一章?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瞭解社會比較

    第二章? 梅西比馬拉度納更好嗎?

    活在比較的陰影中?

    第三章? 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將偉大人物互相比較的行動,揭露了社會的哪些部分?

    第四章? 狗會像主人嗎?

    非人類比較如何藏匿階級和種族偏見



    第二部 地方

    第五章? 為什麼有些大學失敗了?

    指標的暴政?

    第六章? 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嗎?

    全球比較如何損害在地文化?

    第七章? 非洲的成功故事??

    國際比較如何掩蓋了一個失敗的國家

    第八章? 為什麼有些國家窮??

    拆解發展的比較模型



    第三部 歷史

    第九章? 中國是新殖民強權嗎?

    誤解過去便模糊了對當下的判斷?

    第十章? 以色列有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嗎?

    把不相符的不公義拿來比對

    第十一章? 對抗氣候變遷能不能像太空競賽那樣獲勝呢?

    為何應對環境危機時需要的不只是技術

    第十二章? 英國為何沉迷於二戰??

    歷史比對如何打造出一個排外的國家認同



    結論 女人需要男人,就如魚需要腳踏車

    揭穿鬼扯比對



    致謝

    ?





    推薦序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你不覺得老歌比較好聽嗎?」



      我記得有一次在某個聚會時,因為現場大量播放過去的經典歌曲,某個長輩便如此跟我說;他覺得現在的歌都不好聽,都是一些很怪的風格,因此老歌比較好聽。



      我只記得當下我回答:「我不覺得,我覺得現在很多歌也都很好聽。」??



      當下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只是單純地對這種很廉價的評價做出直覺式的回覆。但認真思考後,我覺得許多人心中「老歌比較好聽」的想法,確實是一個過於廉價的結論。



      或許我們可以來想想,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這樣覺得?「老歌比較好聽」這個信念,是怎麼出現的?



      首先,是心理學上廣為人知的「熟悉效應」。簡單來說,你年輕的時候聽了什麼歌,那些旋律會在你的腦裡刻下深痕,經年累月,那些聲音成為你的青春背景音,也是你記憶中美好情緒的載體。於是,當你再度聽見那些旋律時,你的大腦其實不是在「純聽」音樂,而是經歷了一次情感再現。



      人會想要重溫快樂,這就是「老歌好聽」的第一層原因。



      除此之外,神經科學也給出了補充說明。人的大腦在年輕時,對新音樂的新奇性會有比較強烈的多巴胺反應;但隨著年紀漸長,這種反應會趨緩,同時對旋律與節奏的辨識力也逐漸下降。這就會導致一種現象:你年輕時聽的歌會越來越顯得「好聽」,而新的歌,則像是一片模糊的背景噪音。



      你不是真的「聽不懂」,而是大腦不再願意花資源去解析它們。



      但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來自於選擇性記憶與倖存者偏誤。不好聽的老歌早已被時間淘汰,留下來的自然都是那些在當年也被視為傑作的作品。今天的新歌還在混戰中,誰是未來的經典,誰會被淘汰?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說不定三十年後,你的孫子也會拿某首現在的短影片神曲當成「經典」,然後嫌棄 2055年的新歌「沒靈魂」。當你說「老歌比較好聽」時,你其實不是在老歌與現在的流行歌之間做一個「橫向比對」,而是在拿過去三十年留下的精華,和當下滿街播放的各種音樂(包含未來會被淘汰的那一批)相比。



      因此這既不公平,也不科學。



      所以,當我們說「老歌比較好聽」時,說的其實是三件事:我懷念我的青春,我的大腦不再擁抱新奇,還有,我只記得那些撐過時間洪流的作品。這樣的比較在情感上無可厚非,但若要以此來評判現代音樂的品質,則顯得草率且失準。



      這樣的「比較謬誤」,也正是《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一書中所關心的核心議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數據與敘事的時代,而「比較」也成了最容易、也最常被濫用的說服工具。



      作者提醒我們,鬼扯不等於謊言;它的技巧不是憑空杜撰,而是「真中帶假」、「假中有真」。這種資訊混合態的最大問題是,它會讓我們失去對敘事背景的敏感性。為了解構這些操作,書中提出三種「鬼扯比對」的類型:隱喻、模範與指標。



      在這裡,我想談的是「模範」。



      「模範」的邏輯非常簡單:從一個特定的例子出發,把它當作標準答案,進而要其他對象與之靠攏。我們經常聽見這種句式:「中國多進步,不像台灣。」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理直氣壯,因為它建立在一個具體且視覺化的情境上,例如「中國人出門只帶手機,不用帶錢包」。



      這類敘事的吸引力在於提供了一個「可以模仿的目標」;但也正是這樣的目標,比較的前提與條件很容易就被遮蔽。



      就以中國的行動支付為例,許多人誤以為那是一種科技高度成熟的象徵,是「新時代」的標誌。但若仔細爬梳脈絡,你會發現中國的行動支付之所以迅速普及,反而可能是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不健全所導致的。因為提款機密度低、經常故障、假鈔流通嚴重,導致人民「只能」仰賴手機支付。這不是「進步的結果」,更像是一種「對困境的應變」。



      反觀台灣,雖然也有行動支付,但現金仍然通行無阻,提款便利、交易透明,民眾在多樣支付方式之間做選擇。你可以說中國在行動支付的普及度上「超車」,但那真的表示中國比台灣「更進步」嗎?



      當我們沒有去問清楚這些比較背後的脈絡與條件,就會把模仿比較對象當成唯一解,進而錯誤地神化某種發展路徑,壓縮了多元解方的可能性,這便是模範敘事最大的危險所在。



      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否定比較,而是提醒我們「比對」是一種需要誠實與自覺的行為。我們不該在還沒弄清楚背景之前,就輕率地下結論,更不能把別人的成果硬套到自己的土地上,當成唯一的指導方針。真正的比較是「關聯式的比較」,也就是問:「A與B的差異,是不是來自於歷史、位置與權力條件的不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抵抗那種「誰比較好」的誘餌,轉而思考「為什麼不同」以及「能否共存」。



      鬼扯比對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擅長「去脈絡化」、喜歡「用個案帶整體」、總在「看似中立」的表面下,推動某種價值立場。最終,它會讓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僵化,對不公義的敘事麻痺,對真實的多元可能性視而不見。



      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主張放棄比較,而是要提醒我們必須誠實、謙遜且有批判意識地使用比較。唯有這樣,它才能成為拆解性別歧視、揭露殖民殘餘、釐清社會不正義的工具,而非成為壓迫的幫凶。



      這種思考方式,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老歌比較好聽」這句話——那不過是熟悉的聲音,加上一點時間淘汰過後的美化。如果我們能將這句話視為一種情緒記號,而不是審美判斷,也許就能更公平地看待當下的新聲音。



      我們在每一次面對比較時,或許都該先問:這項比較,究竟在服務誰的敘事?



      希望你能找到屬於你的新歌,也希望我們都能用更聰明的比較,拆穿這個世界的鬼扯。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