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長城外的造反派:漢族青年眼中的內蒙古文革與民族屠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09555
程鐵軍,烏.額.寶力格,馬克.塞爾登
程鐵軍
八旗文化
2025年8月06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6267509555
  • 叢書系列:中國觀察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4.8 x 21 x 2.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觀察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內蒙古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親眼見證

    一場「種族滅絕」╳「政治滅絕」的時代悲劇

    名義上「自治」卻無法「自治」的內蒙古自治區

    ★文革階級鬥爭�民族鬥爭──清洗蒙古人政治精英

    ★定居者殖民主義──「洗人口」降低蒙古人比例

    ★「中華民族共同體」神話──任何自主意圖都會被視為「分裂國家」



      在中國大躍進期間,數十萬名內地饑荒難民湧入內蒙古,本書的主角程鐵軍,也在1959年隨父親來到內蒙古。1966年中國陷入文化大革命,正值大學生年紀的程鐵軍也加入翻騰全中國政局的階級鬥爭熱潮,成為「造反派」紅衛兵的一員。本書以程鐵軍身為紅衛兵的親身回憶為基礎,配合寶力格及塞爾登兩位學者的研究,指出內蒙古所發生的文化大革命,不僅僅是全中國十年浩劫的一部分,更存在中共摧毀蒙古人自治能力、清洗蒙古人政治精英,迫使蒙古人永遠效忠國家的意圖。此外,本書提出的蒙古人例證,也可作為當代中國對待維吾爾人、西藏人,甚至香港人等民族(群體)的參考,了解中國為求鞏固政治穩定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神話,是如何將國家機器伸入邊疆地區。



      階級鬥爭還是民族賦權?文革期間傷亡慘重的蒙古族人

      根據官方統計與眾多學者研究,文革共造成1.6萬到30萬不等的蒙古族死亡,當時蒙古族的人口約莫有120萬,也就是說每千位蒙古族,就有13到250人死於文革,這比例明顯高於官方提出的全中國平均數字每千人有10人死亡。中共官方至今不僅沒有表達任何明確的歉意,也始終將這場「革命」定性為「階級鬥爭」,而漠視蒙古族爭取政治自決與文化自決的可能。



      從「種族滅絕」到「政治滅絕」的理解框架

      本書認為,文革時期內蒙古發生的針對蒙古族的大規模迫害與屠殺,雖然帶有明顯民族性質,但不宜簡單歸類為「種族滅絕」。本書提出「政治滅絕」一詞,強調這場暴力的真正目的是摧毀蒙古族的政治自主性與組織力量,而非消滅整個族群本身。



      放任漢族「洗人口」與定居者殖民主義

      透過檢視歷史脈絡,本書指出文革中針對蒙古族的壓迫延續了中國自清末以來的「定居者殖民主義」邏輯。漢族在內蒙古逐步獲得的地位與特權,讓他們得以施展國家機器迫害少數民族。據資料統計,蒙古族的人口占比從1800年的近50%,一路下降到2022年的18%,漢族則占到79%。「內蒙古自治區」已成為蒙古族名義上「自治」,卻無法「自治」的民族自治區。



      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西藏、內蒙古到新疆不斷編織的神話

      本書指出,自2017年以來中國在新疆推行的高壓政策,以及2020年開始內蒙古中止蒙古語教育,都是官方數十年來持續不斷控制、同化、甚至消滅少數民族自我認同的舉措。少數民族不再是享有領土、政治、文化、語言等憲法賦權的「民族」,而是變為須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族群」。因此,《長城外的造反》探討的內蒙古經驗,不僅是文革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更與今日中國的民族政策及國際人權議題密切相關。



    共同推薦



       王力雄|作家,《我的西域,你的東土》作者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特聘研究員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燕子|作家、博士(學術)、譯有楊海英《沒有墓碑的草原》

       濮德培|耶魯大學中國史教授,《中國西征》作者

      (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書描繪了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於內蒙古進行的民族屠殺歷史,一場奪去逾萬蒙古族生命的系統性清洗,受害者多為共產黨內的蒙古族幹部與積極分子。作者程鐵軍以自身的造反派經歷為起點,結合寶力格與塞爾登的學術研究,三人攜手完成這部震撼人心之作。這場由中共中央高層主導的國家暴力,透過黨內派系鬥爭與忠誠競逐,最終轉化為針對蒙古族的殘酷鎮壓與屠殺。作為中共對抗蘇聯與蒙古「修正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邊疆前哨,內蒙古成為這場血腥鬥爭的理想實驗場。若欲洞悉中國國家暴力的結構與邏輯,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特聘研究員



      ?中共在建黨初期,強調以自治自決和聯邦制解決境內民族問題。然而在掌握政權後翻臉,莫須有「新內人黨」的罪名,針對民族區域自治內的蒙古人,進行了一場政治民族大殺戮。今天,中國治理邊疆的模式以及所有的民族中華化問題,都可以從本書內尋根溯源。三位作者分別從漢人造反派、親歷者與見證者、社會人類學與歷史學的角度,從定居者殖民主義,少數民族和政治滅絕,從邊疆視角重新審視文化大革命。──劉燕子,作家、博士(學術),譯有楊海英《沒有墓碑的草原》



      ?本書是共產國家暴力面對蒙古族,令人震驚、撕心裂肺的親眼見證。書中描述讓人難以忘懷,也與當今現實密切相關。──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魯大學中國史教授,《中國西征》作者



      ?雖然愈來愈多學者開始探討中國在民族政策中涉及的殖民主義問題,但能達到如此細緻與深入分析層次的研究極為罕見。憑藉其學術深度與作者論證和研究的縝密,《長城外的造反派》在多方面都具有開創性。──巴奈特(Robert Barnet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級研究員



      ?內蒙古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中最極端的殘暴行為,但作者不僅僅講述這些可怕的事件,更進一步指出這些暴行的目的在於實施一場「政治滅絕」。這是一次令人警醒且時機恰當的提醒。──阿特伍德(Christopher Pratt Atwood),賓州大學東亞與文明系系主任



     





    台灣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前言

    簡介

    第一章 河北農家子,孤身闖塞外

    第二章 文革前奏曲,傳言滿天飛

    第三章 造反時刻到,文革風雷起

    第四章 初現紅衛兵,自發大串聯

    第五章 軍人殺學生,全國開首例

    第六章 造反初獲勝,權力歸軍方

    第七章 挖肅運動起,奉調當記者

    第八章 深挖內人黨,罪在造反派?

    第九章 領袖發指示:「內蒙古擴大化」

    第十章 全區被軍管,內蒙古遭肢解

    第十一章 批林整風後,告別內蒙古

    結語 定居者殖民主義,少數民族和政治滅絕──從邊疆視角,重評文化大革命

    譯後感言

    注釋



    ?





    台灣中文版序言



      《長城外的造反派》是一部批判性的著作,聚焦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蒙古族被大屠殺的悲劇。此類作品在中國大陸幾乎不可能出版,因此中譯本得以在台灣問世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聚焦文化大革命初期(主要為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中共政權對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實施的屠殺。官方紀錄承認,死亡人數超過一萬六千,傷殘者逾三十萬,其中絕大多數為蒙古族。受害者的實際數目可能更多。與中國內地以階級鬥爭為框架的暴力不同,內蒙古的這場暴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西方學者及海外蒙古族僑民將這場悲劇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次「種族滅絕」(genocide)。然而,本書提出「民族大屠殺」(ethnic pogrom)的概念,並進一步探討「政治滅絕」(politicide)一詞,以便更精確揭示暴力的本質。雖然這場災難帶有恐怖性與種族色彩,但我們認為,其目的並非徹底消滅蒙古族,而是為了摧毀蒙古族的政治自主與自治能力,強迫其接受漢族霸權。



      這場暴力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主要打擊目標並非普通蒙古族平民,而是蒙古族中的共產黨員、幹部及積極分子。這表明,運動的核心意圖是消滅黨內敵人,尤其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六六年間,在資深蒙古族共產主義者烏蘭夫領導下擔任要職的蒙古族幹部。由於內蒙古地處中國與蘇聯及其盟友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抗的前線,這場清洗也因此蘊含深刻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蒙古族的跨國特性,使中共領導層特別猜忌蒙古族共產黨員的忠誠。



      歷史顯示,一九二○年代至一九四○年代,許多蒙古族共產黨員曾參與傾向左派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源於中共建國前創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一九四七年五月成立),該政府得到蘇聯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中蘇對抗自一九六○年代初加劇後,與蘇蒙接壤、並以蒙古族為主體且有大批蒙古族軍人的內蒙古自治區,被北京視為潛在威脅。這也解釋了為何內蒙古的政治與軍事領導層成為文化大革命最早的打擊對象之一。



      在毛澤東「繼續革命」的狂熱邏輯及「清理階級隊伍」運動的推動下,從一九六七年底起,以滕海清將軍為首的新內蒙古地方當局(在蒙古族領導人被清洗後,由北京軍區直接掌控),開始系統審查所有蒙古族黨員,指控他們密謀復興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所謂「新內人黨」並要跟蒙古人民共和國合併。這場名為「挖肅」的甄別行動,迅速升級為全區範圍的「人民戰爭」,動員軍隊、幹部、學生、工人與農民。文革激進分子及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知青,更成為軍方的暴力執行者。



      在最高當局的策劃與鼓勵下,中央文革小組自一九六七年起對內蒙古採取極端政策,由北京的周恩來與呼和浩特的滕海清主導。蒙古族幹部及其漢族與其他民族的盟友遭受殘酷審訊,被迫認罪,承認自己是反黨叛國的新內人黨,並供出他人。挖肅派深信,所有蒙古族人,尤其是共產黨員,皆為新內人黨的潛在成員。這場恐怖運動最終波及政治嫌犯之外的普通蒙古族牧民與農民,尤其在所謂的革命老區。



      本書不僅記錄漢族挖肅派在最高當局領導下犯下的暴行,還提供更廣泛的歷史與政治背景,追溯內蒙古在二十世紀的軌跡。清末及中華民國時期,內蒙古是中國定居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的關鍵場域。在此期間,為求自保,蒙古族各政治團體曾與俄羅斯(一九二二年以後為蘇聯)、日本及中國共產黨等不同勢力結盟。



      讀者應留意,本書是一位在內蒙古成長的漢族造反派(本書的合著者)的政治回憶錄。他於一九五九年離開河北故鄉,在內蒙古度過青春歲月,完成中學與大學教育,並成為積極的造反派紅衛兵。與眾多紅衛兵不同的是,他的外來者身分與個人經歷,特別是關於大饑荒的記憶,使他得以跟針對蒙古族的鬥爭保持一定距離。



      更重要的是,他曾任《內蒙古日報》駐蘇蒙邊境記者,親歷當地暴力事件,這促使他反思民族迫害的緣由及其政治邏輯。因此,他的個人旅程,無論是身體上的遷移還是思想上的轉變,皆構成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書最具啟發性的洞見之一,是挑戰將文革暴力單純歸咎於造反派紅衛兵的說法。雖然造反派在文革初期或許占據上風,但內蒙古暴力升級的根源,實為黨組織與革委會支持的保守派與造反派的競爭。雙方試圖透過「揪出」與打擊蒙古族「叛徒」來證明自身的革命熱情及對黨與毛澤東的忠誠。對於造反派而言,蒙古族領導層象徵著資產階級的反動路線,需要嚴酷打擊;而保守派則為了撇清與官僚體系的聯繫,透過迫害蒙古族黨員幹部來尋求自我救贖。這種競逐體現在對所謂的敵人進行殘酷的肉體折磨,最終使這一暴力運動演變為一場民族屠殺。作為中共對抗蘇蒙「修正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前哨堡壘,內蒙古為這場爭鬥建構了理想的舞台。



      對於這場悲劇,包括毛澤東與周恩來在內的最高領導層難辭其咎。官方常辯稱,「挖新內人黨」的暴行乃地方官員擅自所為,最高領導不知情,後察覺並介入才制止惡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毛澤東、劉少奇與鄧小平率先清除內蒙古領導人烏蘭夫及其親信。周恩來則全程參與暴力事件,聲稱不知情不過是為了保全中共道德的最後遮羞布。



      簡言之,本書超越以往以民族關係為單一框架的控訴式敘事,而是從一位前漢族造反派的視角,結合歷史回顧與背景分析,細膩描繪內蒙古的權力鬥爭、紅衛兵派系衝突、民族政策的邏輯、蒙漢關係的複雜性,以及毛澤東與周恩來等黨內高層,如何致命打擊中共親手扶植的蒙古族「自己人」及民族區域的自治制度──後者曾被中共標榜為中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我們相信,本書對台灣讀者了解中國邊疆地區,尤其是內蒙古,具有重要價值,並期望本書傳播至中國大陸及海外華語讀者,激發對歷史、民族關係與國家暴力的深刻反思。在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溫故知新,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嚴肅課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