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再問:這是善嗎?這公平嗎?這正義嗎?這樣對嗎?這會帶來更美好的社會或世界嗎?這些從前都是政治唯一關心的問題,即便難以找到簡單的答案。我們必須重新學著提出這些問題。」
《厄運之地》是歷史學家東尼.賈德罹患漸凍症後,以口述方式完成的三本書之一。他以深切的焦慮與責任感,直指當代社會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公共體系的崩解與政治道德的缺席,並對年輕世代寄予厚望。
二次大戰後,歐美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治理共識,以社會穩定唯尚、循社會正義為道,從一九八○年代起卻逐步崩解,政治倫理讓位於市場邏輯、資本肆意擴張,乃至爆發二○○八年的金融危機。
賈德所捍衛的,是植基於戰後歷史經驗、以正義與共同責任為核心的社會民主主義,他批判新自由主義下市場萬能的思維,呼籲我們重新想像國家的角色、社會的意義,以及民主制度應有的道德關懷。
如同愛德蒙.柏克所說,社會是生者、死者與未來者之間的契約;賈德在本書中,正是試圖喚回這種跨世代的倫理想像。他不只為當代困惑者診斷時代病灶,更以一位將逝者的身分,為未來世代留下這本政治與道德的備忘錄。
名人推薦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吳?禎,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經濟民主連合學術委員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資深研究員
(依筆畫排序)
身為被賈德批判的「新左派」──搞身分政治、關注主體多於集體──我很榮幸推薦本書。差異並不必然代表衝突。書中描繪認同與社群的崩解,正因如此,我們更該閱讀本書並從中積極辨識隊友並結盟,藉此以真實擁抱自由。──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當代學者無人比東尼.賈德更清楚,左右兩端僵固的意識形態屢屢造成的巨大災難,數以億計的人命就此喪失。晚近全球化帶來新型態威脅:驚人的貧富不均、頻繁的經濟危機、地球暖化乃至民主傾頹……
解方何在?
《厄運之地》凝聚了賈德畢生的知識關懷,系統條理的分析,為後人指點迷路。對所有的探求者與困惑者而言,此書為一必讀。──吳?禎,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經濟民主連合學術委員
如果人與人之間喪失基本的「信任感」,無法透過「互助」共同生活,加之法律又被有權勢者控制,個人無法依靠「法律」實現社會正義。最終,每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就必須依靠掌權者的恩賜或特權。當掌權者掌握每個人在社會生存中的優勝劣敗,獨裁體制便會趁虛而入,侵入人們生活中的所有層面。
然而,東尼.賈德的《厄運之地》提醒我們,唯有透過重新建立能培養基本信任的社會政策與公共制度,並讓人民真正參與政治、重建共同的生活目標,我們才能打破僵局,重新找回共同生活的希望與可能。──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混沌黑暗的年代,讓我們追隨一位老派知識分子的腳步,重回初心,思考人性尊嚴的意義。──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全球動盪與價值重塑之際,東尼.賈德的《厄運之地》深刻反思社會民主與市場自由,提醒我們:福利非理所當然,正義需堅定信念支撐。無論過去或現在,本書是新世代理解政治倫理與文明未來的重要啟蒙。──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資深研究員
(依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