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剃刀邊緣(靈性50大經典?全新譯本)

剃刀邊緣(靈性50大經典?全新譯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23039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吳妍儀
地平線文化
2025年7月28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623039
  • 叢書系列:AJNA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JNA


  •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療癒/成長











    **與《流浪者之歌》、《天地一沙鷗》並列靈性50大經典**

    尋找自我的覺醒之書



      親眼見到一戰同袍在面前失去生命

      良好的家世背景、青梅竹馬的未婚妻、躋身上流社會的未來

      他放棄一切? 打零工、流浪、住修道院、去印度

      只為了內心從未停息的叩問:我究竟為何而來



      感動無數人的? 不是他放下一切的決心

      而是始終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



      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王乙甯——專文導讀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予昕——覺醒推薦



      ?英國洞察人性的文學巨擘毛姆70歲出版,人生集大成之作

      ?靈性文學開路先鋒,來自靈魂深處的叩問: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

      ?毛姆文學生涯最暢銷作品,全球銷售超越百萬冊,兩度改編電影

      ?特邀台灣譯者重新演繹經典



      可能在人生終於來到盡頭時

      他的塵世旅程所留下的痕跡

      不會比一顆被扔進河裡的石頭在水面上留下的更多



      賴瑞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眼睜睜看著不久前還在說笑的好友,為了救他,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片段讓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拋棄財富與社會期望,踏上追尋生命真諦的靈性旅程。從巴黎的繁華到印度的靜謐修行,他與內心的迷惘與渴望激烈交戰,尋求「終極的滿足只能在性靈的生活裡被發現」的答案。然而,這條剃刀般鋒利的道路充滿挑戰。



      深愛賴瑞的伊莎蓓在愛情與世俗安穩間選擇了後者,但得不到的總是最美好,她無法接受賴瑞迎娶他人??;艾略特一生追逐社交場的虛名,以美國人的身分混跡巴黎上流社會,死前一刻仍然想著要回覆邀請函,但他始終慷慨友善;蘇菲在家人遭遇意外後,活得恣意妄為,遊走於不同男人之間,她無法被關在囚籠裡,她永遠選擇自由至死。毛姆以細膩而深刻的筆觸,描繪這些人物在物質與精神間的糾葛與抉擇,織就一部關於覺醒、犧牲與自我救贖的靈性經典,邀請你直面內心的掙扎,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


     





    推薦序? 在生命的無常中,您要如何讓自己安住? 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王乙甯



    剃刀邊緣





    推薦序



    在生命的無常中,您要如何讓自己安住?

    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王乙甯




      「起來吧,覺醒吧;當你接近偉大的智者時,求取真知。這條道路如剃刀之刃般鋒利難行;智者說,此路極為艱難。」

      (Arise, awake; having reached the great, learn; the edge of a razor is sharp and impassable; that path, the intelligent say, is hard to go by.)——《迦達奧義書》(Katha Upanishad)第一部第三章第十四節(1.3.14)



      七十歲的毛姆,寫下了《剃刀邊緣》,因小說裡的敘事者為毛姆本人,所以常被理解為毛姆透過小說,述說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故事大篇幅的描述一戰之後居住在美國與歐洲的有產階級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透過走上苦修道路的賴瑞這個角色,用印度哲學省思了西方文化。



      很多讀者期待在書中讀到滿滿有關印度的故事,但賴瑞的故事,要到故事結尾才娓娓道來。在那之前,讀者們只知道他年輕時居住在美國,小時候失親,由叔叔帶大,未滿成年時參戰,失去好友後,到歐洲流浪,最後到印度跟隨智者,除此之外,小說大部份的內容述說了居住在巴黎的賴瑞的友人:艾略特、伊莎蓓、蘇非、蘇珊等人的生活。想要看到西方人被東方哲學吸引,並大談神祕的東方哲學的讀者,或許會沒有耐心讀完在歐洲追逐名利、金錢、上流社交生活的故事,但整本書的架構,剛好互應了印度哲學的深奧道理。



      依照印度的《吠陀》與《奧義書》傳統,理想印度人的人生有四個階段,稱為「四行期」,分別為求學期間的梵行期、婚姻養家的家居期、放下家庭職責進入修行的森林期、最後是出家為僧求解脫的遁世期。印度的生命觀,把人的欲望與享樂視為自然,不會直接讓人棄絕享樂,這就是梵行期與居家期的階段。個人不必否定世俗的美好,滿足於享樂、成功所帶來的一切,這是人都想要的。但隨著年歲增長、社會角色與位置的轉變,不管擁有多少能力、財富與社會地位,當面對了個人無法解決或跨越的生離死別,人總會明白,享樂並非一切,這時就需要從「我想要」轉變為「我真正想要」,並進入到森林期與遁世期,擺脫拘束人的有限性,追求超越與無限。



      森林期是人生進入五十歲之後的階段,這時小孩步入成年、事業有成,以西方來說,正是在社會中倍受尊重與關注的時候,比起退隱,更需要以社交界的長者之姿,享盡身份地位所帶來的優惠,並期待讓自己的享樂與成就可以穩定不變,就能安享晚年。但印度四行期的智慧,已懂得五十歲之後的生命階段,走向老病死,如果這時還渴望居家期的安居樂業,只會因為生命的無常而感到生氣、害怕與不知所措,這就是書中的艾略特的一生寫照。艾略特享盡一生榮華,到死之前,還因沒有被重要派對邀請而生氣,一生沒有去過幾次教堂的他,最後求神父給他進行臨終告解,顯現出對死亡的害怕與不安。其他賴瑞的朋友們正經歷家居期,他們生活在自由經濟興起的社會,資產成為身份階級,他們照顧家庭與小孩,汲汲營營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與好身份,才能為小孩安排被保障的未來。



      小說快要終結,並經歷書中的人物艾略特與蘇非死亡後,讀者終於讀到賴瑞在印度的完整經歷與他的生命觀,這是小說從居家期轉換到森林期的轉折點。雖然賴瑞的友人們,追逐名望、金錢與安定,也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無法抵禦意外與老病死。例如蘇非,原來過著有產階級的幸福生活,但先生與兒子死於交通意外後,無法從傷痛中恢復,最後淪落到巴黎的貧民窟;沒有好的家庭背景的蘇珊,無法透過婚姻改變生活條件,只好到巴黎成為情婦過日;以為嫁給了富商的伊莎蓓,從此不需憂慮生活,但美國的經濟大恐慌,先生失去了所有財產後一崛不振。但伊莎蓓很幸運,有富裕的舅舅艾略特,免於淪落街頭;蘇珊在最貧困時,有幸認識了賴瑞,獲得支助,最後成為富商的妻。但不幸的蘇非,一再跟運氣擦身而過,只能以淒慘的死亡結束生命??



      賴瑞早年經歷父母、好友的死亡,以及戰爭的殘酷,卻沒有祈求好運,或沉浸在酒精、賭博或沮喪中,反而到印度找到了救贖。雖然小說裡的每個人物只要聽到賴瑞在印度的經歷,都會搖搖頭,把它當作天方夜談,或認為賴瑞瘋了。但他成為了很多人的好運,治癒病痛與支助貧困。賴瑞懂得森林期與遁世期是讓人看透無常的修練,在面對衰老、病死的無常,這是獲得內在安定,不需向外祈求幸運度日的終極之道。或許這就是為何毛姆在小說裡讓讀者先看盡了榮華富貴,跟著人物的境遇與無常起起伏伏,最後透過賴瑞離開西方的缺席,向每位讀者丟出了重要的問題:在生命的無常中,你要如何讓自己安住??



      小說最後雖然從印度教的生命觀,帶出了與西方文化形成對比的價值,但敘事者並沒有批評或貶低任何一方,反而指出了每個人,最終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敘事者的觀點也符合肯定世俗的欲望與離世修行的印度精神,雖然「四行期」最終是離開俗世,但它不是要人否定一生的追求,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不管最終能不能依照理想生活走向森林期或遁世期,活著更重要的是滿足於自己擁有的現狀,而不是渴望那些沒有的成就。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