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來借個靈感》
打開抽屜,這是我的潘朵拉盒子;裡面裝滿了「靈感」的紙片。
我只是來借個靈感,靈感來自生活,而生活也是閱讀、是電影、是旅行、是擼貓,是一切看似平凡無奇的瑣碎。
一個迷惘掙扎的龐克少女,十四歲時父母離異,寄人籬下;二十多歲就出版第一部小說,之後結婚生子,生活循規蹈矩,直到四十歲才去唸個碩士班……,孩子長大離家了,伴侶退休了,身體器官逐漸失守了;隨時間流逝換來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自由。
歷經生命階段的變化,她越來越愛冒險,放逐天涯,面對未知,和所愛的人一起展開旅途,攜手去到所有可能的遠方……。
「流離的女孩遇到陪伴她的人,構築了家,相偕走過前半生,現在則一起啟程,攜手去到所有可能的遠方;終於出走不是為了下一趟寄宿,而是要與所愛之人共享。這或許是那年迷惘掙扎的龐克少女,不曾想像到的未來吧──原來,只要堅持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也可以就這樣抵達了遠方。」──吳妮民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
當我們寫作,我們不只是記錄故事,而是尋找內心的光亮
寫作,是記憶的整理,也是一種自我對話。本書是耕莘寫作班二十年來的結晶,匯聚學員們的創作,透過文字訴說生命的軌跡、情感的流轉,以及時光的縫隙,展現了他們在文字中探索自我與生活的過程。
書中作品分為五個主題輯,涵蓋了回憶的珍貴、時間的流逝、文學獎得獎作品、寫作課的獨特體驗,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情感故事。每位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描繪出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家庭的溫暖到個人成長的掙扎,這些文字如同一面面鏡子,反射出多樣的人生經歷。
「記憶結晶」一輯中,作者們透過對過去的回憶,表達了對親情的思念與對生命的反思。
「時間的縫隙」這一輯,描述了生活中的轉折與成長。
「通往文學的路」特別收錄了多篇獲獎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才華,也展現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情與追求。
「看不見的寫作課」則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透過視障與聽障學生的參與,展現了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創作的光亮。這些學員的故事深刻而感人,讓人明白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
「食之琥珀」以食物為切入點,交織出生活的滋味與情感的連結,讓讀者在味覺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不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部關於成長、愛與希望的文學記錄。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她怕豐收,他怕欠收。
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城市女子在鄉村菜園的邊角,找回日常的出口。
從高樓水泥來到四季分明的田野,從筆電走進菜園,她以文字種菜,也用菜園種出生活的哲學。從事科技業的丈夫在五十歲提早退休,成了勤奮務實的「真」農夫;而她,不懂農事、不下田勞動,是位以鍵盤為鋤頭、以書桌為田地的「偽」農婦──在雞鳴與日落之間,目睹農舍的蓋起、疫情的籠罩、雜草與蔬菜的纏鬥、貓狗的陪伴和離去,也體會養雞收蛋,看天吃飯和順應節氣的生活節奏。
凌明玉寫下大疫年代的希望與不安,夫妻之間的默契與分歧,城與鄉的距離與和解。原本只是陪伴丈夫種菜的觀察筆記,卻成了一季又一季的文字收成。在全球動盪的那幾年裡,她往返於城市與鄉居之間,春耕秋收,在柴米油鹽揮灑中,構築出平凡卻不尋常的風景。
鍾怡雯:「偽農婦是文藝女,真農夫是理工男,兩人的人生觀和個性對比,以及逗趣的對話充滿火花,是這本文集最吸晴之處。過日子不難,要進入日子的肌理,把平凡瑣碎的小事小物重新組合成寫作素材,那是腦力活。腦力活跟體力活邏輯不同,小說有因果,種地卻是看天吃飯,辛勤耕耘,收獲卻可能是零。」
凌明玉:「當我寫下了初來乍到鄉村生活的種種新鮮、趣味、望天雨無菜、送別雞隻和貓咪的悵然,這些瑣碎細節建構了剛退休的科技業主管J和城市女子我至鄉下人家生活的小歷史。
個人的小歷史,往往亦能組織為社會變遷的脈絡,儘管我們僅是平凡的生活。本書也滲透原為小說家的思維脈絡,紀錄疫情初始、變化、直至結束,這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乖離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