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經濟史研究,始於師從宋敘五(一九三四-二○一六)教授。當時,我仍是香港樹仁學院(現樹仁大學)歷史系一年級生,跨系選修了宋教授在經濟系開設的「中國經濟史」課程,並旁聽了他的「西洋經濟史」與「比較經濟制度」兩門課。宋教授來港多年,口音依然濃厚,班上的同學大多不適應,但我卻沉迷於他縱橫古今中外的精彩講解。宋教授於一九四九年自北方避亂南下,是新亞書院經濟系的早期畢業生,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專攻清代學者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的「人口與經濟思想」及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包世臣的「經濟思想」。一九七一年,宋教授獲得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的資助,該學社成立於一九二八年,並於中文大學出版印行《西漢貨幣史初稿》出版後,該書因內容精湛而在臺灣被盜印,後於二○○一年易名為《西漢貨幣史》,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再版。一九八一年,宋教授應鍾期榮校長之邀,於樹仁學院經濟系任教,秉承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School of Economics)的學術思路,致力於經濟史的研究與教育。
我們的研究發現,在清代的這段盛世百年間,不論是旗人、官兵還是宮廷工匠,各行各業的工資都未隨通貨膨脹而增加,而米價卻一路上漲。換句話說,乾嘉時期受薪群體的購買力逐步下降,生活壓力加劇。這或許也是嘉道年間民怨沸騰、民變四起的原因之一。書中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是,我們引用了人口學家卡斯特羅(Jose de Castro)在《飢餓地理》(Geopolitical Famine)中的觀點,指出當人類的食慾無法滿足時,性慾會成為替代,貧窮反而導致出生率上升。加上清朝前期的政治穩定使死亡率驟減,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清代人口的爆炸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