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台灣理論關鍵詞II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7281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7月10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0877281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文庫


  • [ 尚未分類 ]











    《台灣理論關鍵詞》續篇

    台灣不只是經驗的提供者,也能成為理論的生產者

    從在地複雜性出發,開創世界理論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能否從經驗之島走向世界對話?從原住民歷史到漂流身分,從中介狀態到生態空間,《台灣理論關鍵詞II》繼續以關鍵詞為方法,從台灣自身的複雜經驗中,發掘出直面全球問題的理論資源。本書不只探索台灣如何思考自己,更推問:台灣如何成為理論生產的主體?在流動與交錯、未完成與生成之間,台灣提出自身的問題意識,創造出可以對話世界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關鍵詞II》是《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續篇,各詞條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並且多所開展。本冊的理論關鍵詞有三大特點,一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普遍的關注和深化。二是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渡有關,也有不少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或是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三是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人當成主體與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展現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這些探討可以彰顯台灣殖民歷史、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的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重大議題。


     





    序言

    土地無意識(Land Unconscious)╱蔡志彥

    少女學(Girl studies)╱利文祺

    巴拉冠(Balaguwan ( man’ s house))╱巴代

    生態瞬間(Ecological Moment)╱方偉達

    去殖民(Decolonization)╱史書美著,鄭惠雯譯

    同志�跨性別漂浪(飄浪)(Tongzhi/Transgender Drifting)╱曾秀萍

    死學(Death-ology)╱高俊宏

    巫藝(Shaman Techne)╱梁廷毓

    抒情置換(Lyrical Displacement)╱謝世宗

    知識殖民地(Coloniality of Knowledge)╱王敏而

    罔兩(Penumbra)╱王智明

    流動群聚(Mob-ility)╱黃厚銘

    研究倫理(Research Ethics)╱甘偵蓉

    原住民族主義(Indigenism)╱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

    笑詼(Tshio-khue)╱鍾秩維

    混沌(Chaos)╱高嘉勵

    渡來遺民(Torai-loyalist)╱邱怡瑄

    跨托邦(Transtopia)╱姜學豪

    跨物種繞射(Trans-species Diffraction)╱張君玫

    價值動力學(Value Dynamics)╱王梅霞

    影像乩身(Tang ki-mage)╱史惟筑

    鋩角(Me-kak)╱鄭芳婷

    縫(Seam)╱蘇榕

    作者簡介



    ?





    序言



      2019年出版的《台灣理論關鍵詞》(第一冊)是「知識�台灣研究學群」繼《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之後的另一研究成果。自那年3月出版以來,即深受海內外學界重視,不僅各理論詞條頻頻被相關研究論文引用,並且成為UCLA「台灣研究英譯選書」之一,即將以英譯本問世。當然,更重要的是,由它所帶動的「自撰理論關鍵詞」一事,對台灣學界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不少學者都有意一起加入撰寫行列,為台灣理論自主權的追求挹注活水。因此,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和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共同合作,遂於2020年9月舉行「2020台灣理論關鍵詞會議」,本書所收錄的詞條,大多是由此一會議論文成果結集而成,為《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延伸第一冊《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理念與做法,本冊各詞條一方面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促進台灣的理論家族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多所開展。首先,在理論操作的層次,我們的關鍵詞徵集原本就偏向創造性建構,不希望落入常見的、理論與應用二分的習慣。本系列第一冊的原始構想就是透過關鍵詞的創造發明,突顯台灣文化特別熟悉的概念知識的可攜帶性,藉此尋找新的方向,在知識與情感、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尋求變異或混雜的可能。這樣的關鍵詞思維偏離了「重要詞彙」(keyword)的一般含義,回歸到「鑰匙」(key)也就是解鎖的本義,轉向觀念的串連、替換,也呼應了資料庫檢索的關聯式資訊調取。第二冊所收的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和渡有關,也有許多關鍵詞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乩、巫、縫、動力學、死學),或者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罔兩、繞射、混沌)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無意識、鋩角、少女、生態)。這樣的結果,除了反映台灣特殊的文化環境之外,應該也有受到當代技術文化的影響。也就是說,關鍵詞的解鎖義背後是多變化、由下而上的即時檢索關係。我們的編輯發想以此為切入點,雖然也有許多關鍵詞引用了相關的西方理論,但其意義已經不是統合性理論框架的實例「應用」,而是指向在地通連外部的穿越性連結。



      其次,本冊關鍵詞最大的特點,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更為普遍的關注和深化。23個關鍵詞當中大約有一半與之相關。這個關注,一方面指涉台灣原住民意識的崛起和原住民知識在台灣越來越重要的歷史現況;一方面也指涉台灣漢人對身為定居殖民者的自省,不諱言將已經發生和正在進行的定居殖民主義的歷史的包袱和當今的責任,當作理論思維的出發點。在西方理論霸權、中國強權和政治威脅下,身為在定居殖民地生活的台灣知識分子們,如何以這樣的台灣為基進的據點,發展出一個特殊性和普遍性結合的台灣理論,就是這些作者的企圖和願景。而這也許正是台灣理論創造的倫理準則。不管是原住民、(所謂的)本省人或外省人或其他少數民族,在這一點上是可以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誠然,對於原住民來說,本省人和外省人都是外來的漢人,因此,「去殖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指向定居殖民主義。



      最後,有些關鍵詞的作者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把人當成主體」與「把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並且將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展現出來。例如,「流動群聚」、「生態瞬間」與「土地無意識」等三個詞條,都指出理論二元對立架構的侷限性,強調行動者之間、行動者與環境交互關聯的變動性與含混性。這樣的取徑不但可以彰顯台灣生態環境與歷史、社會組織與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地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重大環境生態議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