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阿康的最後一天

阿康的最後一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053569
麥華嵩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1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887053569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 迷失與覺醒

      在一個清晨,黑社會頭目阿康猛的驚醒,發現自己身處陌生的房間裏,身邊躺著一位陌生的女子——阿蓮。她的笑容如陽光般燦爛,但同時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困惑。過去的陰影如影隨形,讓他對這段關係充滿了懷疑。

      

      ● 逃避與希望

      阿蓮渴望擺脫五年來的「婊子」身份,卻被沉痛的過往所纏繞。直至遇見阿康,她看到了改變的希望,但也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與孤獨。兩人之間的吸引力與不安交織,情感的火花在命運的絕境中燃燒,他們又能否渡過難關?



      ● 愛與救贖

      「這是我的最後一天,還是我們的最後機會?」阿康在心中反覆思考著。阿蓮的出現讓他渴望改變,但過去的陰影如同刀刃,隨時可能割斷他們的連結。在這場愛與背叛的旋渦中,阿康與阿蓮能否找到真正的自我,還是終將沉淪於永恆的遺忘之中?


     





    小序





    阿蓮

    正午

    阿康

    下午

    阿朗

    昏;阿定





    小序



      我在港島出生、長大,上中、小學都在港島,小時是書呆子(其實幾十年後仍是),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且都是港島長大的,因此活動範圍一直限於港島,很少踏足九龍新界。到了在社會做事,尤其是當記者和替報章寫古典音樂樂評的幾年,才因為採訪或看表演,而多些到港島以外跑。再之後,我自二○○九年以來寓居英國,任大學教研職務至今,只每年夏天回來一個月(新冠肆虐的幾年更完全沒有回港),對港九新界都愈發陌生了。九龍有些區,我至今都是認識甚少的,包括本書中出現的馬頭圍道一帶;不過多年來相交了一些住在該區的朋友,情誼一直暖在心中,因此對於那些街巷,就算只曉得它們是地圖上的名字,也總有一點感覺。



      馬頭圍道在本書出現,其中一個要點,是連繫到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發生的塌樓事件。關於事件的詳情,這裏不必多說,你在網上很容易就會找到來龍去脈。總之,它是一場災難,一場真正如俗語所言「死人?樓」的嚴重悲劇。悲劇發生時,我在英國住下才幾個月,忙得不得了,但也一定在網上讀到了消息。我當時怎麼想,現在已不太記得。我看,我心裏不僅生出旁觀者的同情,還有憶舊懷鄉的失落——不是說不忿自己沒有被塌樓活埋(當然不是!),而是意識到自己不能親身在城市的空間裏,與百萬人同時震撼於突如其來的劫難。香港這個小小城市,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眾,狹窄地貌中的嘈吵喧嘩將我們串連在一起,就算是對生活圈子以外的街道,只要是仍在城中,大家也會生出奇怪的「靈通」。我所說的憶舊懷鄉,應就是當自己到了彼邦後,「靈通」淡薄了,只能在內心無可奈何地亟亟追求。



      不知是不是這種追求,令我將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寫進本書的故事中?嚴格地說,塌樓事件沒有在拙作「登場」,因為小說的主要故事發生在塌樓之前兩天,只不過書末出現了一位神秘嬸嬸,她跟小說主角阿康提到,他的「最後一天」的後天(阿康的最後一天,絕非世界的最後一天),就會發生塌樓。小說中只有塌樓事件,以及另外提到的香港地點和道路地鐵等等,是真實存在與發生過的,其他人物情節都是我的胡謅。還得說,書中角色不只在馬頭圍道一帶活動,他們無論在阿康的最後一天裏,還是在自身生活的過去,足跡可說遍及港九新界。與他們有關的生和死、傷害與被傷害、施恩與受施,都在城市中不同地方發生。但是,因為我提到了馬頭圍道塌樓,也令本書有了一個很特定的時空,即十五年前的隆冬一月。



      十五年於人類歷史中只若一瞥,但香港和世界過去十五年,都經歷了很多滄桑。今天回看二○一○年,已恍如隔世——例如當時觸屏式智能手機仍未完全普及,你能夠相信嗎?但是,世情的發展中,難以置信的事、不如其意的事、喜出望外的事,都實在太多太多了。拙作以社團鬥爭為背景,也是因為社團鬥爭很「血肉」地表現出世態與命運難測、人生隨時可從穩如泰山變作橫死孤舟的現實。香港電影中黑幫片多不勝數,不知是否因為香港人對這種命運的隱喻深有共鳴?這可是短短一篇序言難以抽絲?繭、深入論證的,僅在此提一提就是了。



      本書的敘事集中於幾個主要角色,除了主敘事線「阿康的最後一天」的情節之外,還有交待生平背景的篇章鱗次夾雜。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從電影到電視劇都可見,文學也一樣;我希望這趟運用,會增添閱讀的趣味,亦給自己的寫作歷程增添趣味,即是娛人也自娛。我還在拙作一些字裏行間, 或明顯或暗示的放了一些關於個人以往所寫小說的「彩蛋」。這是給自己開幾個玩笑罷了,亦是莞薾地回望過去心思的方式。



      但本書不是為個人懷舊而寫的。小說不是懷舊散文;小說是替一個地方、一個年代、一群哭笑其中的人所創作的似是而非的記憶。為甚麼要這麼創作?先得說,給創作談為甚麼,通常都是找藉口:創作都不是為了甚麼,而只是為過一把創作的癮而創作。但「找藉口」本身也是一樣有意思的創作吧,而對我而言,關於本書,我的創作藉口就是:有時候,人以至一個城市,在命運起跌的風雨飄搖之際,是要往子虛烏有的世界探索,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證據和價值的。那末,寫下本書,除了過一把創作的癮,也是為自己、為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作一個虛構的存在印記。

    ?
    二○二五年一月,英國劍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