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過去已曾出世、未來亦將出世,現在我們正於導師釋迦摩尼佛,即當今賢劫第四佛的時代。吾等本師佛陀,巧智廣大、悲心無量,對於得以聞佛法音的具緣眾生,佛陀皆隨宜根器宣說無數甚深妙法。於此釋迦摩尼佛出世之賢劫,眾生能領受到經部與續部的法教,尤其,藏傳佛教結合了經續二部的教導,經部與續部實際上更是本為一體、無可分別。我非常高興能介紹這部策列那措讓卓的教導──《什麼是灌頂?》之譯本。作者策列那措讓卓是一位極為卓越的大師,他不僅是優秀學者,也是大成就者。他的特點與西藏的巴楚仁波切、印度的寂天論師相似,大師的心性溫藹自持,從中流露出深妙的幽默,同時也善於點出他人隱蔽深藏的過失,並給予善巧忠告以助其改進。倘若我們尚未清淨罪業,無法開展真正的修道功德,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揭顯我們隱藏的過失與缺點,再依循耳傳教導而轉化之。藏傳佛教的戒律包含別解脫戒、菩薩戒,與金剛乘三昧耶等三種層次,其中的「三昧耶」全然仰賴於領受成熟灌頂,也仰賴於真實直指並認出本初智,這也正是灌頂的本質。想要於此生即身成佛,其捷徑即是平等住於本初智根本境地的禪修。
我們都聽過金剛乘更勝於其他法乘的說法,但其來由為何呢?金剛乘的超勝之處在於:若能領受真正的成熟灌頂與解脫引導,且正確運用這些法教,將可藉此成就證悟。最勝根器者是當生成就證悟,其次則是於死亡之際證悟,即使是最劣根者,只要我們未曾造下諸如誹謗三寶、失毀三昧耶、拋下過去曾為我們母親的有情眾生且因此捨棄菩薩戒等嚴重惡業,都仍有機會在死後中陰時,了悟自己本具的法性自性,由此獲得解脫。能讓我們獲此成就的關鍵教導取決於灌頂、取決於我們對本初智的體驗,此即是灌頂之自性。
在父續、母續、無二續與心髓等各種續部中,授予灌頂的方式並不相同。有些強調善巧方便,有些強調智慧,有些是方便與智慧並重,有些則重視勝義自性。各續部對於授予教導的灌頂儀式,或是實際運用教導含義的修持,都有不同的著墨之處。
???? 本書是由十七世紀的學者、詩人,同時也是佛法大師的策列那措讓卓所撰,他不僅是卓越的智者,更是具有極高修行成就的大師。他於書中闡明成熟灌頂的真實本質、領受灌頂之目的與利益、誰能真正地授予灌頂、領受灌頂後如何成就解脫,並說明解脫真正的含義為何。
策列那措讓卓更在書中闡釋大手印的真正意義。他所教導的內容,是指引行者在修習大手印的過程中,逐步經歷各種關鍵修持次第時,不可或缺的甚深精妙要點。為了泯除我們的懵懂無知、誤解與懷疑,策列那措讓卓透過問答的形式來給予指導,他的回答也都出自親身的體驗。
我認為,本書的英譯本將能帶來廣大利益。正如我們可以看到,當今時代中,佛陀的共通法教與不共金剛乘的教導,正在遍及整個世界。
金剛乘的真實意趣是不可思議的精妙,有些人覺得難以正確了解其本質。他們可能誤解密法的意義,抑或懷疑這些教導。我想這解釋了為何近期出版了一些有爭議的譯本,這些文本有些是由佛學素養不足的人所作,有些甚至只是來自個人錯誤假設的心得。很遺憾地,這樣的書籍並不合於密宗的旨趣。由尚未證悟者宣講金剛乘並作論著書,其行止與思惟卻有違於密宗的義理,這種情況使我極其擔憂。
若想挽救這樣的過失,似乎只有一個方法,即是要依循密宗旨趣來介紹四種灌頂,我認為最佳的作法,莫過於正確翻譯學識廣博又具有修道成就的具德上師所傳授之教誡,我對策列那措讓卓的教導極具信心,因此我鼓勵艾瑞克.貝瑪.昆桑翻譯這個教導。我相信我們並未犯下洩漏密法的過失,又何況如此的書籍猶如藥方,能消除寡聞、誤解與懷疑。我確信我的本尊與上師們也會同意,這個譯本能夠帶來廣大利益。
偉大上師頂果欽哲法王多次叮嚀我,那些沒有興趣成為大學者、只想將此生致力於真實了悟見地,並且真誠渴求達至無上修行頂峰的行者,只需要學習策列那措讓卓關於中陰、大手印與大圓滿的些許教導。若能正確學習並思惟這些法教,必能發現,那猶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之究竟心要的直指竅訣,已在此中圓滿。
?
確吉•尼瑪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