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新譯近思錄(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9224
張京華
三民
2025年6月25日
210.00 元
HK$ 18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479224
叢書系列: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哲學類)
規格:平裝 / 692頁 / 17.2 x 23.2 x 3.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哲學類)
分
類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古典小說
同
類
書
推
薦
志怪筆記:中國古典奇幻故事精選
遊仙窟玉梨魂合刊(二版)
搜妖記:中國古代妖怪事件簿
水滸傳(木刻大字本)(三版)
平山冷燕(二版)
內
容
簡
介
《新譯近思錄》:開啟儒學修身之路的入門經典
宋代理學大儒朱熹所編《近思錄》,堪稱儒家學術「由學而行」的階梯之書。
錢穆曾言:「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這不僅是一部儒學的學習綱要,也是一部直指心性修養與社會實踐的指引。
本書五大特色與價值:
儒學道統的再建工程:朱熹與呂祖謙的理學宣言
為重建儒家正統思想,朱熹與呂祖謙從北宋四子(周敦頤、二程、張載)思想中擇其精粹,加以編輯註解,形成集學術傳承與創見於一體的核心著作。
由「近思」入門,通往理學之道
書名取自《論語》子夏所言「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指學思由淺入深、由近及遠。本書通過「從人事至天理」「從自身至社會」的兩重進路,奠定讀者修身、齊家、治國的思想起點。
四子為體,六人為用:儒學語錄的濃縮精華
表面為四位北宋儒者之語錄,實則也映照朱熹、呂祖謙的學術主張,是理解宋明理學的最佳原點;清代《四庫全書》評其為「性理諸書之祖」,可見其地位之重。
學以致用,思想與實踐兼備
從「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遞進,本書不止談知識、談思辨,更關注如何在日常中落實仁義與修身,讓儒學成為「可行的哲學」。
注譯新解,輕鬆進入宋代理學的世界
由專業學者全新注譯,語譯清晰,搭配導讀與註解,適合初學者閱讀,同時提供進階讀者思考理學脈絡、宋明思想之演變。
?
目
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卷一道體?
卷二為學?
卷三致知?
卷四存養?
卷五克治?
卷六家道?
卷七出處?
卷八治體?
卷九治法?
卷一○政事?
卷一一教學?
卷一二警戒?
卷一三辨別異端?
卷一四總論聖賢?
附錄
近思錄後序朱熹?
近思錄後序呂祖謙?
進近思錄表葉采?
近思錄集解序張伯行?
近思錄集註序、近思錄集註後序(二篇)茅星來?
近思錄集註序江永?
近思錄集解序李文炤?
葉采《近思錄集解》提要(二篇)四庫全書?
茅星來《近思錄集註》提要(二篇)四庫全書?
江永《近思錄集註》提要(二篇)四庫全書?
後記?
?
序
導讀 (節錄)
一「近思」釋義
《近思錄》是朱熹為重建儒家道統而與呂祖謙共同編訂的著作。此書依次輯錄北宋著名道學家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頤)、張載四人的有關言論和事蹟,同時也反映了編選者朱熹、呂祖謙自己的思想。它既是一部四子的語錄,也是一部反映著六人的共同思想的精華錄。在宋元明清時期,《近思錄》是影響最大最廣的入門性、階梯性的學術書。編纂者朱熹曾經對他的弟子們說:「《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朱子語類》卷一○五)清代四庫館臣稱「宋明諸儒若何氏基、薛氏瑄、羅氏欽順,莫不服膺是書……實為後來性理諸書之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葉采稱《近思錄》「規模之大而進修有序,綱領之要而節目詳明,體用兼該,本末殫舉。」(葉采〈進近思錄表〉)江永稱「凡義理根源,聖學體用,皆在此編……蓋孔曾思孟而後,僅見此書。」(江永《近思錄集註•自序》)古人治學講究「家法」,學習的途徑與趨向有純正與駁雜之分,選擇不同的門徑,其結果也相去絕遠,而《近思錄》便是步入正途的第一步。
《近思錄》的題名,取的是孔子弟子子夏的一句話。《論語•子張》說:「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近」之一字,可以解釋為開始、開端。在儒家學說中,具體有兩層含義。第一,有由下而上亦即由明人事到明天理的含義。學習是要自下而上,循序漸進。孔子說:「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下」是形下之器,指人事;「上」是形上之道,指天理。孔子又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不學習的人只有下達,沒有上達;經過了學習的人便應該由下達提升而至上達。第二,有由近而遠亦即由自身到社會的含義。孔子說:「古者包羲(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傳•繫辭下》)身外之物,不論遠近,其實都可以和自身取得關聯。萬物乃至神明都有本心,有情由,都可以由反觀自身得到了解。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能夠凡事推己及人,那麼距離獲知天下公理也就不遠了。《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譬如要想平天下,先要治國;要想治國,先要齊家;要想齊家,先要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也說:「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朱熹說:「《近思錄》一書,無不切人身、救人病者。」(《朱子語類》卷一○五)要之,所有的社會作為、政治功業,一切的宏圖遠謀,都需要由自身開始。
從出典來看,「近思」所闡述的是學習過程中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四個途徑。可是人們都熟悉《中庸》裏的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卻是五個途徑。張伯行將這五個途徑理解得極好,他說:「五者有實義,有實功,有次第,有緩急……古今為學工夫,不能出此五者。」(《近思錄集解》卷二)將《論語》裏的四事與《中庸》裏的五事做一排比,則知後者多出了一個「行」的「次第」。「行」不等於「學」,但卻寓含於「學」之中,所以「近思」也暗含著「行」的意思。學習暗含著推行仁道,所以孔子說,「仁在其中矣」。
「近思」不是只停留在近處,而是由近及遠,所以重在通徹。程頤說,「近思」「便是徹上徹下之道」。弟子問:「如何是近思?」程頤回答:「以類而推。」(《程氏遺書》卷二二)徹上徹下意謂上下通徹,以類而推意謂類比而推行。懂得類推,就可以無遠不近,無事不統,所以朱熹盛讚說:「程子說得『推』字極好。」(《朱子語類》卷四九)
書
評
其 他 著 作